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视野]不屈的尊严
作者:萨 苏

《青年文摘(绿版)》 2008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祖母曾告诉我,“八路军招兵,招五百人,同时就要二百五十口棺材。一仗下来,村里各家不是军属就是烈属。可再招兵,还是招多少有多少!”
       日本老兵稻垣三郎回忆徐州会战的文章中,曾提到一个“绑在机枪上的少年兵”。当时,稻垣所部依靠强大火力突破了中国军队在淮北某地的顽强抵抗,占领了阵地。阵地上,他们看到中国军队的重机枪旁边,倒着一具少年士兵的遗体,竟是用铁索绑在机枪的支架上。见到这样的情景,日军马上叫来战地记者拍照写文,意图对此加以炒作,说明中国士兵作战是怎样被迫的,来打击中国军队士气,并彰显“皇军”的正义。也许是为了增强说明效果,日军方面特别找到了几名在这次战斗中被俘的中国伤员,询问他们是否了解“把士兵绑在机枪上作战”这样的事情。
       几个中国被俘伤兵说出的话,却出乎了所有日军的预料。原来,这支和日军交战的中国军队,是地地道道的淮河子弟。此战对他们来说,不但是卫国,而且是保家。这个“少年士兵”是一名机枪班长,他的家就在阵地后面的村子里。战斗开始前,他招集阵地上的弟兄们,对大家讲—要么打退日军,要么战死,丢了阵地自己无颜回家。说完,取出早已准备好的铁索,将自己锁在了机枪的支架上,不顾长官的劝阻,将钥匙远远地抛入了河中。
       那一战,一个营的淮河子弟,从营长到马夫,只有十几个伤兵被俘。
       枪不如人,兵不如人,也许这一个营的战士从进入战壕就注定了战败的命运。而这些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也没有享受过什么好日子的农家子弟,最终也没有在家园,在他们的父老姐妹面前后退一步。
       我们的先人,就这样用他们的生命捍卫着今天我们能够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尊严。
       (谢青云摘自《国破山河在》,山东画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