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社会]中国最难的考试
作者:何忠洲 黄艾禾

《青年文摘(绿版)》 2006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公务员职业的种种显性和隐性的好处,加上大学生就业的压力,使得原来只是录用政府工作人员的考试,变成了全国高学历人才竞争最激烈的“中国最难的考试”。
       “中国第一考”
       据人事部统计,2006年国家公务员招录考试,中央国家机关有97个部门8662个职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考,但到2005年10月28日国家公务员考试网上报名截止日,全国总报考人数已接近100万,有36.5万人参加考试,在一些热门职位上,录取比例超过1000∶1。
       这意味着,国家公务员考试已经远远超过高考和考研,被许多网友称为“中国第一考”。
       事实上,自2001年中央、国家机关招考实行网上报名以来,报名人数就一路攀升,五年里分别达到32904、62268、121165、360240、541552人,增长幅度分别为89%、95%、197%、50.3%。而且,参加公务员考试的人,高学历的越来越多,一个盛行的说法是,国家机关的公务员考试队伍是“博士生一走廊,硕士生一礼堂,本科生一操场”。连一些已经工作多年的人,也不耐寂寞而加入报考大军。
       20年的风水轮流转
       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公务员考试作为一项重要的人事制度从国外引入中国,就此结束了政府机构遴选的非制度化特色,人事部和中组部制定了规定,叫“凡进必考”,即国家机关凡补充人员都要通过考试。一开始公务员考试并不那么热,自1994年第一届正式的公务员考试起,至2000年,总共报名参加公务员考试的人员不过4万多人。
       在80年代,中国的年轻人对职业的选择,并不以进政府机关为最理想目标。调查显示,1984年时,九成以上的大学生对理工科感兴趣,追求的理想职业是“科学家”和“工程师”。
       到了80年代中后期,青年们开始重视经济收入,对理工科感兴趣的大学生比例降到五成以下,89.3%的青年希望从事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都高的职业;若“双高”达不到,则选“单高”,经济收入可以暂不考虑。
       90年代,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经商热”成为社会的焦点,大量的政府工作人员“下海”。不过,公务员里那时真正下海的还是有资源有本事的官员居多,他们利用开始时的权力和拥有的便利资源为自己淘了第一桶金。
       到了1992年后,另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是当时青年的“最迫切需要”,成群结队的大学生开始踊跃奔赴沿海开放地区。这种“好日子”在1995、1996年左右随着国家宏观调控而开始变得不再那么自在,通货趋冷,银根紧缩,大量的下海者又纷纷上岸。
       公务员:一个金饭碗?
       2002年,在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里,当代中国社会被划分为十大阶层,公务员的高层和一般办事员分布在第一和第四两个阶层里。3年之后,当年主持研究的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陆学艺,仍然肯定地说:“当之无愧,公务员仍处在社会的最高阶层。”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团中央2005年对中国青年就业状况的调查也表明,青年就业选择的前三位分别是:政府部门、国有企业、自己创办企业。
       按照马克思·韦伯的社会学理论,衡量社会地位的变量主要有三个:收入、声望和权力。作为老百姓眼中“当官的”,公务员的声望与权力自不用说。各个地区各个部门,目前公务员的收入有很大差异。
       人事部一位工作多年的李姓公务员介绍说,目前按地区划分,公务员工资收入大概可以分为四等。他以普通党政机关,本科学历,科员级别,工龄3年以内的公务员作为分析对象。
       上海、北京、深圳、广东、江苏、浙江等直辖市和经济发达省,公务员平均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辽宁、海南、吉林、新疆等经济较发达的省区或者国家给边疆补贴、西部开发补贴省份的公务员,平均月收入在1800元以上;第三梯队,类似于河北、湖南、云南、山西、福建、河南等省份,这些省虽然经济不是太发达,但每次涨工资,国家都给予拨款帮助,平均月收入在1200元左右;而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如安徽、贵州、江西、广西等省区,公务员工资月收入应该在1000元左右。
       同一地区,部门不同,工资收入也迥异。人事部的那位李先生把部门划分为三等:一些如电信、电力、有线电视等垄断行业的人员,全国平均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管钱的部门,如国税、地税、工商、银行、财政、海关,全国平均月收入应该在2000元左右;而普通党政机关,包括政府、政府职能部门、党委序列部门,全国平均月收入大约1000元左右。
       不过,这位人事部李先生强调,这些数据“不能完全说明公务员的实际收入状况”。原因是,“政府公务员还因地区、部门而有不同的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还有种种隐性的收入,千差万别。”比如节日费、在职学习、年度休假、贷款便利等。
       更吸引人的是,公务员享有当前社会最完善的社会保障。90年代初,很多人趁着市场开放初的不规范纷纷下海,但随着市场的逐渐完善,挣钱越来越难,风险也越来越大,人们开始更重视工作的稳定与相应的社会保障。
       这也是当前一些在职报考公务员者的想法。魏成(化名)在北京中关村某科技公司上班一年,月薪达到7000元,但他仍然选择了报考公务员,理由是“现在的公司工资虽然高,但压力也大,随时可能要‘走人’,没有保障”。在他的描述中,公务员的生活是,“一杯茶,两个会,三张报纸,四圈麻将,五个QQ自己跟自己聊。”而且,“倘若不犯大错误,在公务员位子上你可以一直干下去,‘小车不倒只管推’。”
       公务员自身对所从事的这一职业也评价不低。南京市社科院2004年“南京市公务员心态调整”课题组对南京市部分公务员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约有31.9%的人喜欢在机关工作,44.2%比较喜欢,两者相加达76.1%。而且,高行政级别者的满意率更高。
       门槛最高或最低的考试
       当下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是公务员考试热的重要因素。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司司长李守信的推测,2004年毕业生260万,2005年达320万。如果按初次就业率70%推算,这两年将分别有80万和100万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大学生们“先就业后择业”,成为找工作的主旋律。
       中央和国家机关集中招考,一次就提供8400多个岗位。国家公务员考试招录又被称为“玻璃房里的考试”,相对透明。2005年的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又取消了户籍限制,这对于正在寻求就业岗位的学子们来说,无疑非常具有诱惑力。
       而且,公务员的考试又与其他诸如高考或研究生考试不同。它是一项不用也无法花大量时间准备的考试。当初引进这项改革时的一个初衷,就是“尽量降低记忆的比重”。比如“行政能力考试”,考的是你的逻辑推理能力,要靠平常的积累。公务员考试看起来是一项录取率最低、竞争门槛最高的考试,其实又是一项门槛最低的考试。
       考试不能承受之重
       2005年10月31日,《江南时报》撰文,对于大批高学历的人才涌向公务员考试不无批判:“受过系统知识训练的精英不是进入社会去创造财富,而是争相涌向官场寄望‘分配’和‘分享’,毋庸讳言,这是传统‘官本位’和现实‘权本位’对知识精英的精神庸俗化和涣散化结果。”
       公务员考试并不是全面的智力考试,通过了公务员考试,只能说明你比较适合做政府机关工作。如果你考得不好,你仍可以治学,经商,在科技、体育、艺术等领域也可能非常出色。
       来自人事部的数据显示,2004年高校35.4%的应届毕业生希望去党政机关工作,但只有3%的人能实现这个愿望。竞争如此激烈,使得公务员考试已经变成了中国“最难的考试”。
       北京语言大学谢小庆教授一直参加公务员考试命题工作,他认为,现在的形势已经使公务员考试面临挑战了。“我们一贯的理念是,在实习中进行观察,肯定要比考试准确得多。但却不能让所有的人都去实习,考试是一个很无奈的选择。本来,最合理的方式是,用考试从三个应试者里筛掉一个,而现在却是从35个人里筛掉32个人,这对考试的压力太大了。用笔试的方式来筛掉这么多人,实际上是不合理的。”
       (宣海涛摘自《中国新闻周刊》2005年第46期,杜凤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