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成长]孙存军和他的“成功驿站”
作者:喻 兮

《青年文摘(绿版)》 2007年 第08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唯有经历过的人方能品出个中滋味。孙存军创办了专为大学生提供的求职公寓,建立了配套网站。经过短短一年多的努力,他不仅获得了丰厚的回报,更是赢得了无数大学生和白领的交口称赞。
       感同身受,“海归”试办
       大学生求职公寓
       1976年,孙存军出生在江苏省连云港市一个普通家庭。1997年,他从徐州师范大学国际营销专业毕业后,以外销员的身份到卡塔尔和阿联酋工作了将近6年。2004年回国后,听朋友介绍说,在上海会有更好的发展平台,于是踌躇满志的他在12月份来到了上海。
       没想到现实比预想的要困难得多,半个月过去了,他没有接到任何聘用通知。一直住在价格昂贵的酒店里,孙存军感到了压力,索性搬到了租金便宜的“混合公寓”,和另外五个人住在了一起。
       这种日租房,卫生条件差不说,管理更是极为混乱,人员非常复杂,通常半夜两三点都还有人骑着摩托进进出出。入住的第三天,一觉醒来孙存军发现自己的手机已不翼而飞。他愤而找房东,对方竟然声称“这种事发生得多了,我哪管得了”。没有办法,于是他在睡觉的时候干脆将重要物品和资料抱在怀里。因为没有洗澡的条件,从被窝里掏出来的资料都能闻到一股臭味儿……
       在这个地方租房住的有几个大学生,都是到上海来找工作的,相同的境遇让他们经常在一起聊天。大家都觉得,外地求职者在上海找个住的地方不容易。租房也不现实,现在找工作的周期一般是5个星期左右,而租房至少要3个月起租。
       孙存军在一家世界500强企业找到了工作,但他并没有忘记那些曾一起同住的大学生朋友。
       一天,孙存军接到了其中一个人的电话:“孙哥,我们和房东吵翻了,被他赶出来了。”孙存军想到这几个小兄弟不容易,主动提出帮他们联系住房。
       四处打听后,孙存军惊讶地发现,偌大的上海,竟然没有一家专门为求职大学生提供住宿的服务机构。孙存军豁然开朗:对啊,现在找工作的大学生铺天盖地,求职期间的住宿却成了问题,而且外地来的毕业生在上海人生地不熟,上当受骗的事情也屡见不鲜,何不开家专门为求职的大学生提供住宿的旅店呢?
       说干就干,他开始每天下班后乘公交,坐地铁,将上海转了个遍。本着成本低、交通发达、环境舒适三个原则,半个月后,他将目光锁定在了徐汇区石龙路鑫龙苑。
       这个小区设施齐全,环境优美,小区内还设有派出所,治安有保障。交通也非常方便,小区距轻轨站仅8分钟的步行距离,到上海最大的人才市场万体馆仅仅十几分钟的路程。经过反复交涉,他最终租下了一套通风明亮的住房。
       他买来一批高低床,又添置了各种日常生活设备。经过十多天的紧张布置,2005年6月1日,一天起租的“大学生求职公寓”正式营业了。
       考虑周到,
       一年内公寓叫好又叫座
       营业的第一天,孙存军向公司请了假,专门到人才市场上去散发宣传单。没想到传单没有带来顾客,反而先把两位警察引来了:“有人向我们举报,你在这儿散发宣传单,专门蒙骗找工作的大学生。”孙存军一头雾水。
       原来一位正在人才市场上碰运气的大学生接过他的宣传单后,第一反应就是遇到了骗子,立即向警察举报。他从来没听说过有什么“大学生求职公寓”,而不足宾馆的1/10的超低价格,更是加重了他的怀疑。
       孙存军把警察带到鑫龙苑物业管理处,才解除了误会。了解真相后,先前深感怀疑的那名大学生立即要求孙存军为他办理入住手续。走进求职公寓时,他简直不敢相信眼前是18元钱即可入住的房间:大到沙发、写字桌椅、热水淋浴器、卫星电视、饮水机,小到衣橱、晒衣架、塑料盆、闹钟等,各种日常生活用品一应俱全。那一夜,连日奔波的他洗上了舒适的热水澡,睡上了美美的安稳觉。
       公寓收费以天计算,相对灵活。如果连续入住,第一周每天18元/人,第二周每天15元/人,包月则是390元/人。这样的价位加上这样的环境,对孤身在外求职的大学生有着极强的吸引力。很快,公寓的床位就住满了。
       孙存军还找到几个大学生,让他们带着小区、房间的实景照片到高校宣传。这一招还真管用,那些刚刚毕业、正准备从学校宿舍搬走的大学生们纷纷而至。
       大学生求职公寓人员流动性强,入住者在这里呆的时间多则一两月,少则三五天,但他们无一例外地跟孙存军交上了朋友。孙存军对他们嘘寒问暖,关心备至。哪天起大风,哪天下大雨,他总是在头天晚上提前告诉每一位入住者,让他们提早安排。他还始终坚持:只允许大学生入住,严格检查投宿者的毕业证书或学生证。
       有多少在外地求职的大学生,
       我就有多少潜在顾客
       2005年底孙存军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辞职专门办大学生求职公寓。在亲戚朋友看来,孙存军的决定实在让他们想不通,放弃1万元的月薪不要,而去一心一意当起“包租公”。但孙存军却显得相当乐观,“这门生意非常有意义,并且有很大的潜在市场还未挖掘,我相信自己一定会成功。”
       孙存军又在原来的大学生求职公寓对面租下一套住房,设计出单人间、双人间、四人间等不同类型的房间,其中高档房间客厅、卧室、洗漱间、卫生间、淋浴室、活动室一应俱全。为方便大学生在网上投递求职信、查收邮件,孙存军还在每个房间配置了电脑。
       “孙哥,你这里住宿条件是没得说的,物超所值。但说实话,求职方面的指导对我们来说更具有实际意义。这些天来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上海不是没有机会,而是很多单位注重工作经验—这恰好是我们应届毕业生最欠缺的。你阅历丰富,经验足,就帮我们传授一些真经吧。”一天,一位失意归来的大学生央求道。
       这番话点醒了孙存军,以前他认为一个人漂泊在外地,最幸福的是莫过于睡上一个安稳的觉。现在他意识到,对这些忙碌奔波的大学生们来说,最幸福的是莫过于早日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于是,孙存军决定在住宿的“附加值”上大做文章,为他们剖析用人单位、收集报纸信息、抚慰受挫心灵……不仅如此,他还请来了职业培训师,对投宿的大学生们免费提供求职讲解,在职业规划、面试技巧及相关法律等方面提供详尽的培训服务。
       孙存军主动与猎头公司取得联系,提供投宿者的求职资料。本着诚信、双赢原则,孙存军在与智联等知名猎头公司数次合作后,建立起了人才输送制度。
       孙存军的“跟踪服务”更令人感到不可思议:凡在他这投宿过的大学生,若是在找到工作后感到不满意,他都将继续免费推荐,直到他们找到满意工作为止。
       有了这些堪称一流的服务,闻讯而来的大学生与日俱增。他们在求职过程中也顺利了许多,原本求职流程平均为5~7周;自从有了培训服务和人才输送服务后,缩短到了3~4周,其中还有十多名大学生经推荐进入了世界500强企业。由此,孙存军的大学生求职公寓被誉为“成功驿站”。
       随后,孙存军斥资成立了大学生求职公寓网站,在各大求职网站上“广而告之”。如此一来,极大地方便了求职大学生在网上直接查阅详尽的投宿信息,特别是为即将到上海求职的外地大学生解决了后顾之忧。今年,他将向全国进军,像超市那样在各大城市建立起连锁机制。
       (仵亚峰摘自《交际与口才》2007年第7期,马建刚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