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人物]专注的力量
作者:王 悦

《青年文摘(绿版)》 2006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核泄漏之后
       1951年,加拿大乔克河附近的一座核电站发生泄漏事故。等有关人员赶到时,核反应堆已开始融毁,如果不立即拆除反应核,上万人将有生命危险。当时机器人还无法完成这么复杂的任务。必须有人钻进核反应堆内部,手工拆除反应核。这个人必须胆大心细,拆除过程中不能有半点差错。核电站负责人最后选中了一个年轻人。他27岁,美国海军少尉,受过核物理与核反应技术的专门训练,曾参与通用电气公司一个原子能实验室的设计施工,目前在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华盛顿总部工作。
       事不宜迟,负责人派专机把少尉接到了出事地点。工程师们搭建了一个临时核反应堆模型,与出事故的那个丝毫不差。下了飞机,年轻的少尉立刻在技师们的协助下开始研究模型,一遍遍操练拆除反应核的每个步骤。拆除分4个阶段进行,每阶段必须在1分30秒内完成,连犹豫的时间都没有,所有步骤必须精确无误。记错一个阀门,拧错一个螺丝,后果将不堪设想。
       演练结束,少尉二话没说,穿上防护衣,毫不犹豫地走进了核泄漏最严重的地方,独自面对一个正在融毁的反应核。整个过程中他所受到的核辐射,等于常人一年最大辐射准许量的总和。很多专家认为在这么强的辐射下,年轻人生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唯一的希望是他能支持到第六分钟,完成拆除任务。
       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我们知道那个年轻人不但坚持到了第六分钟,成功地拆除了反应核,而且至今健在。他就是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美国第39届总统——吉米·卡特。
       抑郁症的神秘起因
       她只有37岁,却是病魔的死囚。晚期心脏病的症状很明显,她曾对朋友说:“我之生命悬于游丝,随时可断。”医生们对她表现出的大大小小各种症状束手无策,因为她的病源不在身上而在心里——她患有严重的抑郁症。
       病是17岁那年患上的。她出身名门,尊贵富有。野心勃勃的父母早早为女儿筹划了一个美好的未来。可她心中却另有所系,渴望独立自由。从此家里争吵不断,每次和父母冲突之后,她都大病一场。生病似乎成了她对抗父母的武器。
       33岁时,她终于得到机会离开父母,开始独立谋生。禁锢解除了,她忙碌而快乐,所有的疾病不治而愈。她废寝忘食却生机勃勃,工作成绩斐然。但健康的日子只持续了3年。
       36岁时她回到家,病魔卷土重来。心悸、呼吸困难、头晕、恶心……她从此卧床不起。有时候,她的病情会突然加重,不速之客、不愉快的谈话都能引起头痛、胸闷和呼吸困难。不管别人怎样看,她坚信自己已经濒死,生命之火随时会熄灭。就这样,她躺在病床上等待那一天的降临,惶惶不可终日。
       那一天终于降临了——在她90岁那年,此时抑郁症已经让她在病床上度过了半个多世纪,尽管她的身体比一般人还健康。心理学家仔细研究了病人的生平,试图找到抑郁症的神秘起因。
       专家们最关注的是她33岁到36岁那段无病无痛的经历,当时她曾在克里米亚战争前线为救治伤员而奔波。她从17岁起就强烈渴望当一名护士,但却遭到父母的激烈反对。只有护理病人的时候,她的心理疾病才能得到控制。在克里米亚半岛上,她表现出超凡的爱心、勇气和耐力。护士这个职业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她的事迹而受到重视。
       今天,有的人忘记了,有的人善意地忽略了她的抑郁症病史。这个救死扶伤的勇士,世界上第一所正规护士学校的奠基人,在绝望和痛苦中度过了大约3/4的生命,她就是弗洛伦斯·南丁格尔。人们亲切地称呼她为“提灯女士”。南丁格尔用亲身经历告诉世人,敢于追求梦想,自强独立是多么重要!
       (陈默摘自《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