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史事]纳粹导弹基地探秘
作者:丁 刚

《中外书摘》 2006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美国大兵抢在苏联红军之前开进了这座集中营的工厂。他们立刻就被眼前出现的现代化的工作设备惊呆了。一位指挥官说:“这场面使我们想起一部乌托邦小说里描写的世界。”尽管按照事先已经达成的协议,这些高备应该交给苏联人,但美国人才不会干那样的傻事,他们悄悄地把设备全部装船,运回了美国。
       圣奥默尔一个神秘的大水泥包
       圣奥默尔是法国北部靠近边界的一个小镇,在一般的世界地图册上找不到这个小地方。这里距巴黎约200公里,距布鲁塞尔约100公里,距英国与法国之间的加来海峡只有40多公里,而距伦敦的直线距离为200公里。现在你大体上知道这个小镇应该在地图上的什么位置了吧。50多年前,希特勒就是这样在地图上确定了它的方位,不过,这个纳粹首领最看重的是最后一个距离。那意味着整个伦敦将被置于德国人制造的V-2型导弹的射程范围之内。
       在许多欧洲老人的记忆里,1943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晚,直到4月,冰雪才刚刚开始融化。在德军占领下的法国北部人民又度过了一个漫长而寒冷的冬天。罗斯福和丘吉尔不久前决定要为反攻欧洲大陆制定一个战略计划,希特勒则在盘算着,怎样用新式武器给英国一点厉害瞧瞧。
       4月的一天,一支德军工程兵部队悄悄地开进了圣奥默尔,他们在离小镇大约5公里的一个荒凉的山头上架起了测量工具。几天之后,又有一批德军高级将领来到这里,他们在那个山头上指指点点了一番之后才匆匆离去。接下来,就不断地有德国大兵、党卫军的部队开到这里安营扎寨。到了夏天,有1300多名战俘也被押到这里,他们当中有许多都是苏联红军战士。
       1943年8月,一项秘密工程就在这个山头上悄悄地动工了。在德军的严密监管下,战俘们被迫夜以继日地拼命工作着。几个月之后,他们由上而下在这座小山上掏出了一个大坑。然后,他们又把水泥浇灌进去,建造起了一个巨大的掩体。远远望去,那就像是一个光秃秃、圆鼓鼓的山包。整个水泥包的深度为42米,直径为72米,外面是一层5米厚的钢筋水泥保护层。
       这就是纳粹的La Coupole导弹发射基地。我是在一本介绍德国导弹研制技术发展史的小册子上看到这个名字的。Coupole的意思是穹顶,法国人以此来称呼那个水泥掩体,当然是为了表示它那圆圆鼓鼓的外形,我们还是称它为库波尔导弹发射基地更直白一些。
       上世纪80年代,法国人在这个巨大的第三帝国的遗留物旁修建了一个展览馆。那是一个白色的现代化建筑,紧靠在库波尔导弹发射基地的旁边。法国国旗和欧盟的旗帜在展览馆的门前迎风招展。
       这个展览馆的正式名字是:战争与火箭历史中心。现在有三个永久性的展览,一个是二战时期纳粹的导弹制造历史,另一个是二战时期法国北部被占领地区的历史,第三个是火箭和导弹的发展史。前面的两个展览就设在那巨大的水泥掩体之中。
       走进掩体就如同走进了一个高大而阴森的山洞。当初将水泥掩体改造成博物馆时,法国人在许多地方都有意没有作过多的修整,就是为了将掩体原封不动地展现给参观者,让人们能够体会基地里的真实面目。
       像通常的导弹基地一样,这个基地原本也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储藏库,一个是导弹发射场。储藏库就是现在我看到的这个水泥掩体。其中有一个洞穴高达21米,是专门用来为导弹安装发火装置作最后发射前的调整的。希特勒当时的计划是,平均每24小时从这里向伦敦发射50枚火箭,把伦敦炸成一片废墟,彻底摧毁英国人的意志,让英国人要么投降,要么乖乖地呆在一边。
       1943年底,法国抵抗运动战士发现德国人正在圣奥默尔附近修建一个工程,他们立即将情报传递到了伦敦。盟军的情报部门经过分析,认为这可能与导弹或火箭有关。1944年3月,盟军战机开始对这个水泥包进行轰炸。在5个月的时间里,盟军战机总共进行了16次大规模的轰炸,把3000多吨的炸弹倾泄在这个掩体上。最大的一枚炸弹据说有5吨之重,炸掉了靠近水泥包的一块巨大崖石。附近村庄的居民后来回忆说,轰炸最猛烈的时候,就仿佛是地震一样,附近数公里的地方都能感到地动山摇。
       展厅中有一张照片,是1944年6月拍摄的。当时,一架英军侦察机飞临这一地区的上空。飞行员冒着生命危险,在高度仅30米的地方拍下了这个基地的照片。从照片上看,水泥包四周临时搭起的一些脚手架已经被炸得七零八落,附近被炸起的山土覆盖在掩体上,但包体没有出现裂痕。后来,盟军的情报人员也发现,虽然轰炸时水泥包已经基本建成,但盟军的轰炸却使德军不仅无法继续水泥包的工程,也不能继续在外面修建发射场。德军的运输也停了下来,整个工程陷入瘫痪状态。德军随后开始加快研制和生产移动的发射装置。
       1944年6月6日,盟军在诺曼底成功登陆。一个月后,盟军开始在法国境内向前推进。7月28日,希特勒不得不下令停止使用这个基地。库波尔导弹发射基地连一枚导弹也没有发射就宣告“寿终正寝”。1944年9月,加拿大士兵冲进了这个空空荡荡的水泥掩体,他们发现里面竟基本完好无损。
       V-1和V-2导弹
       水泥掩体里的第一部分展览介绍了德军导弹的发展史。早在1929年,德国军队的技术专家就对发展火箭技术产生了兴趣,他们想借火箭技术来避开《凡尔赛条约》对武器发展的限制,使德军拥有最先进的武器。从那时起,一支优秀的专家队伍就开始组成,并着手展开秘密研究。
       1933年,由德国火箭专家多恩伯格和布劳恩领导的火箭研制组开始研制两种火箭。1942年10月13日,他们成功地把改进后的A-4火箭送上了蓝天,后来这种火箭就被称为V-2导弹。两个月后,由一家德国飞机制造公司研制的另外一种飞航式火箭也获得了成功,这种火箭后来被命名为V-1导弹。
       V-1导弹是现代巡航导弹的前身,它重约2200公斤,弹长约8米,飞行高度为2000米,可以携带850公斤重的弹头,平均射程达到了240公里,但准确度要差一些。V-2导弹比V-1导弹更先进,因装有控制设备,能自动控制飞行速度和弹道,所以打得相对来说要更准一些。这种导弹是现代远程导弹的前身,可以用发射车来发射,它用的是液体炸药,总重量约13吨,长14米,射程可达320~480公里。
       1944年6月13日,在盟军诺曼底登陆成功后,德军开始对伦敦发射V-1导弹,在80天的时间里发射了100多枚导弹,起先对伦敦的打击比较大。但是,英军很快就找到截击V-1导弹的方法,他们采用气球和高射炮展开了阻击,多数导弹被拦截。1944年9月,随着盟军的推进,大部分靠近海峡的地区已
       经解放,德军的V-1导弹的发射基本停止。随后,德军便开始在荷兰和比利时等地用可以移动的发射装置来发射V-2导弹,打击伦敦、巴黎、比利时和荷兰境内的目标。可这个时候,盟军的战机已经开始对德国本土展开了猛烈的轰炸,每天几乎要倾泄大约3000吨的炸弹,一个个城市、村镇和德军的重要据点被炸成了废墟,德军即便是能够发射几枚V-2导弹,也无助于挽救败局了。
       据战后统计的资料,从1944年1月,德军开始成批生产V-2导弹,总共生产了大约6000枚。1944年9月5日,第一枚带有900多公斤重弹头的V-2导弹射向了巴黎,随后就开始攻击伦敦。在整个二战期间,德军总共发射了24000枚V-1导弹,3200枚V-2导弹,伦敦有近9000人死于导弹攻击,比利时有6500人死于导弹攻击。
       纳粹的导弹是如何制造的
       希特勒的导弹究竟是怎样制造的呢?战后,许多专家都想揭开这个谜,有关这个问题的书籍也出了不少。我去这个展览中心的时候,正好碰到了一个最新发现的图片的展览。
       那是一位名叫弗兰茨的德国人当年拍摄的,照片展现的是制造导弹的工厂现场。我在展览馆的礼品店买到了汇集这些照片的集子——《多拉的照片》。
       故事发生时已经离二战结束有50多年了。1998年的一天,家住德国图林根州的一个小镇的老弗兰茨因为年届九十二,行动不变,就打算搬到养老院里去住。他把儿子小弗兰茨叫来,让他为自己收拾收拾。在搬家时,小弗兰茨无意中在阁楼上发现了一个陈旧的皮箱。他打开一看,里面还有个旧纸袋,上面落着厚厚的尘土,好像很多年已经没人动过。他又小心翼翼地把纸袋打开,竟然看见里面装的是一沓彩色照片的底片。照片上拍摄的既不像军工厂的库房,也不像关押犯人的监狱,看上去已经年代久远了。小弗兰茨忽然想起,已经退休多年的父亲曾是一名摄影师。
       这些照片是什么时候拍摄的,又是在哪里拍摄的呢?带着这些疑问,他轻轻地敲开了父亲的房门。让小弗兰茨想不到的是,年近92岁的父亲看了这些底片后突然变得非常激动,他沉默了好一阵后,才向儿子讲述了在心里尘封多年的往事。
       半个多世纪前,老弗兰茨是个电气工程师。二战开始后,他加入了德国空军,成了一名战地摄影记者。老弗兰茨以精湛的摄影技艺赢得了纳粹高官们的赏识。他常常被应邀参加各种各样的高层聚会和庆典活动。
       1944年,弗兰茨接到纳粹军备部长施佩尔的命令,要他赶到位于哈尔茨山下的多拉集中营。令他惊奇的是,山脚下一个不起眼的洞口里面竟是一座巨大的地下军工厂,生产的武器是他从未见过的。后来他得知,这就是希特勒下令研制的秘密武器——V-2导弹。尽管在他到达多拉集中营时,工厂正在进行技术改造,生产陷于停顿,但弗兰茨还是遵照密令,精心拍摄了一组照片。他知道,这些照片的传阅范围一定非常有限,于是他精挑细选,只将几张最“成功”的冲洗放大,其余剩下的底片就被放在了一边。
       二战结束前不久,老弗兰茨因为与失宠的元帅戈林有过一段交往,被党卫军抓了起来。一群盖世太保突然闯到他的家里进行搜查。他们清查了所有的胶片、幻灯和底片。凡涉及武器装备,特别是秘密地下工厂和火箭生产的资料全部被搜走,只有信封中这大约30张底片逃过了他们的视线。谁也没有想到,50多年后的一个偶然的机会,这些极其珍贵的历史文献终于走出了被遗忘的角落。在小弗兰茨的推动下,这些照片当中的一部分被洗印了出来,交由报刊公开发表。
       从展览讲述的历史看,希特勒决定在多拉生产导弹大约是1943年末的事情。1943年8月17日的深夜,英国空军出动了500架战机,成功地摧毁了佩内明德的德军导弹基地和制造厂的主要设施。这一年的10月,盟军又发起了代号为“石弓”的行动,对所有可疑地点进行了地毯式的轰炸。希特勒不得不决定,把导弹制造厂迁移到靠近诺德豪森的哈茨山中去,在那里的多拉集中营中建立一个秘密工厂。同时,他还指派党卫军部队负责严格监控,让战俘来生产V-2导弹。这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纳粹秘密武器工厂”。
       多拉集中营始建于1943年8月,纳粹把40多个国家的战俘和囚犯迁移到这里,最多的时候这里曾关有6万多人。多拉集中营是名副其实的死亡魔窟,有两万多人都没能活着等到解放那一天。集中营被解放后,人们在那里发现了成堆成堆骨瘦如柴的尸体。法国幸存者米莱特说过,“你要是想知道地狱是什么模样,那就到这里来好了。”
       据集中营的幸存者描述,当时集中营里的囚犯被分成两组,不分昼夜地交替工作。他们挖通了两条穿越大山的平行的隧道,每条隧道长约2公里。接着,他们又挖了40多条横向的隧道,将这两条主隧道连接在一起。
       在希特勒秘密工厂里工作的囚犯大约有6000多人。由于工厂生产的是最先进的秘密武器,因此看守要比其他集中营多得多。整个工厂的生产都是在党卫军的监视和操纵下进行的。囚犯们就睡在地下阴暗潮湿的隧道里面,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终日不见阳光。当时疾病流行,每天都有大量的犯人死亡,有仍的人死在了里面。
       从照片上看,囚犯们所做的都是火箭生产中非常关键和重要的工作,如焊接、组装导弹导航和点火系统的电路等,这些都需要极高的专业素质。但以当时的情况,要在集中营里找到这样一批身强力壮、愿意为纳粹卖命的技术工人比登天还难。照片上的“工人”面对材料不知所措,连拿工具的姿势都很不自然,这证实了他们只不过是被借用的“道具”而已。
       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老弗兰茨在拍摄时还使用了超出普通摄影几倍的灯光。强烈的光线使这个充斥着饥饿死亡的地下魔窟看起来更像个现代化工厂。照片上所有“工人”都穿着干净统一的囚服和木鞋,刚剃过胡须,理过发,而且个个身体健康,正在专心工作。
       老弗兰茨回忆说,当时施佩尔要拍这些照片,主要是为了给希特勒看。随着战争形势的急转直下,希特勒的性格越发暴躁和反复无常。作为军备部长的施佩尔就千方百计地说服希特勒,让他相信德军掌握的新式武器——导弹可以彻底扭转战局。老弗兰茨果然不辱使命,用高超的摄影技术成功地迷惑了希特勒。
       1945年4月11日,由于美国情报部门事先从纳粹的叛逃者那里得到了情报,美国大兵抢在苏联红军之前开进了这座集中营的工厂。他们立刻就被眼前出现的现代化的工作设备惊呆了。一位指挥官说:“这场面使我们想起一部乌托邦小说里描写的世界。”尽管按照事先已经达成的协议,这些设备应该交给苏联人,但美国人才不会干那样的傻事,他们悄悄地把设备全部装船,运回了美国。
       纳粹火箭技术的延续
       
       如果说珍珠港事件让美国人惊醒,那么希特勒的导弹就让孤立主义失去了最后的意义。当时,在美国有个颇有名气的孤立主义分子——参议员阿瑟·范登堡。即便是在珍珠港事件之后,他仍未完全放弃自己的看法。1944年,他去伦敦访问,正好碰到德军V-2型火箭的轰炸。威力强大的导弹使他终于认识到,一旦人类掌握了这种武器技术,射程更远和威力更大的导弹的出现就是迟早的事情了。如果美国不能阻止这种武器的出现,就必须抢先拥有这种武器。在军事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孤立主义的政策无异于自取灭亡。
       1945年,范登堡在参议院公开承认,孤立主义是错误的。他表示,要为国际法争取到一种新尊严和新权威。两党议员对他的转变表示热烈欢迎。后来,杜鲁门总统任命他为美国代表团成员,出席制定联合国宪章的旧金山会议。美国政治的这种变化对日后导弹、乃至于航天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展览中当然不会有这段与国际政治格局变化有关的历史。但在二战结束时的那些照片和文字说明中,却有这样一段引入深思的介绍:当那些主管导弹发射的纳粹头子被押上审判台时,人们在战犯席上却没有看到那些为纳粹辛辛苦苦研制导弹的科学家。布劳恩这个首屈一指的导弹专家主动向美军投降。几周后,人们就在美国看到了他的身影。他后来成了美国导弹技术发展的核心人物。至少有1000多名科学家、工程师或技工以各种方式被“偷运”到了美国。美国杂志《生活》后来评论说,“是纳粹的头脑在帮助美国”。
       就在美国人千方百计地要搞到德国人的导弹技术的同时,苏联人也在忙着寻找德国人的导弹专家,并开出高薪来吸引他们。苏联人还把大量德军的V-2导弹的制造设备运回家去。二战结束后的第二年,一座V-2导弹的制造工厂就在伏尔加河下游的一个试验区内开工了。纳粹的火箭技术就这样延续了下去,成了影响20世纪世界安全格局的一个重要因素。
       走出掩体,我又来到了新建的展览大厅。这里展出的是现代火箭技术发展历史的图片,还有登月服等一些展品。展览的主题是现代火箭、宇航技术发展史。从战争到登月,再到航天、火箭的历史,现实与未来在库波尔这个纳粹的前导弹基地中被巧妙地糅合在了一起。聪明的法国人用这样的组合提炼出了20世纪的历史精华,不能不令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