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审美]一个战时的审美主义者
作者:[美]以塞亚·伯林 苏珊·桑塔格等

《青年文摘(彩版)》 2005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几乎所有世界级的知识人物都是《纽约书评》的作者,而《一个战时的审美主义者》,是《纽约书评》的论文选,它选编了16位国际知名作者的文章,涵盖政治、社会、文学、艺术等领域。
       今晨他们叫醒我,
       告诉我,我的弟弟战死在沙场。
       然而就在花园里,一枝新生的玫瑰伸展开湿润的花瓣,开放在枝头。
       是的,我还活着,还能呼吸到玫瑰的芬芳和粪肥的气味,
       还能吃饭、祈祷、入睡。
       可我何时才能打破这长久的沉默?
       何时才能说出那些哽在喉咙里的话?
       这次爆炸必须力量强大,以便能使预期的受害者数目惊人之多。我意识到这个计划的无理和犯罪的本质,便使出浑身解数、不顾一切地想阻止它。我的努力持续了几个星期,在试验之夜,我打电话给部长,以辞职来威胁他放弃这个计划,可是那时,试验时间已经提前了一小时。
       在康布拉斯,他发现一座闲置着没有租出去的房子,“显然从前住在这里的是一个热爱美丽事物的人”,虽然这房子有一半都被炸成了碎片,他却找了一把扶手椅坐下来看书,直到炸弹溅到他的皮靴上。“我的绑腿被炸了一个破洞,一块弹片钻进洞里,血从洞里溢出流到地板上。”没有人会像容格尔这样镇静。
       爱因斯坦拒绝接受传统智慧。他曾经说过:“常识,是十八岁以前在头脑里沉积下来的偏见。”他是个天真的人,有时候会被小人和无赖欺骗,但天真的人有自己的观察模式:有时能透过自己的眼光看问题,而不是依靠那些传统智慧和普遍接受的教义提供的视角。如果他认为什么事情不妥当,无论是道德上的,还是政治上的,他都不会漠视、逃避或忘却。正是这种现实感挽救了爱因斯坦,他尽管拥有深刻的信仰,却没有成为脱离现实的空谈理论家。
       尽管曼德尔施塔姆的才华得到了举世公认,但这并不包括他的祖国——面积“占整个星球六分之一”的俄国对他的认可。那时候的曼德尔施塔姆夫人已经过了二十年一贫如洗的寡居生活,经历了二次世界大战,每天都生活在被国家安全部门的调查人员以人民敌人的妻子的罪名抓走的恐惧之中。她所有的住所都是暂时的,没有社会地位成了她的第二特征。她个头矮小,身体纤弱,随着时光流逝,越来越憔悴,好像想把自己变成一个没有重量、逃跑时一下就可以装进口袋的物体。
       表现暴行的照片给人们带来的震撼将会随着观看次数的增多而逐渐减弱,正如一个人在第一次看黄色影片时所感受到的惊异和想入非非,会随着他观看更多类似的影片而慢慢消失。近年来,世界范围内涌现的大量关于不幸灾难和社会不公的照片,使每个人都对残暴行为有了某种程度的熟悉,这就使得原本很可怕的事情在人们的眼中变得更平常、更遥远、更司空见惯。“公益”照片在唤醒人们的良知的同时,也造成了良知的泯灭。
       (郭潭摘自《一个战时的审美主义者》,新世界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