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思想着]考试与洗澡
作者:思 晨

《青年文摘(彩版)》 2005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水放多了,洗澡水就变成了洪水。
       考试与洗澡风马牛不相及,一为选拔人才的绝招,一为个人卫生措施,谁也很难有智慧将这二者联系起来,但中国的古人却做过这样的实践,并一度将其作为制度加以执行。
       中国的考试具有悠久的历史,如果称为世界之最绝不会有问题。从隋唐的科举取士始,说不清有多少中国人通过考试改变了人生和命运,也说不清有多少中国人为了这样的考试毕一生精力换来的只是难言的凄凉。中国人总爱感叹“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那纯是对考试成功者的人生总结,人们对考试失败者常视而不见,惟鲁迅独具慧眼,塑造了孔乙己这样的形象,但这并不能动摇考试的根基。
       就是在今天考试的重要性谁也不敢轻视。正因为考试对人生太重要了,导致高考作弊的事几乎年年发生。日常考试中的作弊更为寻常,报纸上曾刊载过某校对不作弊者奖励200元的新闻。更有一些高校为防考试作弊制定了各种或奖或罚的措施。作弊或许是伴随考试而生的一种自然现象,有大量的事例可以证明不仅今人爱作弊,就是敦厚的古人也善于作弊。
       古人的作弊法主要是夹带,从根本上说这不及今人远矣。今人既有夹带更会串通,当然还会利用高科技手段。古人为对付夹带想了不少办法。其中最主要的方法是搜身,并将其雅称为“符验”。凡考试者入场之前均得过这一关,这种举措至少在唐代就已实施。晚唐大诗人杜牧在为李飞所写的墓志上有:飞赴试闻吏唱名,熟视符验,勃然曰:“国家如此待贤耶?士受如此之待而犹自以为贤耶?”遂不试出。
       站在今人的立场不能说李飞的这两问毫无道理,毕竟搜身有辱人格。这样的事倘放在今天非打官司不可。但想想在封建社会为保证考试的公正这也不失为一个高招。到了宋代,对夹带者还推出了悬赏告捉的措施,这表明仅有搜身还不够。好在士子们不在乎,毕竟个人的功名比人格重要得多,所以如李飞那样罢考者极少。而等到金人有资格开科考时就废除了搜身之举。《金史》载:太和元年,省臣奏搜索法太严,裂衣袒体,非待士之礼,请设一沐浴所,命诸生浴,官为制新衣著之,以防夹带。这就把考试和洗澡联系起来了。任你怎样擅长夹带,进考场前先脱个赤条条,这为考试的公正奠定了基础。但此法实行起来并不容易,如是夏天倒还好办,倘在冬季取暖和制衣都极麻烦。所以这办法好像也只是金人用了一把,没见其他王朝加以借鉴。
       只是回头想想,考试真有几分洗澡的作用,因为任何一种考试说到底都是一种认同,考得好不好且不说,参考本身就是对出题人思想体系、价值观念的彻底臣服。这种思想、观念对错都不重要,也不允许有任何怀疑,在这样的范围内政论也好、策论也罢,都是被出题者的价值观念、思想体系彻底清洗过的。自科举之后,中国就没出过像样的思想家,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大家的思想都被考试清洗得近乎一致。春秋战国时期因为没有考试,才出了一批思想家。这并不是因为那时的中国人特别聪明,而是那时中国人的思想还没被人洗过澡。
       谁也不能说考试不是一种选拔人才的伟大创造,可谁又能预料考试会对人产生近似洗澡的作用,一代又一代人的脑袋被洗之又洗,不同的只是洗澡水的清浊。考试当然还要考下去,毕竟还找不出比考试更高明的办法来鉴别人才。但考试兴旺绝不代表教育发达,考试呆板只能表明有人好用考试给考生拼命洗澡,这又反过来催生了应试教育的生命力,其结果不仅会断送人们的学习兴趣,并会在更深的层面上使人彻底放弃思考。
       (方铭摘自2004年11月22日《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