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热读]你是“正常人”吗
作者:林一鸣

《青年文摘(绿版)》 2006年 第09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在一般的情况下,大家当然都希望做一个正常的人,但在投资的环境中,“正常人”就未必合适。
       这里有几道有趣的测验题,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试一试,看看你的心理行为,是否和大部分“正常人”的答案一样:
       (1)你打算从某电器行购买一部台式电脑,售价5000元,若要送货的话,另加100元的搬运费。这部电脑重约10磅,你是有能力把它搬回家的,只不过会很辛苦。你会自己把电脑搬回家,还是付出100元的搬运费呢?
       (2)你打算从某电器行购买一部台式电脑,售价5100元,会免费送货上门,但若你自己提取货品的话,电器行会退回100元给你。这部电脑与上题的重量一样为10磅,你是希望送货上门,还是自己提取电脑以节省100元呢?
       正常人的答案虽然两道问题完全一样,但正常人的答案却有不同。在第一种情况中,大部分人会觉得没必要再支付100元,宁可自己辛苦点搬回家;但在第二种情况中,大部分人都会选择送货上门,因为那100元根本就是货品价格的一部分,就算得不到这100元,也不算是自己的损失,最多不过是该赚的没赚回罢了。
       所以就算是同样的100元,当语言的描述有所分别时,也会使人们作出截然不同的决策。假若这100元被描述成“要额外付出”的话,人们就会产生很大的抗拒心,不愿意付出这100元的搬运费;但当说成是“已付出之物”时,人们就不会觉得是真正的付出。
       (3)你将会购买一部电视机,并会从牌子A与牌子B中作出选择,一个著名的市场调查公司,曾经访问过1000名买过这两个牌子电视机的人,结果80%的人觉得牌子A的性能较好,发生的毛病也比牌子B少。刚好你的哥哥在上星期也买了牌子A的电视机,但他觉得这部电视机的性能不尽如人意,非常后悔为何当初不选择牌子B。
       你最后会买牌子A的电视机,还是牌子B的电视机呢?
       正常人的答案大部分正常人都会听取哥哥的意见,选择牌子B的电视机。虽然从统计学的角度看,有800人觉得牌子A较好,201人(200人再加上自己的哥哥)觉得牌子B较好,牌子A当然是更佳的选择,但我们作出判断的时候,往往较容易受到个别案例的影响,而忽略整体更可靠的数据,虽然800人会比你哥哥个人的意见可靠得多,但是你在决策之时,却会被哥哥一人的意见完全影响。
       (4)在以下的两种情况中,不知道你会喜欢选择哪一种?
       a.今天给你100000元;
       b.一年后给你120000元。
       正常人的答案对于以上的问题,相信很多正常人都会选择第一种情况,即立刻拿走100000元,会比一年后才拿走120000元更为高兴。但事实上,第二种情况才是较佳的选择;试问年回报率达20%的投资,怎会不是吸引人的项目?
       很多投资者都会犯同一个错误。就是没有等待的耐心,今天购买股票,就希望明天可以立刻赚钱。抱着这种心态的人,一般都会在短期内频繁进出股市,甚至早上买入股票,下午赚两三个价位就立刻沽出,但通常以这种方式投资的人,结果往往是赔多赚少,甚至出现“赚粒糖,输间厂”的情况,即10次中有1次输掉的钱,可能已超过其余9次所赚的了。
       世上最成功的那些投资者,大多数都是肯作长线投资,而并非每天短线炒卖的人。所以大家必须养成投资的习惯,训练自己的耐心,避免情绪受到短期波幅的影响。
       (5)有一家商店正在清仓大甩卖,你看到一套餐具,内有8个碟子、8个碗和8个小碟,共24件,每件都是完好无损的,那么你愿意支付多少钱,去购买这套餐具呢?
       (6)同样是这家商店的清仓大甩卖,你看到另外一套共有40件的餐具,其中24件和问题9提到的完全相同,全部都是完好无损,另外这套餐具中还有8个杯子和8个杯托,其中2个杯子和7个杯托都已经破损了。你又愿意为这套餐具付出多少钱呢?
       正常人的答案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的终身教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行为科学中心主任奚恺元教授,曾经做过这个实验,利用这两套餐具征询不同的人,结果人们愿意为第一套餐具支付33美元,第二套却只愿意付24美元,虽然第二套餐具比第一套多出了6个好的杯子和1个好的杯托,但人们愿意支付的钱反而少了。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们往往依据容易比较的线索进行判断,例如上面的例子,24件和31件到底是多还是少,在互不比较的情况下,是很难判断的;但是“完整性”的概念,即整套餐具到底是完好无缺还是已经破损,却是很容易判断的事情。就算第二套的餐具较多,但由于部分出现破损,因此人们会把整套餐具当作是次品,只愿意付出较低的价钱购买。
       (胡婷婷摘自《别再上自己的当》,河北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