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书林散叶
作者:佚名

《中外书摘》 2006年 第07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天才共有的品质
       [加]理查德·阿兰·卡斯斯尔
       (1)他们工作时能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
       (2)他们极具创造力。
       (3)他们不在乎社会对他们是否认同。(爱因斯坦曾经穿着睡衣走进一间巡航舰上妁餐厅。威廉·布莱克喜欢晒裸体日光浴。)
       (4)他们总是表现出自己异想天开的想象力。
       (5)在他们成就达到顶峰时,需要大量的支持和关杯。
       (6)当人的天赋很早便显露出来时,他们通常会被称为“神童”或“灵性觉醒的小孩”。
       (7)他们都有一套系统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她们都很执著于自己的方法。
       (8)他们都善于灵活变通。
       (9)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并喜欢思考,他们有许多兴趣,因为世坷万物是互相联系的,所以他们对许多事情都很感兴趣。
       (10)他们以天真甚至幼稚的方式看问题。
       (11)他们做事情时十分投入,忠于职守,勇于为事业献身。
       (12)他们拥有过人的洞察力,能使他们经常获得突破性进展。
       (13)当你在他们的公司工作时,他们会令你肃然起敬、灵感迸发。
       (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版,责任编辑:许运娜,定价:35:00)
       尼泊尔买酒少年的故事
       蔡 文
       早年,尼泊尔的喜马拉雅山南麓很少有外国人涉足;后来,许多外词人到这里观光旅游,人们除了被原始妁自然风景感召外,还追寻着一则感人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某日,几位摄影。师请当地一位少年代买啤酒,少年为之往返了三个小时;第二天,少年自告奋房地再替你们买啤酒,这次,他们给了他很多钱,但直到第三天下午少年还没回来,于是他们打赌认为他把钱骗走了。夜里,少年却敲开了摄影师的门。原来,他只购得4瓶啤酒,尔后翻了一座山又趟过一条河才购得另外6瓶,返回时摔破了3瓶。他哭着拿出碎破璃片,向摄影师交回零钱。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不久,国外许多报刊都报道了这则诚实少年的故事。之后,到这儿采的游客便越来越多。尼泊尔买酒少年的故事成了招揽游客舶人文资源。
       (青岛出版社2005年6月版,责任编辑:傅刚,定价:16:8O元)
       蒙娜丽莎究竟是谁?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李雪涛 任仲伟 译
       近500年来,《蒙娜丽莎》,这个编号为779的卢浮宫镇山之宝,是人类艺术品中名头最响亮的杰作。它每年吸引了550万游客的造访。“任何一个想起列奥纳多油画的人都会想到一个独特的、令人沉醉而又神秘的微笑,他将这一微笑魔术般地附在了他画中的女性形象的嘴唇上。这个微笑停留在了那既长又弯的嘴唇上,成了作者的艺术特征,并被特别命名为 列奥纳多式’(leonardesk)的。”它微妙地捉弄着人类的智性,令其成为一个难解的历史悬谜:肖像中的人物到底是谁?向谁微笑?为何如此微笑?在她光芒四射的微笑里,究竟隐含着怎样的人:类学深意?
       蒙娜丽莎的出现,引发了作为私生子的达·芬奇对生母的痛切记忆,他向那拄生母的化身倾诉了自己的孤独身世。这次倾诉导致了一场长达四年乃至更久的爱慕:画家狂热地迷恋自己的模特儿,并在她的肖像上涂满了隐秘的激情。但只有弗洛伊协发现了达·芬奇的秘密,并用“恋母性结”解码了“微笑”的语义。弗洛伊德宣称,这幅杰作表露出画家对母爱的渴望。他毕生都在寻找母亲的替代品,蒙娜丽莎之所以成为伟大女性,是因为她就是人类母亲的最高形象。解码达·芬奇秘密的这部著作便是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弗洛伊德于1910年撰写的《列奥纳多·达·奇——一个对童年的记快》,这是一部将精神分析学理论用于历史人物研究的先驱之作,它的出版标志着心理学的创立。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责任编辑:储德天,定价:29.80元)
       惊讶在欧洲(节选)
       沈善增
       欧洲人非常重视细节。不要说凡尔赛宫,所到之处。看到的树木,无论是公路旁的行道树,还是一片小绿地,树冠都经过精心的修剪,好像都是照模板修剪似的。如果在小绿地里,所栽的树于深秋季节,各种树叶必构成五彩缤纷的画面,可见当初对栽什么树,怎么栽,是有精心构思的。我们在国内专业植物园里或许可以看到的园艺,在欧洲随处可见,乃至路边一幢普通民宅的院墙上的攀缘植物也呈现出一片姹紫嫣红、美不胜收的景象。这样一些印象综合起来,就构成了城市是个大花园、欧洲是个大花园的总印象。而仔细想一下,在细节上的留意,用不着增加多少人力物力的投入,而取得的效果可以说好得出奇。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因细节不善,就像当年不注意商品的包装,而导致大量的包括旅游资源在内的资源的浪费。本以为上海人、杭州人等江南人是比较会经营生活、雕饰细节,比较善于使生活艺术化的,现在看业,这方面沿有差距。差距主要还在观念上。
       说到包装,现在国内似乎相当重视包装,到处在大谈包装,但也有一种误以奢华当品位的倾向。这种暴发户的趣味,又在“包装”这一时髦话语的包装下,继续浪费已经不多的文化与物质资源,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法国等国都制定法律,老房子翻修,外墙一点不许动,内里可以任意改。由此,我才知道,上海“新天地”的“修旧如旧”原财在西方早就是通则、法律。引进这条原则应该是进步,但对这条原则的文化意义的理解与举一反三,任重而道远。
       (陈永弟主编:《不夜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版,责任编辑:林青)
       美国对外军事干预的思想基础
       汪 波
       在西方的政治思想中,战争合理性的依据与西方的宗教文化是密切联系的。在西方的历史上,奥古斯汀曾经首先提出了基督教的“正义战争”理论、后来,这个理论经过阿奎那的详细论证。在此后的数个世纪中,这种理论一直主导着西方国家的思想,并成为冷战后讨论这个问题的基本前提。“正义战争”的理论认为,如果战争是出于某种有价值的原因,由一个合法的政权来负责,能够采取各种必要的措施,其规模被限制在最小伤害范围内,尊重非战斗人员的利益,并能够取得彻底的胜利,那么,这样的战争就可以看作是“正义”的战争。多年来,这种思想在西方国家中,不但得到了教会从宗教意义上的确认,而且还得到了世俗统治者的认同。不过,“正义战争”理论的最初目的并不是要鼓励战争,而是要制止战争。它为战争设置的这一系列条件,就是为了使国家在政治上更加难以发动战争、在军事上也难以进行战争。
       (时事出版社2005年7月版,责任编辑:孟衍,定价:42.00元)
       摆脱不掉的无意识流露
       [美]阿尔伯特·莫德尔
       刘文荣 译
       拒绝在文学中采用精神分析学方法也许是一种愚昧无知的做法;最好的例子就是关于夏洛蒂·勃朗特的事情。
       我们都曾注意到,总有那么几个相似的主题出现在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中:一个少女爱上她的老师,一个已婚男人;一种对爱情的强烈渴望;以及,伤心分离的场面。我们知道,夏洛蒂曾在布鲁塞尔的一所学校里学过法语,她的老师埃热先生是个已婚男人;她曾一度离开过学校,后来又回来,但最后还是离开子。有些批评家认为;夏洛蒂很可能真的爱上过她的老师;因而她的小说中:的许多情节都是和实际发生过的事情相对应妁。持这种观点的批评家有威廉姆斯·里德爵士、奥古斯丁·比勒尔和安格斯·麦凯等人。但是,有一些批评家却嘲笑这种观点。譬如,专门研究勃朗特的大学者克莱门特·肖特认为,窥探作家的内心是卑鄙可耻”的行为。特别是梅伊·辛克莱,她断然否定夏洛蒂·勃朗特小说中写到的是实际发生过的事情的可能性;而她写《勃朗特三姐妹》一书的目的。就是要驳斥那种认为夏洛蒂·勃朗特爱上过埃热先生的说法;但是,就在这本书出版后不久,也就是1913年,伦敦《泰晤士报》专门出了一期“号外”,首次把夏洛蒂·勃朗特当初写给埃热先生的四封火辣辣的情书公之于众。在这四封情书里,夏洛蒂·勃朗特毫本掩饰地向·她的老师埃热先生求爱。这个秘密一经公开,也就没有任何疑问了:她在小说里写到的恋爱情节,均出自她对埃热先生的单方面的爱意;也就是说,《维莱特》和《简·爱》里的露茜·斯诺和简·爱就是夏洛蒂·勃朗特自己。对此,辛克莱小姐只好写一篇文章把那些公开夏洛蒂·勃朗特信件的人攻击一番,因为她的理论已不攻自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