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成长]刘默涵:让灵魂永远站立
作者:刘 江

《青年文摘(绿版)》 2006年 第09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刘默涵的故事在北大师生中广为流传——这位来自河北省无极县农村贫困家庭的历史系三年级本科生,创立了用自己名字命名的助学基金,一年多来,她已经通过各种方式筹集了12710元的助学金,帮助了37个贫困家庭的孩子上学。
       第一次与刘默涵见面,是在北大一个关于“80年代生人的历史责任”的小型论坛上。一件印有“北大阳光”字样的短袖T恤让她一下子从人群中“跳”了出来。因为全场,她是唯一一个在北京的4月,就穿上短袖的发言者,显得朝气蓬勃,朴实而抢眼。
       刘默涵爱说、爱笑,但说到自己的过去,说到她所资助的那些孩子,她却突然深沉了许多。今天,已经找到“组织”的她准备再接再厉,“到年底之前,要筹款资助200名贫困同学。”
       你可以做最幸福的一个
       1995年以前,刘默涵还是一个幸福的小学生,有着父母的关爱,有着很多同龄人所不及的平稳生活。然而,就在这一年,她的人生发生了第一次翻天覆地的变化。父亲突然抛开这个家,离开了人世。
       父亲的离世,使得对刘默涵和妹妹的抚养重担落在了母亲一个人身上。父亲并未给这个家留下什么积蓄。从那以后,刘默涵走进了她并不愿意接受的贫困。尽管母亲已经很努力地工作,但她打零工得来的微薄收入还是让两个孩子的学业难以为继。
       终于,父亲离世两年之后,刘默涵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被迫从初中退学。这时的她才真正知道,为什么自己花12元买一件衣服,却招致母亲的一顿痛斥。为什么父亲去世后,会有一群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多事地”给自己家里送来60元捐款。这段经历让她感到绝望,难以接受。
       病弱的母亲四处奔波,刘默涵终于在另一所中学复学了,但一向性情温柔的她变得沉默、尖锐,像只刺猬,动辄便向他人发起攻击。
       “如果不是遇到丁老师,当时已经厌学的我根本考不上大学,更重要的是,很可能仍然在仇恨和怨怼中挣扎。”提到新初中的班主任丁俊芬老师,刘默涵心中就充满感激之情。
       当丁老师了解了这个女孩的辛酸生活经历,动情了,决心为小默涵重塑自信。刘默涵说她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丁老师那改变了她人生的话:“这个世界上比你苦的人有很多,你永远都不是最苦的那一个;但是通过努力,你可以做最幸福的一个!”
       丁老师鼓励同学们同默涵交往;说服学校减免了默涵每年数百元的学费。心里的恨淡了,默涵爱上了学校生活,学习变得很有劲头。她的成绩突飞猛进,两年后,她考上县里最好的高中,荣获了全县演讲比赛大奖,担任了学生干部。开朗的笑容开始挂在了她的脸上。
       “自尊、自信对于在贫困和苦闷中挣扎的人来说太重要了。”刘默涵说,在她“溺水”的刹那,是丁老师递来了爱的“救生圈”。
       生活苦不是放弃的理由
       “认识到贫穷,就要努力去改变。”刘默涵的自省让她的学业丝毫没有受到“退学事件”的影响。为了完成自己的学业,她开始算计着自己身上的每一分钱。“买馒头要花2角,买菜要花4角,而买炒饼只要5角,那我就一定会吃炒饼。如果太想吃饭,买菜和饭却要花8角,那就买一份5角的炒饭解馋。”
       2003年,她获得了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完成了母校无极中学十多年“考北大本部零的突破”。然而,每年7000元的学费和住宿费却让全家望而却步。用她的话说,“已经到了无处借钱的窘境。”母亲说:“把房子卖了吧,说什么我也要供你读大学。”刘默涵抹着眼泪坚决反对。此时有人告诉她,河北省“福彩中心”有可能资助她学费。绝处逢生,她直奔“福彩中心”,为省下几元钱的车费,她居然花了3个小时,靠双脚“量”到了目的地。
       “福彩中心”工作人员被深深感动了,她又完全符合资助条件,刘默涵完成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次成功。
       到学校的第二个月,默涵便开始了边上学边打工的生活。做家教的默涵花很长时间备课,还常常超时传授学习方法,她成了家教中心最抢手的小老师,最多的时候,同时兼三份家教。
       为了省钱,默涵“规定”自己一天只吃3元钱的饭菜。她利用周末到博物馆做解说员,晚上又匆匆赶去做家教。冬天,骑车返回的路上,凛冽的寒风打在脸上,灌进衣服里,胃也饿得直疼。她流着泪告诉自己,生活苦不是放弃的理由。
       刘默涵不仅完全解决了自己上学的各种费用,还每年都带回1500元供家用,并给妹妹攒够了上大学第一年的几千元学费。放假回家成了她最骄傲和兴奋的节日——见面通常是辉煌的“颁奖典礼”。当舅舅用粗糙的大手接过她用打工钱买的豆浆机时,稳重、刚强的庄稼汉哭了。
       让心灵走出贫困
       进入北京大学的刘默涵成了当地的名人,北京大学的光环,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想千方设百计地找到她,给自己的孩子指导一二。人们花在请她吃饭以示酬谢的宴席上的钱越来越多。
       “我那时候觉得这是一种巨大的浪费,请了又不能不去,花几百元钱,却只为吃顿饭。”奢侈的宴席和贫困生艰苦的生活产生了强烈的对比。“还有很多贫困孩子跟我以前一样艰难地维持着自己的学业。”于是灵机一动,她请来北大和清华的两名同学,在自己的母校开起了“学习经验交流班”,单场票价每人5元。
       为了不把贫困学生挡在“交流班”之外,她还找来志愿者,在学校四处散发免费票。“交流班”很受欢迎,原定讲3场,最后却讲满了5场。“交流班”所有门票收入,扣除运作成本后,节余的4000多元都交给了母校的老师保管,“默涵助学金”在淘得第一桶金后,应运而生。
       当地媒体报道了这件事后,刘默涵接到了千余条手机短信和100多个电话。很多人表示要直接捐助刘默涵本人。一位女士在电话里说:“默涵,我不想让你这样的好孩子太苦自己,我希望你能过得轻松点。”
       刘默涵说:“他们的好意常常感动得我直想哭,可我不能接受。”她婉言说服人们将善款投入到“默涵助学金”上。
       曾经有过不理解别人捐款给自己的她,很能体谅贫困生不愿被人小瞧的心情。她就一个一个地找他们谈心,用自己的经历去开导他们。“经常是,刚开始他们很冷漠地跟你谈话,很抵触。谈到他们打开心结,敢于正视贫困后,就会在你面前痛哭。”
       为了让更多的贫困生能在资助中完成学业,她开始整理贫困生信息库,如实地记录下他们致贫的原因和学业进展及个人基本信息,希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资助他们。为了借用邻居家的电脑整理这些资料,她曾好几次晚上11点了才不得不放下手里的工作,抱歉地离开。为了减少这种打扰,她寻得一名亲戚的帮助,在下班时间借用地税局的电脑整理资料。母亲放心不下,就全程陪护。结果,母女俩为了早点完工,“一起在地税局办公室熬了两个通宵。”
       人们对于自强自立的品格总是怀有真诚的敬意和爱护。女同学说穿着朴素的刘默涵是《大长今》李英爱那样的“氧气美女”,不靠外包装;而相识的男同学对她比对那些外表更加漂亮的女生还要热情、礼貌。家境优裕的北京女孩樊华说:“像刘默涵这样的朋友特别值得珍视,她让我看世界有了新的眼光。”
       眼前的天地变得很宽、很大
       “默涵助学金”的影响越来越大,许多企业与刘默涵接洽参与助学金。她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我连一个合格的合同都不会写,如何与企业合作,使基金长期维持下去呢?”她认识到,个人是渺小的,要做好这件事情应该依靠一个成熟的团队。于是,她加入了北大阳光志愿者协会,“默涵助学金”也成为协会的重要执行项目。
       在发放助学金的过程中,刘默涵越来越意识到做公益,不是单靠一腔热忱就够的。“在以往的‘助学金’募集和发放活动中,也暴露出很多自己经验和管理方面的不足。”学历史的刘默涵开始反思自己在公益活动中的表现,并且希望找到突破。“以后准备读NGO(非政府组织)管理方向的研究生,有可能的话就会一直从事这项事业。”
       对于捐款、资助,刘默涵也有了深一层的认识。她说,我能给贫困孩子们的经济帮助很有限,而重要的是,这会让他们感到温暖,感到并不孤独。我还希望通过这个行动告诉家境贫寒的弟弟妹妹们,他们的今天就是默涵的昨天,只要努力,他们就能像今天的我一样,过上有希望的生活。
       自立,并能帮助他人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刘默涵回答:“就是压抑了很久的心突然明亮了,觉得终于能站直了,眼前的天地变得很宽、很大。”
       (张萧然摘自新华网,本刊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