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人物]我的自述
作者:[法]勒·克莱齐奥

《青年文摘(绿版)》 2008年 第1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我写下的第一行小说,完全是用大写字母完成的:QUAND PARTEZ-VOUS,MONSIEUR AWLB?—您何时启程,阿乌尔布先生?
       那是1946年或者1947年年初,我6岁,正在出发去非洲的旅途中。“尼日风暴”是一艘荷兰至非洲航线上的货船,航线将欧洲和一连串西非的港口小岛连接起来,那些小岛的名字非常神奇,达喀尔、塔科拉迪、科纳克里、洛美、科托努。货船是一个飘荡的世界。在上层的甲板上,乘客有戴着鸭舌帽的殖民官员、部队的军官、穿着轻盈的衣裙的夫人。在甲板的延伸部位,没有遮挡的地方,半路登船的非洲人来来去去,女人,孩子,他们拿着包裹和食物。风很热,夜晚的天空美妙无比。白天没有尽头,黑人光着身子,汗淋淋的,闪闪发光,他们用汽锤敲打着甲板的支撑结构、船舱的构件和舷墙,他们在除锈。每天,从早到晚,都是这种永远停不下来却毫无用处的敲打声(因为铁锈很快又会重新产生),那仿佛是一种节奏,脉搏的声音。声音在沉甸甸的大海深处回荡着,还有太阳明晃晃的光,一动不动的云彩,远处的海岸线,人们想象中的笨重的河港,加纳卡炫目的卡萨芒斯河滩,波浪轻摇,机器轰鸣。
       
       对于我来说,写作行为一直与我的第一次旅行紧密相连。分离,也许,远行,沿着看不见的大陆一路飘摇,与荒凉的国家擦肩而过,想象中的危险。我为河流所着迷,似真非真的现实。就在1946年到1947年,同一年,我很快写了第二部小说,《黑色的奥拉蒂》,这是非洲大陆历险记,我在那时还完全不了解非洲大陆,仿佛写下它,就可以将我从危险的境地中拯救出来,就可以帮助我适应未来(我想到了还从未见过的父亲,这慢吞吞的货船会把我带到他的身边)。在我以后的创作中,没有任何一部作品能与这两部非洲小说的重要性相提并论。
       后来,我在书中所找寻的正是这个将我带走,将我变为“另一个人”的过程,这个缓慢、无法抗拒的过程抓住了我。在狄更斯、吉卜林和康拉德的小说里。在我日后发现的英语语言里,重复音节的词,英语的节奏,英语的歌。
       文学中自有神秘存在,尼古拉斯·尼克贝、大卫·科波菲尔的伦敦,匹克威克因为债务而进的监狱。这是我没能完全弄明白的事情,就像一闪而过的海岸,沿着岸边滑过的城市,就像在我沿着奥布杜一侧往森林进发的时候,被大洪水淹没的阿尔古港。
       书,如梦。一些我们永远也不会写的书,因为生命过于短暂,因为有高高在上的太阳,街头孩子的叫声,欲望的颤抖,破碎的反抗的高烧。鲁滨孙,乌托邦,雪豹。一些藏在自己心里的书,如同幽灵一般,挥之不去的书。我会写《地球的故事》、《阿萨尔》、《半月王国》吗?我会写那天瞥见的这对人儿吗?那天,在玫瑰山的雨中,两个那么美的年轻人,他的肩上扛着一个麻袋,里面是一些日常用品,她穿着破破烂烂的纱丽,将新生儿紧紧地抱在怀里,他们漫无目的地在街头走着,想找一角屋檐,一点儿工作,一颗星星。
       一天早上,我醒过来,我梦见自己终于写出了我的书,一直在我心里、我自己却不知道的那本书。我仿佛能够生活在其中的一本书。穿透我的,如此美妙的音乐。有一会儿的时间,我沉浸在幸福之中,仿佛船终于到岸。
       我还要写多少字呢?直到有一天,我又能找到那天,那种明亮而简单的灯光,是在那艘将我领向未知的货船的船舱里面,我用光秃秃的铅笔在一张纸上用大写字母写下:QUAND PARTEZ-VOUS,MONSIEUR AWLB?
       作者系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本文是他1988年应约撰写的自传。
       (侯小羊摘自2008年10月16日
       《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