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情感]澄澈的感动
作者:徐连祥

《青年文摘(绿版)》 2007年 第08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修建青藏铁路时,经常有当地的孩子,来到工地上看新鲜。
       一次,一个筑路工人递给一个远远观望的小女孩一碗方便面。女孩惊喜地接过后,竟瑟瑟地望着手里的那碗面,作手足无措状。原来,这孩子从未吃过方便面,居然不知道怎么吃!这大大出乎工人们的意料,时间久了,工人们发现,这些高原上的孩子,虽然身上的衣服很脏,脸也很脏,好久没洗的样子,但是,他们的眼睛是纯净的,澄澈的,令人爱怜的。
       在当地筑路期间,这帮工人们为高原上的孩子们捐了四次款,累计80余万元,帮孩子们建起了一所希望小学。
       有人问工人们,为什么几次三番地捐款给孩子们。工人们的回答是:因为孩子们那一双双纯净澄澈的眼睛,感动了他们……
       ⊙1976年大地震时,家里的房子坍塌了。作家冯骥才忍着疼痛,把孩子和妻子转移到稍微安全的地方,然后就蹬上一辆借来的自行车,骑了一上午,挨个儿去探望散居在城区各处的36个朋友,目的是看看大家是否平安,有没有需要帮助的地方。
       朋友们看着围着工装,腿上渗着血的大冯时,既感动,又心疼,不约而同地往他围腰的大口袋里塞元角的票子。
       待他回来时,钱已被汗水浸透,粘成一坨!坐在废墟里,他把那“团”钱慢慢拆分开,数数共72元。那是出身富商之家的冯骥才,自“文革”后看到最多的一笔钱,饱含着朋友们对他的深情厚谊!
       ⊙他出生仅9个月时,因小儿麻痹症导致双腿膝盖以下肌肉萎缩。别人学走,他学跪。20岁那年,他成为一名民办教师,可当时,在他任教的那所小学里,他几乎成了光杆司令—教师只剩下他一个,学生也流失得差不多了。
       他决定挨家挨户地去家访,把那些散落在田间地头的辍学孩子们劝回来。
       他用木板、旧篮球、废旧轮胎、铁丝自制了一双重达两公斤的“船鞋”,缚住双膝,再拄上一根木棍,开始了艰难的劝学过程。白天上课,晚上家访。在崎岖的山道上,别人走一个小时的路,他得手脚并用地跪着走上两三个小时。又加上当地村民依山而居却不集中,爬山、过河、跨沟,就是正常人也要留个神。孤身一人跪着行走在深山老林里,他有时难免感觉害怕。他便买了一个铜口哨,再绑一个手电筒在头顶上照明。听到树林里有动物的叫声或者觉得害怕了,他就吹吹口哨给自己壮胆,村民们逐渐熟悉了他的口哨声,每当此时,他们就聚集在进村的山道上,“哦呵,哦呵”地吆喝着迎接他。他常常是傍晚出发,回到家里已是繁星满天。
       村民们感动了,纷纷把孩子送回学校。第二个学期,他的学生便增加到50名。3年后,小学破天荒地有了150名学生。他也创造了当地贫困山区儿童入学率100%的奇迹。到2004年他做手术前,他已跪着教书整整36年,跪坏了10双自制的“船鞋”。
       他叫陆永康,是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羊福民族学校的教师,也是央视2006年度“三农人物”奉献奖的获得者。在颁奖仪式上,颁奖嘉宾侯耀华是“咚”的一声单腿跪地给陆永康颁奖的,被现场观众称为“史上最感人的颁奖动作”。侯耀华跪着对陆老师说:“说心里话,我知道要给您颁奖的时候,我只想着一件事,您跪了36年了,今天我应该给您跪。”
       ⊙她是一名青年志愿者,从大城市来到西部落后山区的一所小学支教。那里非常穷困,居民人均年收入不足300元;气候环境也非常恶劣,曾被联合国认定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
       一天傍晚,她跟着几名学生前去家访。才9月,当地就已经下起了鹅毛大雪。她脚登皮棉鞋,身穿羽绒服,全副武装地上了路。可走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她仍然感到身冷脚冻的。而此时她的学生们穿的仍是单衣薄裤,鞋子也只是家里做的一双布鞋。这让生在城里的她感到不可想象。
       来到一位学生家,家长赶紧招呼她上炕暖和暖和。就在她脱鞋时,学生的母亲突然指着她脚上的那双皮棉鞋说:“娃,你要好好念书,长大了就能像老师一样穿上皮鞋。” 她看到孩子正静静地望着那双皮鞋,然后郑重地点了点头……
       她脱鞋的那只手突然就定格在半空中,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那双皮鞋她是在当地县城买的,才花了39元钱……
       (曹龙彬摘自《深圳青年》2007年第6期,刘展国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