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社会]中国崛起的国际镜鉴
作者:王海京

《青年文摘(绿版)》 2007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央视新近播出的12集纪录片《大国崛起》,引起广泛关注。这部纪录片称得上是一部“历史教学片”,是对公元1500年以来世界9个主要大国发展史的一次集体观察。其实,中国人从来不乏大国心态:铁骨铮铮而又雍容大度的大汉气质,浪漫开放而又胸襟豪迈的盛唐气象,纵横七海却“厚往薄来”的大明舰队,已在中华民族的血脉里酝酿出了山高水长的大国之风。
       经历了一百多年屈辱与落后,中国人重新走上了大国之路。专家认为,那些曾经在近现代历史上引导世界潮流的大国,在历史上或多或少都对其他国家和民族造成过伤害,包括中国。今天,在中华民族重新崛起的进程中,我们应该以怎样的胸怀和态度看待它们?中国的和平发展可以从中借鉴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
       思想文化的进步吹响崛起号角
       大国崛起的秘密,各国学者众说纷纭。不过,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上百位受访的国内外专家都十分看重思想文化的影响力。
       丘吉尔有这样的名言: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肯失去一个莎士比亚。在成为大国的过程中,莎士比亚的戏剧提升了英国的人文精神,牛顿的力学定律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为英国提供了一个新经济秩序。
       在法兰西思想与精神的圣地先贤祠,正门上铭刻着这样一句话:“献给伟人,祖国感谢他们。”这里安葬了72位法国历史人物,其中只有11名政治家,其余大多是思想家、作家、艺术家和科学家。多少年来,法兰西共和国一直以其卓尔不群的文化影响力,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其根源也许就在于此。
       经济体制创新开辟崛起的途径
       大国的崛起还有另外的谜底,那就是体制创新。17世纪时,面积只相当于两个半北京的荷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的创立,缔造了一个商业帝国。他们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联合股份公司来聚集资本,垄断了当时全球贸易的一半;他们建起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比纽约的证券交易早了300年。
       继荷兰后,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当这种模式的弊端引发社会危机时,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
       世界经济史表明,美国经济曾多次遇到风险或陷入困境,但美国总是率先突破难关,百年来一直保持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的地位。美国不断进行体制和政策改革与创新的经验值得研究和借鉴。
       20世纪初以来,美国率先进行体制和政策的改革和创新,对西方国家摆脱30年代大危机和走出70年代后期“滞胀”,功不可没。1983年里根总统成立了“工业竞争力总统委员会”,组织全国著名经济学家和科学家进行了一年多的调查研究后,提出了《全球竞争:新的现实》的报告,明确提出:面对急速推进的众多追赶者,美国必须独辟蹊径,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重新获得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和扩大全球市场份额,从而与追赶者重新拉开距离。
       克林顿上台后,制定和实施建设“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为美国经济找到新的增长点。为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高科技产业发展,美国加大投资力度并引导固定资本投资,对研究与开发投资实行倾斜政策。到1990年,美国对信息产业的投资超过了对其他产业的投资,标志着美国开始迈向信息社会。
       科技发展奠定崛起的基础
       500年间,从航海技术开始,全球经历了以蒸汽化、电气化、信息化为代表的三次工业革命,这些科技发明创造及推广运用,是大国崛起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长远来看,一个只能够提供廉价产品的国家不能成为强国。只有这个国家内部具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它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没有科学技术就没有大国的崛起,因此重视科学,重视教育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重视教育与人才。“国与国之间的差距,最根本的是科学技术和人才素质的差距,”李长久说。美国能够保持科技和经济领先地位,主要受益于美国一贯重视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
       2003年一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表明,中国达到公民科学素质标准的人口比例不到2%,而美国在两年前已达17%。2005年一项同日本、美国、欧盟15国的比较调查,中国公众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了解程度均为倒数第一,主要原因是普及教育不够。到2003年,中国15岁及以上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占4.6%,而世界平均水平为12.6%,发达国家平均为28.1%,转型国家为13.9%,我国比发达国家滞后约50年。
       美国重视教育的标志除了不断增加投资外,抓住一切机会大力引进人才也为世界瞩目。迄今在美国的留学生大约占全球留学生总数的1/3。随着人才素质不断提高,美国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和所占比例急剧增加。从1901年诺贝尔奖首次颁发以来,获奖者中,几乎没有哪一年少了美国人的身影,而且美国人不止一次地包揽过三大科学奖。美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不到5%,而近年来获得诺贝尔奖者却占60%以上。人才,特别是不断引进人才,这是美国的最大优势之一。
       增加企业研发投资。世界研发投资的80%,技术创新的71%,均由500强企业所创造和拥有,62%的技术转让在500强企业内进行。2000年美国研发投资2653亿美元,其中,企业占66%,政府占29%;企业研发的重点是应用技术,美国85%的发展研究,60%的应用研究,66%的基础研究在企业进行,形成了“企业为主,政府为辅”的科技发展格局。
       坚定不移地实施品牌战略。美国国会曾通过一个《购买美国产品法》,要求联邦政府采购本国产品,即在美国生产的、增值达到50%以上的产品,进口零部件组装的产品不算本国产品。根据这个界定,中国重大装备制造生产品市场和出口产品的大部分不是中国自主品牌产品。
       科技部副部长程津培2005年曾指出,中国光纤制造设备100%、集成电路85%、纺织制造设备70%、石化设备80%和高端医疗设备差不多90%到100%都依靠进口。而国家主管部门调查报告显示,多家跨国公司已经在中国市场的相关领域占据了垄断地位;中国自主品牌出口额不到10%。长此下去,即使中国外贸总额从世界第三位跃居到第一位,中国也不可能成为贸易强国。
       据联合国工业计划署统计,世界名牌商品共约8.5万种,其中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占据90%以上的名牌拥有权,处于垄断地位。美国的经验表明,实施出口名牌战略,加强自主品牌建设,培育一些出口名牌,是增强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是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实现外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营造良好的国际崛起环境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阎学通指出,崛起国的安全环境是否有利,主要是看其卷入战争或军事冲突风险的大小。走向崛起的新兴大国能否避免卷入战争或军事冲突将直接影响到该国崛起的进程。
       崛起的国际政治环境有利与否,则取决于其他强国对一国崛起的态度如何。阎学通认为,崛起的新兴大国综合国力提高速度快于其他强国,这极容易引起其他强国特别是霸主国家的警觉。如果崛起国能与多数世界强国维持友好的关系,那么其崛起的政治环境就是有利的,否则是不利的。因为,如果较多世界强国共同遏制新兴大国的崛起,新兴大国的崛起就有可能被扼杀。即使不被扼杀,也会给新兴大国的崛起带来极大的困难和障碍。如果能与世界主要国家中的多数国家利益一致,则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国际接受程度,并只有在很少的情况下才能带来质的变化。
       走中国特色的崛起之路
       打开视野,向发达国家学习,无疑是后发国家走上强盛之路的开端。
       学习的目的是赶超。在历史上,像俄罗斯一样实施赶超战略的后发国家,还有德国和日本。他们构建的社会体制,他们所走过的现代化道路,和率先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有着明显的区别。
       对中国而言,读懂大国的兴衰起伏,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制度创新,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理念等等,这些既是中国从既往强国的兴盛中总结的经验,也是从某些强国的消亡中汲取的教训。
       当然,历史并不能给我们直接的答案。中国的发展,不仅需要以史为鉴,从历史中汲取养料,还需发挥我们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宋文摘自《望新闻周刊》2006年第50期,高兴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