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万叶集]天使在人间
作者:孙君飞

《青年文摘(绿版)》 2006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编者按:2006年1月绿版刊发《多么困难都能帮助别人》一文后,安徽合肥读者梅兰金娜女士致函编辑部,希望与作者孙君飞先生联系,资助一两位辍学儿童。在编辑部协助下,孙君飞先生很快就与梅兰金娜女士联系、安排资助事宜。近日,孙君飞先生再次致函编辑部,撰文讲述自己的感受。做有爱心、有责任感的媒体,是《青年文摘》长期以来的不懈追求。我们想在此转发孙君飞先生的短文,与广大读者朋友一起分享我们的感激和感动……
       我在教育行政部门工作,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工作人员。面对这个庞大的、呼啸的、坚硬的城市,常常产生一种渺小、迷茫的感觉;似乎不管我付出多么大的心血,都不能够改变什么,反而被这个城市和焦灼的社会风气所改变,所以我一度怀疑自己的人生价值。直到有一天,我收到一封远方来信,逐渐改变了自己的想法。
       我在工作之余喜欢写些文章,陆续发表在报刊上。今年的一期《青年文摘》转发了我的一篇文章《多么困难都能帮助别人》,讲述一段“控辍保学”的工作经历和一个资助贫困生的温暖故事。
       文章转载后,我很快淡忘了这件事情。3月27日,我收到了《青年文摘》转寄过来的一封信,起初不在意,但看着看着,我的心情再也难以平静。喜悦,感动,深入内心的温暖,让我的双眼不知不觉湿润起来。
       这封辗转多日的信件来自安徽省合肥市,是一位名叫梅兰金娜的读者朋友写的,因为不知道我的地址,所以托付给《青年文摘》。她说感谢我写了这篇文章,让她深受感动,自己也应该像文中那位大学生一样为贫困生做些什么。她“不敢相信,也不曾见过上不起普通中小学的孩子”,然而现在,仅仅是一篇文章就让她信任了我,并且看到了令人难过的贫困遭遇。她不是富人,也不是强者,仍渴望“通过您给我一个机会,尽我微薄的力量资助一两名孩子上学。我不敢有什么承诺,能资助多少孩子,能资助多久,但我会尽我所能,边走边做”。更难能可贵的是,她对孩子们没有任何附加条件和要求,“只要他们需要;孩子们只要愿意上学,学总比不学好,多点知识就会多懂点道理,对自己对社会将来都有好处”。再也没有比这些朴实的话更能说明她的善良真挚、无私坦诚和社会责任感的了。我见过不少附带有条件的资助行为,而这些条件对孩子们多少有些不公正,他们也不是谁扬名获利的道具。
       看完这封沉甸甸、暖融融的信,我仿佛在跟一位故交谈心,谈贫困家庭的艰辛、不幸,谈党和政府的“两免一补”(免书本费、免杂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和关怀,谈全社会的爱心助学,谈孩子们美好幸福的未来……我处理完公务,没有再用电脑和打印机,重新握起笔给梅兰金娜写了一封感谢信,告诉她我们这里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的一些实际情况,以及我对于资助贫困孩子的初步想法。我说:请充满爱心的梅兰金娜朋友相信,“我一定会把这件事情做得没有任何纰漏,不能辜负您的爱心。孩子们得到帮助后,我会把收据寄给您,让孩子们跟您联系,让您及时了解到他们的情况——当然在保护他们隐私和自尊的前提下,让您看到爱心的播种从来都是不会荒芜的,看到一枝花蕾因为阳光、甘霖的到来而美丽盛放——此时,请允许我分享您的幸福与快乐!”
       我所喜欢的一本杂志开辟有一个栏目《天使在人间》,刊登了许多“天使的故事”。也许是因为距离遥远,我并没有切身的感动;现在,我真的邂逅了一位天使,并且跟普普通通的自己有直接的联系,除了切身的感动,就是切身的震撼。我不但相信了天使真的就在人间,而且明白了平凡人的价值:虽然我一生都很难遇到惊天动地的事情,也很难做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丰功伟绩,但是只要我努力做好那些力所能及、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事情,就与这个社会发生着某种不可替代的关系,就在以自己的方式改变着这个世界——身边的、远处的、直接的、间接的,就在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只是我不一定都能感知到,但那些改变确实发生了,那些价值确实体现了,自己也确实召唤了天使,甚至看见了天使,人间因此而更加美好温暖、生机蓬勃。
       附记:2006年4月11日,孙君飞先生接到梅兰金娜女士寄来的2000元现金,并准备尽快送给两位贫困女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