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思想着]半截故事
作者:王鼎钧

《青年文摘(彩版)》 2005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除了断臂维纳斯,残缺之美就需要注解了。
       半截周处
       西晋时有个周处,今江苏人,孔武有力,是块材料。只因父亲死得早,没人管教,变成“州里患之”的大流氓。
       有一老者叹息地方上有三害,周处慨然答应为父老除害。老者告诉他第一害是西山有只猛虎,经常下山吃人。周处上山把那只虎杀了。老者又告诉他第二害是附近水中有蛟,常把往来的船只弄翻。他又入水把蛟斩了。他问老者第三害是什么,老者本来不敢讲出来,见他杀虎斩蛟,不像无可救药的恶人,这才壮了胆子说:“第三害就是你啊!”周处经此当头棒喝,翻然悔悟。周处的父亲本是有名的读书人,虽然死得早,也给周处留下很深的影响,所以周处知道怎么做。他去拜名学者陆云为师,用功读书,后来入了仕途,做过武官也做过文官。周处的故事写进教科书,编成广播剧,拍了电影,可说家喻户晓。可是大家所喻所晓到此为止,说故事的人只说了个上半截。
       被藏起来的下半截
       原来周处在晋朝做到御史中丞。他为官忠直,把除三害的精神拿到朝廷上来,也不管除山中虎易,除朝中害难。于是得罪了权贵。
       有一年,边境叛乱,朝廷派梁王司马彤平乱。司马彤点名要周处参战。有人知道司马彤居心不良,劝周处别去,可是周处认为国家需要用人,他不能逃避责任。唉,到了战场上司马彤下手报复。他把周处派到一个绝地,不予援助,结果周处力战而死,全军覆没。周处不避权贵,帮助司马氏保有天下,可是司马家的人不这样想。为了害死一个忠良,情愿打一次败仗,动摇士气民心,不惜血本。
       至于覆没的五千步卒,谁无父母,谁无兄弟,谁无尘世的贪恋,谁无生存的权利?他们纳粮当兵,敬畏官吏,何负于晋?司马家的人就更不会这样想了。这后半截故事,大家同心协力把它埋起来。
       一个完整的故事
       老李退役后无计谋生,在闹市街角摆了个书摊,那地方是都市的心脏地区,按规定不许摆摊。可是民以食为天,老李顾不了许多。警察看他是退役老兵,也只说了一句:“你没有执照,我装作不知道。有一天上头说你不合法,你就得马上搬。”
       书摊生意很好。有个清寒的学生常常站在书摊前看报,两个人结了忘年之交。后来那学生没钱,老李就替他交学费。那青年大学毕业,弄到了留美的奖学金。老李慧眼识才,未免自负,心中一喜,就拿出所有的积蓄来为他买机票。老李孤身一人,年幼时没念过多少书,这样做也是心理上的一种补偿。
       留美期间,老李怕那年轻人奖学金不够,汇过两次钱。钱是一粥一饭节省下来的。那时外汇管制,汇钱出去不容易,老李到处找关系托人,倒也很有成就感。
       这是上半段。
       那年轻人在国外搭上了政治关系,学成回国,立刻做官。冠盖京华,斯人得志,只是想起自己的恩人是一个摆书摊的糟老头子,心中大不自在。新闻记者访问他,他举出许多人来,某“院长”帮助过他,某“部长”帮助过他,某“大使”帮助过他,绝口不提老李。
       他绝对不从老李摆摊的街口经过,总是绕着弯儿走,有时与别人同行,苦于难以自圆其说。渐渐地,他觉得在交通要道上有那样一个书摊,实在可恶。
       一个善体人意的部下
       这位学成回国的新贵有个聪明伶俐的部下,姓沈,他看出老板心中有这么一个结,于是认为有了机会。
       有一天,他陪老板闲谈,把话题引到市内交通上。他说:“现在书摊太多,把人行道都塞住了。实在不像话,应该取缔!尤其是没有执照的书摊,应该首先取缔!”说得他的上司一怔。
       过了几天,姓沈的陪上司出去开会。两人上了汽车,老沈又对上司说:“我和某局长谈过,警察已经把没有执照的书摊赶走了。某某路上清爽多了。行人上了人行道,不再跟汽车抢路了。”说完,吩咐司机向某某路开行。他的上司又是一怔。
       某某路比六年前更繁华,更拥挤,人行道上的书摊更多,只是少了一处:转角的地方,老李的书摊是无影无踪了。新贵如释重负,用欣赏的眼光瞥一下老沈。老沈目无旁骛,一言不发,从此不再谈论书摊。
       老李为他的书摊奋斗了一阵子,终归失败,但也弄清了底蕴,事情跟他资助过的那个留学生有干系。他大惊大怒大痛,原原本本告诉了一个老朋友。你猜那人说什么?“老哥!你以前那样帮他,现在他能这样害你?这太不合情理了!我没法相信!”老李怀着挫伤向另一位朋友诉苦。那人反问:“这怎么可能?你们中间是不是还有别的问题?”一夕之间,所有的朋友都话不投机了!老李犯了大错,他本该把这后半段隐瞒起来。现在,那摆书摊的老汉也就得到这样的批评:你老兄做人太失败了,好容易有个值得交往的朋友,竟不能把关系维持下去!
       人间事往往如此。你现在知道下半部了。
        (俞文元摘自《联合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