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成长]选择的智慧
作者:李开复

《青年文摘(绿版)》 2006年 第1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曾说,21世纪是一个选择的世纪。很多学生虽然拥有选择的权利,但仍然时常迷茫。我能做的只是传授给你选择的智慧,帮你聆听自己心底最真实的声音。
       1 用中庸拒绝极端
       “中庸”就是要避免并拒绝极端和片面,否则,主动就变成了霸道,自信就成了自傲,勇气就成了愚勇,自省就会变成自卑。
       我曾经历过一个极端的测验:公司培训课中,10个副总裁围成一圈畅所欲言,唯独不可以讲公司的事情。大家开始谈论天气、政治、体育……其间还出现了争执。一个半小时后,每个人都按自己心目中对其他副总裁的尊敬程度,为他们排序。结果倒数第一的是从头到尾没有讲话的人,倒数第二是话最多的人。
       所以,“沉默是金”和“口无遮拦”都不可取。我刚进入苹果公司时,曾向经理西恩讨教有效沟通的秘诀。他说:“我并不总是抢着发言,当我不懂或不确定时,我的嘴闭得紧紧的;但是,当我有好的意见时,我绝不错过良机。”我问他:“如果别人都抢着讲话,你怎么发言呢?”西恩说:“我会先用肢体语言告诉别人。例如,我会举起手,发出特殊的声响(如清嗓子声),或者用目光要求主持人让我发言。但是,如果别人的确霸占了所有的发言机会,我就会等发言人调整呼吸时,迅速接上话头。”我又问他:“如果你懂得不多,但是别人向你咨询呢?”西恩说:“我会先看看有没有比我懂得更多的人。如果有,我会巧妙地把回答的机会‘让’给他;如果没有,我会说‘我不知道,但是我会去查’,等会开完,我一定去把问题查清楚。”可见,只要把握好说话的度,选择好说话的时机,就可以得到周围人的尊敬。
       2 用理智分析情景
       记得曾有一位青年问我:“我不同意老板的意见,我该站起来发言吗?”我的回答是:“这要看情形而定。首先,你的老板是一个愿意接纳异议的人吗?如果不是,你千万不要乱发言,但是,你可以开始物色一个新工作和新老板了!如果他能够接受异议,那么,在老板还没做出最后的决定时,不要怕提出异议;但如果是当众发言,说话就必须有一定的技巧,应当顾及到老板的面子。老板一旦做出了决定,我们无论有无异议,都必须支持和贯彻,有不同意的地方只可以私下与老板沟通。”
       3 用务实发挥影响
       碰到问题,如果你总认为“外在环境是造成问题的症结所在”,或者总是埋怨“我真的无能为力”,那么,这种想法不但于事无补,而且会造成你消极悲观的心理状态。事实上,碰到问题时,你只要耐心地将它分解开,看看哪些部分是你可以影响的,哪些部分是你可以关注但却无法影响的,然后,去努力争取那些可以“间接影响”的问题,让它们变成可“直接影响”的。也就是说,有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分辨两者的不同。
       2005年7月加入Google时,许多媒体因为被误导,以为我的离职违背了合约,发表了一些不符合事实的言论。多亏律师朋友提醒:对于媒体报道,我们无能为力,出面解释不但越描越黑,而且可能给对方提供更多材料。法官的决定则是我可以间接影响的,我们一定要努力打一场漂亮仗。至于可直接影响的方面则是我可以广搜证据、证人,理解法律,准备对质时证实对方谎言的证据。两个月里,我不再订阅报纸,不再上新闻网站,一天花16个小时苦读法律,和律师一同起草答辩状,一次又一次做出庭排练。9月出庭,我们果然获胜。当我回到中国开始工作后,我没有试图引导或改变媒体,媒体报道却完全转变成为正面。专注于你能够改变的事情,可能最后连当初不能改变的事情也改变了。
       4 用冷静掌控抉择
       要冷静掌控每一次抉择的全过程:在抉择前“重重”思考,抉择后“轻轻”放下。所谓“重重”思考,就是要培养客观、精准的判断力。我给大家提三个建议:
       第一,把影响你抉择的因素罗列成一张“利弊对照表”,然后客观分析,哪些利弊对你来说最重要?这些因素是否符合你的价值观和理想?
       第二,学会用概率论的方法看问题。做概率分析时,可以列出“最好的可能”和“最坏的打算”,以帮助自己综合考量。例如,我有100%的把握,可以把研究院办得与其他公司在中国建立的研究院一样好——这是最坏的打算;我有40%的把握,可以做出世界一流的研究机构来——这是最好的可能。我马上就明白,即便出现最坏情况,我和公司也可以坦然接受。当然,许多抉择并没有这么好的“后路”,这时,我们既要谨慎评估风险因素,也要在适当的时候有勇气挑战自己。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曾指出:“当你自估的成功概率达到40%~70%,就该去做这件事。也许你会失败,但拖延或等待的代价往往更大。”
       第三,当自己不确定时,学会谋之于众。你可以带上前面提到的“利弊对照表”,与对方一起分析、讨论。
       所谓“轻轻”放下,就是说在做出抉择后,应当坦然面对可能发生的任何结果,既不要因为抉择正确而欣喜若狂,也不要因为抉择失误而悔恨终生。坦然接受它,或者在今后想办法补救。
       5 器用自觉端正态度
       “人贵有自知之明”,每个人都应当对自己的素质、潜能、特长、缺陷、经验等各种基本能力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心理学上把这种能力称为“自觉”。
       我曾有一个下属,虽然有些才干,但自视甚高,总是对自己目前的职位不满意,还喜欢自吹自擂。他的自我评估写着:“虽然我非常谦虚,但我只能这样评价自己:我的表现是有史以来最卓越的。”看到这样一句自我评语,我就知道这个人不会有什么好的发展。果然,他不久就提出,我不了解他的才华,不能重用他,他决定到其他部门另谋高就。最终,他发现自己找不到更好的工作,沮丧地离开了公司。
       6 用学习积累经验
       西方有一则寓言,说的是年轻人向年长的智者请教。年轻人问:“智慧从哪里来?”智者说:“正确的选择。”年轻人又问:“正确的选择从哪里来?”智者说:“经验。”年轻人追问:“经验从哪里来?”智者说:“错误的选择。”
       我曾经在SGI公司领导200余人的团队研发一套世界上最先进的三维漫步技术。但在做这个项目时,我们完全没有考虑用户和市场的需要,开发出来的三维体验并没有针对某一个特定的客户群,而是想解决所有客户的问题。结果,产品无法利用SGI现有的营销渠道,对硬件及网络的要求也超出了普通用户的承受能力,我们这个项目最终被取消,技术被公司出售。这件事对我的打击非常大,我的内心深感愧疚,也让我深深懂得:创新固然重要,但有用的创新更重要。
       7 用勇所放弃包袱
       许多人都不愿放弃已有的东西,不愿意开拓新的天地。其实,有些东西看起来值得珍惜,但往往是阻碍你获得更大成功的根源。如果你在适当的时候勇敢地、有智慧地放弃,你多半会惊讶地发现:自己抛开的不过是一把虽能遮风挡雨,但又会阻碍视线的雨伞,因此而看到的却是无比广阔壮丽的图景!
       我自己就有过几次“勇于放弃”的经历,其中一次是在卡内基·梅隆大学教书时,放弃了两年的年资而加入了苹果公司。我希望去做一些直接有益于社会的事,所以当苹果电脑的一位副总裁对我说“你要选择终身写些没有人读得懂的论文,还是要选择改变世界”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改变世界”。我的感觉就像是获得了自由。
       8 用真心追随智慧
       最后一个可以帮助你做出正确抉择的“智囊”,就是你内心深处的价值观、理想和兴趣了。这三者共同构成了我们内心深处最为真实的声音。
       在感到不知所措的时候,我会用一个特别的“报纸头条测试法”来检验自己的言行。所谓“报纸头条测试法”,就是在事后想一想:明天,如果在一份你的亲朋好友都会阅读的报纸上,你做的事成为头条新闻,你会不会因此而感到羞愧?会不会无法面对自己的良心?如果不会,你做的事才对得起你自己的价值观。
       理想与价值观一样重要。我在大学时确立了人生目标——让我的影响力最大化。这个理想帮助我做出许多重要的决定。
       你有选择的权利,只要用智慧做出正确的选择,你就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杨燕摘自2006年9月22日
       《中国青年报》,杜凤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