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人生]意林
作者:凉月满天等

《青年文摘(绿版)》 2008年 第1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修炼
       □文/凉月满天
       梁漱溟说,人一辈子首先要解决人和物的关系,再解决人和人的关系,最后解决人和自己内心的关系。就像一只出色的斗鸡,要想修炼成功,需要漫长的过程:第一阶段,没有什么底气还气势汹汹,像无赖叫嚣的街头小混混;第二阶段,紧张好胜,俨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年轻人;第三阶段,虽然好胜的迹象看上去已经全泯,但是眼睛里精气犹存,气势未消,容易冲动;到最后,呆头呆脑,身怀绝技,秘不示人。这样的鸡踏入战场,才能所向披靡。
       人生不过就是提醒自己反复做一个动作:清零。一步一步走,一步一步扔。走出来的是路,扔掉的是负重。
       (王玲玲摘自《中国青年》
       2008年第16期)
       争鸣与压制
       ■编译/韩星
       很多年前,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有一群非常有才气的小伙子,他们承诺要有规律地阅读和批评彼此的作品。他们的批评都非常尖锐,甚至能把最微小的表述都掰成一百块来分析。他们把这种严格排外的俱乐部起名为“压制者”。与此同时,这所大学中一群文学女青年也成立一个俱乐部。对应“压制者”,她们称其为“争鸣者”。她们同样阅读彼此的作品,但不同的是评论温和而积极,充满着更多的勉励。
       二十年之后,“压制者”和“争鸣者”的成员在文学造诣方面迥然不同。当年“压制者”中聪明的小伙子们在文学界早已默默无闻,而“争鸣者”中却诞生了六名甚至更多的成功作家,比如美国的著名短篇小说家玛乔丽·金楠·劳林斯。
       “压制”导致互相争斗和自我怀疑,而“争鸣”却彰显每个人的闪光点,展现最美的一面。
       (于海林摘自2008年10月20日
       《环球时报》)
       奴颜婢膝的生物学
       □文/王溢嘉
       因为恭顺、谄媚能为自己带来不少好处,所以很多人喜欢表现得奴颜婢膝。但人类之所以会这样做,与其说是“堕落”,不如说是在彰显某一类动物的共同“本性”。
       在野牛、狼(狗)、猴子(狒狒)等阶级分明的群居动物中,下阶层的动物(特别是雄性)如何向上级表示恭顺,都有一套特别的“肢体语言”:譬如在族群中位阶低的欧洲野牛,走近野牛“老大”身旁时,会低垂眼睫毛,眼光向下,不敢“平视”,借以表示对“老大”的敬畏;地位低的野狼,走近首领身边时,同样会低下头来,将两耳往后垂,眼神内敛,并将尾巴夹在两腿之间,这种“丧家犬”的可怜相其实是在对权贵表示恭顺;而在狒狒的社会里,当两只雄狒狒相遇,地位低者与地位高者擦身而过时,更会悄悄翘起臀部朝向对方—像发情的母狒狒渴望狒狒王“临幸”般“献上臀部”,以性方面的信号来向对方致意、谄媚。
       所谓“奴颜婢膝”,并非人类独创,而是阶级分明的群居动物的“共同遗产”,人类只是让它更上一层楼而已。
       (骆青摘自《书屋》2008年第7期)
       不必太忙碌
       □文/柳再义
       在城市坐车,去农村走路。
       走在乡村的土路上,听不到钟的声音。农田、河流、草原、天空,时间大大咧咧,未被切割得很细,日子是粗犷的。在城市的十字街头,红绿灯闪烁,随心脏一起跳动。处处都是钟的读数。
       地球同样在旋转,感觉时间行走的速度却不一样。城市的日子是快的,农村的日子是慢的。热的,感觉快;冷的,感觉慢。忙碌,感觉快;悠闲,感觉慢。幸福,感觉快;痛苦,感觉慢。
       时间本身是不可感应的,可感应的是与时间相对应的事物。每件事物都要对应一定的时间,每段时间都要对应一定的事物。并且,这种对应似乎还有稠密度。事情越多,时间越少;事情越少,时间越多。当事物将时间占据得太过稠密,你来不及思想,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短短几分钟的散步、冥想、听音乐,足以让人心情舒畅,甚至达到超越自我的精神境界。高速行驶,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放慢脚步却可使人生更加冷静。
       你不必太忙碌。
       (朝鲁摘自2008年9月12日
       《江苏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