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热读]大师谢林讲博弈
作者:兰日旭

《青年文摘(绿版)》 2006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从上个世纪博弈论研究兴起以来,它不但给经济学带来了革命性变革,而且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影响。2005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谢林教授,以故事的形式展现了博弈论在社会、商业、政治和军事等方面对抗与合作中的应用。
       座位的故事
       谢林教授应邀作报告,走进大厅却看见前面12排座位没有一个观众。他猜想报告不是八点开始,而是八点半开始,结果惊讶地发现主持人已经走上讲台,开始介绍起自己来了。此时,谢林教授尽管带着情绪,但还是作起报告。事后,谢林教授开始推敲起这个问题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是邀请方有意安排?肯定不是,因为没有邀请方会愿意看到一个前排空荡荡的会场。这样的话,只能从观众的角度进行思考。为此,谢林根据“囚徒困境”理论,分析出六种可能的方式:一种可能性是每个人都喜欢尽可能地靠后就座,结果最先来的人就从后面开始入座,并依此顺序往前推,从而出现了进来时的一幕;第二种可能性是每个人都喜欢坐在其他人后面,因此每一个人都希望别人尽量坐在前面。为此最早到场的人就要坐得距最后一排足够远,以便给后来者留下就座的余地,因为他们要坐在先来者的后面而非前面;第三种可能性是每个人都想跟其他人坐在一起,不想显得特别孤立。这样,如果最先到达的人恰好坐在比较靠后的位子,那后来的人就将聚集在他们周围,直到人群挤到后墙,没有剩余的位子。为了与别人靠近,陆续进来者就会紧挨着人群往前延伸;第四种可能性是每个人都喜欢看到别的听众步入大厅。为了防止拧着脖子或别的原因,先来者就会尽量选择靠后的位子,直至自身的优势消失;第五种可能性是多数人受到“坐在前面没有好处”(如经常被提问)的观念约束,于是,他们自然就坐在后面;第六种可能性是每个人其实并不在乎到底坐在哪里,只是不要太靠前就行。
       谢林教授从上述六种可能性(或选择策略)分析出发,发现听众不管是否在意坐哪个位子,只要他们受到“不应该坐在第一排”的习惯思维约束,结果就会导致前面座位空荡荡的局面出现。座位排列的例子,刚好呈现出了“囚徒困境”的结局,即每个人如果只从自身角度出发,往往导致为了获取自利而损害自己的利益更多。
       堵车的故事
       有一天,谢林教授经过一段高速路时,发现原先快速行驶的车辆一下子慢了下来。原来,在南向的线路上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而结果却是自己(向北)道路上的汽车车速比发生事故的道路上的汽车车速下减得还多。因为人们纷纷减慢车速,想看看车道另一边发生了什么。好奇心在这里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甚至一个晚了10分钟到达事故现场的司机,可能会感觉他已经为此付出了代价,即使他眼前的道路已经没有拥堵了,但如果没看上一眼,他会不甘心的。
       最后大多数司机为了看10秒钟事故现场,而多花了10分钟的开车时间(更可笑的是,现场可能已经被清理干净了,他们仅仅因为前面的人可能在看什么,而觉得好奇,于是放慢车速)。当然,多数司机凭借多年的开车经验,知道当他们到达现场时,他们看一下大概要耽误十秒钟的开车时间。然而当他们到达出事现场的时候,10分钟的延误已经是沉淀成本了;而他们仅花了10秒钟匆匆看了一眼。在他后面慢慢爬行的几十辆车上,所有人也额外多花了10秒钟时间。
       每个人都花了10秒钟时间看了一眼,但是他们为自己花了10分钟,却为前面司机的好奇心多花了9分50秒。
       这真是不划算。
       谢林教授分析:这个不好的结果是因为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作为一个整体,司机们绝对会做出的选择是不损失这么多时间,如果每个人少看这10秒钟,那么每个人都能在高速路上节约10分钟。然而因为不存在组织协调,所以司机对他后边的人造成的损失并不在意,这是一个在现实当中典型的非合作博弈均衡的例子。
       生活琐事的博弈分析
       在现实中,我们经常遇到乱扔垃圾、限电、漏水等事情,但如果不影响自己,我们可能就不会去关心,或思考如何去改进。其实,这些问题就是在个人独立行为动机与集体行为之间通常存在的偏差。有时候,只有几乎所有人都参与行动才能够解决问题。如乱扔垃圾,尽管我们的周围每隔几十米就有垃圾桶,并且通常在桶上还写着“乱扔垃圾可耻”,但人们仍然乱扔。事实上造成这一局面的是开始的垃圾,后来者接着开始者的习惯,结果多十倍的垃圾使环境变得糟糕。
       针对上述现象,谢林教授从合作博弈的角度展开分析: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一个强制性的社会契约。如果别人都遵守这个契约,我也会遵守;所有人都采取合作行为而不是各自为政,我个人的福利就能够得到改进。
       只要我们的多数人(即使不是所有人)都形成顺手关灯的习惯,或者减少一些对空调的使用,修好家里漏水的龙头,从而降低一点对公共用水和公用电力的需求,那么毫无疑问的是:我们都会从中获益匪浅。因为如果我们不这样做,我们就会遭受到更严重或更不可预期的结果——在用量超过负荷,或不得不实施某种糟糕的紧急配给制度时,空调可能会在最热的那天因为断电而无法工作,所有的电灯可能会在我们需要的时候熄灭。
       尽管如此,有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在共同的社会契约中获得福利改进。有些人得到的多,而有些人得到的少,有的甚至不能弥补他遵守社会契约而放弃的东西。
       电力、供水和整洁的环境,都是这个社会的稀缺品,但是只要还存在,它们对于个人来说就是“免费”的。在经济学中,与这种一般现象最相似的情况就如这些缺乏供给弹性的稀缺资源和商品,它们对所有人都是自由供应的,直到供给被用完为止。
       所以,如果每个人都不遵守契约,都乱扔垃圾,都浪费水电,环境的恶化,资源的枯竭并非耸人听闻的事。
       人们通常抱怨博弈论很难,无法搞懂。但通过上述例子,我们就逐步懂得了博弈论也能够如此简单。
       (梅妍摘自《大学生》200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