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视野]以色列人的安全观
作者:魏建华

《青年文摘(绿版)》 2006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走在以色列大街上,所看到的景象一定会让你深刻体会到,“安全”几乎体现在这个国家的每一个角落。身背冲锋枪的士兵随处可见;每个餐馆、商场以及电影院、剧场等公共场所外,都会有腰佩手枪、手持金属探测器的保安人员;而要进入一些大型的公共场所,打开背包接受检查以及通过安全门是必需的程序。
       在一些繁华场所,原来用铁皮或木头做的垃圾箱通通被换成了透明塑料袋,政府说这是一种“可视安全策略”,因为一旦恐怖分子在透明的塑料袋里放置炸药,很容易被发现。
       我一年多前刚到以色列来时,每次出门都觉得恐慌和惴惴不安,经常看到的那些黑洞洞的枪口好像也随时提醒着我有爆炸的可能;可当地人告诉我,这样的场面会让他们有一种安全感,也会提高对爆炸袭击等恐怖事件的警惕心。
       在2005年10月返回以色列的飞机上,我碰到一个在北京大学教了6年希伯来语的以色列小伙子。问他回到祖国是否担心自己的安全,他说不担心,因为“在那个时间,那个地点,而你刚好又出现在那辆公共汽车上的几率几乎相当于零”。他还幽默地说,爆炸就相当于交通事故一样,根本不值得大惊小怪。
       在耶路撒冷呆久了,我发现了一件“怪事”。一家餐馆发生自杀式爆炸后,没过几天,当这个餐馆修整完毕重新开张,又立刻会像原来一样生意兴隆,一点都不会受到爆炸的影响。
       在耶路撒冷一条名为德国领地的酒吧街上,多家酒吧以及离住地不远的餐厅都曾遭到爆炸袭击。可如今,我们每次从其门前经过,看到生意红火依旧,在感叹“奇怪”的同时都会禁不住问一声“为什么”。
       长期以来与巴勒斯坦以及相邻的阿拉伯国家为敌,以色列的战争状态自1948年建国至今仍未解除。无休止的对峙使人们的心理显得更加成熟和理性,即便发生类似恐怖袭击的事件,大多数人也不会过于恐慌。
       自从爆炸袭击发生以来,以色列政府规定,凡是商店铺面、餐馆等公共场所必须雇佣保安,保障安全,否则将被课以重罚。以色列国家安全总局(辛贝特)在训练特工时有一条就是中国人所说的“不战而屈人之兵”。也就是说,为了达到目的,不一定非要去战斗,去牺牲。
       在以色列,每当有游行示威、举行大规模的纪念或庆祝活动,大街上就会有成群的保安和警察,同时警方直升机也会在空中盘旋。
       以色列之所以这么做,就是要在阵势上吓倒恐怖分子。当恐怖分子企图发动袭击之时,看到如此多的保安,心理上就会退缩,很有可能会到别处寻找机会。如果找不到机会下手,那么最终就会放弃袭击计划。
       会做生意的犹太人不会错过任何一个商机。于是,当以色列常年遭受爆炸袭击,并不断提高其安全保卫的同时,就有人看到了这其中的商机——输出“安全”。以色列的安全公司常年为其他国家的大公司,甚至高层领导人训练保安人员。以色列的大批安全专家曾被邀请参与了上届雅典奥运会的保安任务,并训练反恐人员。
       (王雅玲摘自《环球》2006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