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人生]意林
作者:南山泉等

《青年文摘(绿版)》 2008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心中有株油菜花
       文/南山泉
       收藏家王世襄先生在“文革”中曾遭遇重创,生命中所有的珍爱都失去了,只剩下病弱之躯。有人说,从小到大锦衣玉食的王世襄活不了了。然而他不但活下来了,还在艰苦的乡村养好了肺病。
       他靠的是一种精神。
       有一次,他见田边地头上长着一株油菜,根都露出来,眼看要倒了,还水灵灵的,开着金黄的花。深受感动的他当即做诗一首:“风雨摧园蔬,根出茎半死。昂首犹作花,誓结丰硕子!”并把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落实政策后,他回到了祖屋,抄走的东西被退了回来,凝聚着他大半生心血的三卷本著作《锦灰堆》出版了,他在耄耋之年迎来了生命的黄金期,作为文物大家被人称为国宝,精神矍铄地参加国内外的学术活动。
       没有人会一帆风顺地走到头。遭遇逆境是不可避免的。很多时候,我们以为再也无路可走了,然而却发现这死路正是通往另一条光明大路的起点。在绝望的死路,就让我们做一株盛开的油菜花吧!
       (李光辉摘自《八小时以外》2008年第2期)
       灵感不会拜访懒人
       文/王磊
       有人请教余光中,诗人的作品离不开现实,如何处理生活和浪漫的关系。自称三分之二是诗人、三分之一是学者的余光中用“入乎其中,出乎其外”来解释现实和浪漫两者间的关系。“入乎其中就是要投入生活,出乎其外就是要保持一个距离,在恰到好处的美感距离,来表现你投入时候的经验。”余光中还透露了如何成为艺术家的“秘密”,“很多人觉得切身经验太可贵了,于是大声疾呼地写出来。可是没有表现得恰到好处,太直接了。恰当的距离,恰当的比喻,实者虚之,虚者实之,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艺术家。”
       余光中说:“灵感并不神秘。你漫不经心,忽然一句很好的诗自天而降,于是你发展成一首诗,这绝对不可能。”他总结所谓灵感其实是长久思考和感受的结果,“灵感绝对不会拜访懒惰的人。”余光中认为,“保持对生命和对语言的敏感,那就不会江郎才尽。文化的自我认同和母语的表现不能丢掉,我们的语言没有被韩愈、曹雪芹用光,还有很多空间留给现代人表现新的东西。”
       (左亚杰荐)
       尊严
       文/杨芳
       身为扬州大学艺术学院设计系主任,常再盛一直在寻找“尊严”。在校长面前毕恭毕敬,在学生面前师道尊严。他常常自省,这是作为人的常再盛,还是作为社会机器的常再盛。
       直至5年前,他充当了一天的人力车夫,并用赚来的70元钱,奖励自己一碗牛肉面。这才顿悟“尊严”的含义。“放下一切物化的执著,诚实而投入地生活,就是有尊严地生活。”这位雕塑家说。今年,他又到街头当起了擦鞋匠。
       难以判断这位大学教授的行为是否属于作秀,但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没有任何医疗保障,人到中年时再遭遇下岗,终日为孩子的学费发愁,又住在肮脏的贫民窟里……面对这一切,常教授所追求的“尊严”,很可能是海市蜃楼。
       (靳建君摘自2008年1月2日
       《中国青年报》)
       大学的人道
       文/李斌
       如果把这个人33年的经历转移给别人,他可能还在忍受歧视和屈辱,过着没有盼头的生活。好在他是魏宏远,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坚韧和上进。当然,还有幸运。近日,他以总分第三名的优异成绩入围复旦大学最高奖学金。
       要知道,他身高不足1.5米,并且小腿外翻,走路不协调。当年,尽管成绩优异,却因此无缘重点高中,一度也曾被大学拒之门外。18岁的魏宏远在街头开始了长达15年的摆地摊生活。
       他卖烧饼、馒头和蔬菜,却从未放弃书本。当他后来报考兰州大学时,名列河南省第二而被破格录取。之后,又成为上海大学的硕士和复旦大学的博士生。
       行文至此,我心生暖意:感谢那三所不以貌取人的大学,它们有对人和知识的敬重,有着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宽容与人道。
       (孙志刚摘自中青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