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思想着]励志读本与精神侏儒
作者:刘洪波

《青年文摘(彩版)》 2005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把信送给加西亚?
       细节决定成败?
       没有任何借口?
       所谓的“励志读本”,往往恰好是“奴才教程”。称为“励志”,却不是为着要人自主,而是要让人变成可供驱使的工具,所以通篇进行“无条件服从”的训导,以便让站着的人齐刷刷地跪倒,并且心甘情愿地匍匐在头面人物的脚下。
       好几年前,在一个大企业里采访,总经理郑重其事地向我推荐一篇名为“给加西亚的信”的文章。他津津乐道:这可以说是一个传奇故事,在一场战争中,美国总统有一封致友军首领加西亚将军的信件急需送达,但没有人知道加西亚在什么地方。他将信交给一个叫罗文的先生,这位先生二话不说,“打起背包就出发”,三个星期后,信送到了。总经理说,罗文先生,多么好的员工。
       我听了感到疑惑,给一个不知身在何方的人送信,发信者不担心意外,送信人拿信就走,这不是有毛病吗!竟然“圆满完成了任务”,不能不说是鬼使神差。我也不能不说这样的故事,是总经理这一类的人很喜欢的,而且还会作为“强化执行力”的案例。但执行“给加西亚送信”这种任务,与其说是“执行力”的表现,不如说是向人提出了“做奴隶”的要求。一个人倘非老板,就只好“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了。
       隔了好久,《给加西亚的信》出了单行本,薄薄一册,书店里摆在显著位置,大小媒体有无穷多的推介。我是此时才稍稍翻了翻内容,发现内容确实精彩得很。书中说,一个人“对于上级的托付”,应该立即采取行动,“好的,先生”,然后就去执行,而不要问任何“愚笨的问题”。这也算是“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吧,难道换成“给加西亚送信”,就成先进经验了?
       严格地说,《给加西亚的信》应该算是步人后尘,在它之前,一本叫《谁动了我的奶酪》的书,已经讲述了“正确的饭碗观”,正告人们随时作好失去奶酪的准备,告诉人们要“把跑鞋挂在脖子上,时刻准备穿上它奔跑追寻”。这可以说是一个“警告”,它告诫你一不留神你的饭碗就被别人拿走。而《给加西亚的信》则让你知道,你的奶酪怎样才会稳稳地攥在手里。
       之后,为老板训练下属的书便层出不穷,真伪难辨。
       有一本叫《细节决定成败》,基本意思是一个人作为下属,你不管官职大小,学识深浅,只要把聪明和精力放在细节上面,全局上的事情,老板自有主张,不必你来操心。而且老板总是正确的,有制胜之大谋略,如果搞得一败涂地,根本问题肯定在于你不注意细节。
       又有一本书叫《没有任何借口》,自称是美国西点军校用以培养企业人才的“宝典”,已培养出世界500强中的董事长、副董事长、总经理之类人无数,其实不过是托名“美国专家”的伪书。书的意思是什么呢,事情没有做好,是没有任何理由可说的。讲客观原因,就是找借口。据说,不允许“任何借口”,体现着一种完美的执行力,一种服从、诚实的生活态度,一种负责、敬业的精神。
       这些书的发行量都大得惊人。有一位朋友在某家公司里工作,老板说要建设“学习型企业”,每年都有学习任务,指定阅读书目便是《给加西亚的信》、《细节决定成败》、《没有任何借口》等等。老板将书买来,人手一册,光学还不够,还要“讲用”,员工要写读后感,交流学习心得。
       至于学习效果,有一家企业是这样说的:公司“推广学习《没有任何借口》活动,又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在公司组织的第二次学习过程中,共收到学习心得体会50余篇”,“员工发自内心的呼唤——从我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不找任何借口,为企业灿烂辉煌的明天,出一份力,尽一份心”。到网上去看,如果你检索这类书,网页上立刻会提示你,这本书还有“读后感”、“心得”可作相关检索。
       这些书可以认为是一种“定制品”,为老板们的需要特别定制。低档枪手为老板写传记,高档枪手为所有老板书写共同的心声,以宣传老板的意识形态为己任,以塑造老板需要的下属为宗旨,成为“老板政治”的走卒。而老板的市场决定权决定了这些书的选题、出版、推介和畅销。
       
       这些书不仅成为企业内部的行为规则,而且成为社会为任何准备进入企业的人提供的文化准备,使得老板对员工的要求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观念,服从、坚定,如同机器一般地“落实”指令,不问理由,不讲借口,专注细节,不顾大端,做零部件,当螺丝钉,这就是它对人所完成的教化。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定律,现在变成“下属三定律”:第一定律,下属不得伤害上司,也不得在上司受到伤害时袖手旁观;第二定律,除非违背第一定律,下属应服从上司的一切命令;第三定律,除非违背第一及第二定律,下属应保存自身,以便更好地供上司差遣。
       我参观过一些企业,完美的流水线上,一个装螺丝的工人,惟一可做的是把螺丝拧到位而已,时间精确到以秒计,当一个螺丝拧好的时候,下一个螺丝又“流”到面前。“流程”之中,你没有必要知道为什么这里要拧上一个螺丝,如同一只机械手不断把包装盒放到指定地点,而不必知道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现在,“流程”概念已经无所不在,任何一个组织化的岗位,事实上都是一条流水线,人人都在流水线上,从事着各种各样的“装配工作”。在这里,人与机械手所起的作用并无二致,效率背后是人的异化。
       人何止是变成机器,他甚至比机器差很多。人的“转速”不如机器,“精密”程度、“标准化程度”也不如机器,人的行为还要受心情的影响,而机器不会。人还要留在流水线上,不过是因为没有发明出足够多的机器罢了。给人以“完善执行力”的训练,可以看做是使人尽可能接近于机器的一种努力。如果可能,一家企业会把所有的机器都评为“优秀员工”,而创办“学习型企业”只是开展一场曲线的“学机器,赶机器”运动。
       “企业以赢利为目的”,这差不多已经成了定理,现在已不会有人说“劳动是人自我实现的途径”。除了老板,企业不再是任何人自我实现的平台,人们只需要兢兢业业地做好奴才,不必抱怨老板给你一封“给加西亚的信”,而且要乐滋滋地把信送到加西亚手中,连加西亚是谁、加西亚在何方都无权问。
       这种“完善执行力”,不仅是当代企业的主流文化,也被社会管理阶层中越来越多的人所向往。掌握公共权力的人现在也往往被称和自称为“老板”。做“老板”比当公仆可不威风得多么,“老板”说话,如同铁板钉钉,没有人敢说个“不”字。这比起过去的“老爷”都要有派头得多呢,所以现在的“公仆”也改革了,连“老爷”也不见得想当了,要当就当“老板”,管理上当然就得向老板们看齐。
       我曾经耳闻一位官员在大会上感叹:现在我们的社会执行力太差,企业里老板发话了,下属就得无条件去做,没任何条件可讲,在机关里就要差很多,但也还算不错,一把手说了,事情就算定了。最差的在社会上,对政府的做法、规定,总是有人发议论,讲条件,分是非,争对错。这样搞,还有什么效率可言呢?听口气,好像非把整个社会变成一个“有限责任公司”才算顺心。
       上司们当然需要这种“励志读本”来训育出最得心应手的应声虫,但一个社会中如果这种“励志读本”成了人们的生活指引,一定会出产无数的精神侏儒——哪怕给皇上做臣民的时代,也没有如此赤裸裸的奴才训练教程。
        (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