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审美]曼彻斯特的匆匆过客
作者:卓别灵

《青年文摘(彩版)》 2005年 第0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一切不过如此,若不是时间流过。
       恩肖太太来自宾西法尼亚州的费城,出嫁前的名字叫奥丽薇·波特。23岁时她的婚姻生活出现了问题,面临离婚的窘境,为了排遣烦恼,她在母亲、好友以及一条宠物狗的陪伴下到欧洲去散心。旅行结束后,她们坐轮船返回美国,在1912年4月10日这天,登上了“泰坦尼克号”。
       请不要在记忆中搜索“恩肖太太”,或者“奥丽薇·波特”,她不是名人,也不是《泰坦尼克》中罗丝的原形,如果你能在搜索引擎上找到她的名字,那也是因为她是“泰坦尼克号”的乘客。而我之所以提到她,是缘于曼彻斯特正在举办的“泰坦尼克主题展”,这次展览的入场券是一张仿制的“泰坦尼克号”的船票,票的背面印着轮船的名字、行程起点和日期,以及乘客的姓名、年龄、船舱等级和一些个人资料。
       由于每位参观者拿到的是不同乘客的船票,所以从走进展厅的那一刻起,你就很自然地把自己想像成了这位乘客。
       我,就是奥丽薇·波特。
       我一定很有钱,因为我坐的是头等舱,当年一张头等舱的船票相当于现在的三四万美元。而且我还是个狂热的旅行家,多次去西班牙和百慕大旅行。这就是另一个“我”留给我的所有信息。
       我们这两个相隔九十二年的人看到了相同的景象:头等舱豪华的装饰,餐厅里精美的器皿,听到的也是相同的优雅的弦乐。
       但也有一些景象是另一个“我”看不到的:1912年4月12日的晚上没有月光,从模拟的驾驶舱向外望去,四周一片漆黑。展厅里有一块巨大的钢板做成冰山形状,上面结出厚厚的冰霜供参观者触摸,然后你被告知,由于海水的冰点比淡水低,当时的海水比这块冰还要冷,遇难者不是被淹死,而是被冻死的。
       接下去是一些曾经随“泰坦尼克号”一起沉入海底的物品:几张扑克牌,一块乐器残片,装烟草的真皮小包,一件礼服……这些被1500多名遇难者和700多名幸存者使用过的物件,静静地躺在那里,任凭你想像背后的故事。
       有一个蓝色的玻璃瓶,虽经海水浸泡几十年却依然晶莹美丽,它旁边的说明文字告诉你:瓶子和瓶盖是相隔七年分别被打捞上来的。展览中到处是这样的文字,那场一夜之间的灾难已经越来越久远,后人用了90多年,还在不断地去发现。
       很多人带着孩子来参观这个悲伤的展览,但对于一部分参观者来说,悲伤并不是这个展览的全部,比如说我。
       展览出口处的一面墙上印着所有乘客和船员的名字,我在幸存者的名单里找到了我自己:奥丽薇·波特。
       她可能没来过曼彻斯特,但是我却在曼彻斯特遇见了她。
       (摘自《精品购物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