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视野]两极真的离我们很远吗?
作者:位梦华

《青年文摘(绿版)》 2006年 第0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一说到地球的两极,人们首先想到的也许是遥远,寒冷,荒凉,危险。可怕的气候,严酷的环境,奇特的居民,凶猛的动物……因而谈极色变,望而却步。然而,唏嘘之余,又会释然,觉得那地方远在天边,遥不可及,与我们没有什么关系。这实在是大错特错了。两极不仅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而且还制约着整个人类的未来与发展。
       两极的军事含义
       南极大陆是地球上硕果仅存的尚未被人类瓜分和占领的土地,在法律上,可以说是一块无主地。但是,这种状态能延续多久呢?特别是,当其他地方的资源都已枯竭,而又没有新的能源可以代替时,南极的资源必将具有更大的吸引力,马岛战争就是一例。实际上,20世纪40年代初,因为智利、阿根廷和英国对南极提出的主权要求互相重叠,曾经一度剑拔弩张,非常紧张。现在,虽然《南极条约》把主权要求冻结起来,但基本矛盾并未解决,如果有一天在南极发现了巨大油田或重要矿产,谁能保证不会兵刃相见?
       至于北极,更是兵家必争之地,在战略上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北冰洋第一次显示出重要的战略意义,西方的援助物资,有相当大一部分都是通过北极源源不断地运进苏联。二战结束以后,热战变为冷战,北冰洋又成了美苏对抗的最前线。为了互相监视,两个超级大国都在北冰洋沿岸建起了严密的雷达预警系统。
       20世纪80年代以前,美国和苏联从核潜艇上发射的导弹,射程只有4000千米,只有靠近对方才能击中目标。因此,双方的核潜艇必须在海里四处游弋,以便随时发动攻击。但是,核潜艇在水下游动很容易被卫星发现和被声纳跟踪,难以逃过敌方的眼睛。到了80年代后期,双方核潜艇上的导弹射程均已超过8000千米。两个超级大国都把自己的核潜艇放到了北冰洋的冰下,上有冰层覆盖,卫星侦察不到,而浮冰不断破裂的巨大噪音,使得声纳系统也无法跟踪,既隐秘又省钱。一旦战争爆发,随时可以作战,北半球所有目标都在其射程以内。因此,北极又被战略家们称为地球的“制高点”。
       2002年6月13日,美国正式退出1972年与苏联签订的《反弹道导弹条约》,布什政府立刻下令,在阿拉斯加亚北极地区修建6个导弹拦截器地下发射井,以建立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使北极在全球战略上的重要性大增。
       两极资源与人类发展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有两种资源处于特别重要的位置,一是石油,是社会运转的动力;一是淡水,是生命生存的条件。但是,由于大量开发和挥霍无度,这两种资源都出现了短缺的趋势。出路何在?人们便把目光转向了两极。
       美国最大的油田就在阿拉斯加北极圈,占美国石油总产量的20%,而且正计划在那里再开发一个更大的油田。加拿大和欧洲的北极地区,也有丰富的油气储存。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对于世界的能源危机,特别是我国未来的需求,更有潜在的重要意义。所以有人说,中东的石油开采完了以后,下一个能源基地就在北极。
       南极也有大量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资源,但由于气候恶劣,环境严酷,开采技术复杂,运输路途又很遥远,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还不会有人去开发那里的资源。但是,当世界其他地方的石油和天然气开发净尽,而又找不到新的能源时,南极的资源开发是不可避免的。
       至于淡水,更是如此。由于气候异常和人类污染,地球上的淡水资源越来越少,许多地区出现了恐慌。天无绝人之路。大自然储备了大量的淡水资源,保存在两极,特别是南极。南极大冰盖覆盖了整个大陆,平均厚度2200米,最深的地方达4800米,所含淡水占地球上淡水资源的72%。而且,这些冰川都是几千、几万、几十万、几百万年之前形成的,非常纯净,没有污染,比市场上任何矿泉水、纯净水都要好得多。也许有人会担心,如果大家都去挖取南极的冰川,岂不会毁掉那里的环境?这种担心可以理解,但却是杞人忧天。事实上,南极的冰川,每时每刻都在从中心地区向大陆边缘流动,然后断裂下来,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冰山。有的搁浅在陆地上,慢慢化掉;有的掉进大海,往北漂移。北极也有大冰盖,主要是在格陵兰,虽然规模比南极小得多,但储藏的淡水量也相当可观。人类无需破坏两极的冰川,只要选取漂浮在海里的冰山加以开发,既可解决淡水不足,又能避免环境污染。
       两极对气候的影响与控制
       人类之所以进化至今,繁衍生息,正是因为地球上有适宜的气候。地球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气候?因为有南北两极。
       决定地球气候变化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能量的多少,二是地球反射回太空的能量的多少,三是地球自身的大气对流和海洋环流。除了第一个因素之外,后两个因素都与两极有着密切的关系。两极的大冰盖,像是两面巨大的镜子,把太阳辐射来的能量,相当一部分又反射回了太空。更加重要的是,如果地球的气候转冷,两极的冰盖就会扩大,反射的能量也就愈多,进一步加速了转冷的进程。相反,如果地球转暖,两极的冰盖就会缩小,反过来又加速了气温的上升。这也就是说,两极对于气候的变化,起到了某种放大作用。
       至于大气对流和海洋环流,两极的作用就更加重要了。实际上,地球就像是一部热动力机,热源在赤道,冷源在两极。来自于太阳的热量,首先把赤道地区的大气加热。加热的空气因膨胀而上升,并向两极分流,在那里冷缩之后下沉,再从地面吹回赤道,这就形成了大气对流。与此同时,阳光还把赤道地区的海水加热,加热后的海水从表层流向两极,冷却之后,再从洋底流回赤道,这就构成了海洋环流。正是因为大气和海水的不断对流和环流,才把赤道地区的水分和热量,源源不断地向温带和寒带运送,因而有了风雨阴晴,维持着地球上这种适宜的气候和舒适的环境。如果没有两极,海洋将成为死水一潭,大气将凝固不动,热的地方可能会热到几百度,冷的地方可能会冷到零下几百度,没有雨雪,没有阴晴,不仅人类难以生存,其他生物也将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但是,地球与太空的能量交换,受到了人类活动的严重干扰。大气中日益增多的二氧化碳把地球表面反射回太空的热量挡住,就像是在空中建起了玻璃房子或者架起了塑料大棚,这就是所谓的“温室效应”。那么,两极与温室效应又有什么关系呢?
       第一,温室效应首先会在两极表现出来。例如,温度一升高,北极植物的生长量就会增加,南极的冰盖就会消融,这就为观察和研究地球变暖提供了有力证据。第二,北极和亚北极地区,有一个辽阔的苔原带和泰加林带,因为温度低,土壤中埋藏着无数动植物的尸体,把大量的固态碳储存在那里。然而,如果温度上升,尸体就会腐烂,以二氧化碳的形式,源源不断地释放到大气里,因而加速温室效应。由此可见,北极和亚北极辽阔的冻土带,对地球上的温室效应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控制和放大作用。第三,更加重要的是,研究结果表明,如果全球气温按现在这样的速率变暖下去,再有50~100年的时间,两极的冰盖就会化掉,海平面将上升60~70米,所有沿海的城市和村庄、地球上80%以上的耕地都将被淹没。而且,由于陆地面积大大缩小,海洋面积大大增大,海洋的蒸发量就会增大,大量的乌云有可能把整个地球笼罩起来,使太阳光照不到地面上,从而导致气温骤然下降,地球有可能进入一个新的冰川期。这种情况,和6500万年以前,恐龙从地球上消失时的情况极为相似。
       太阳光中有一种紫外线,能够破坏细胞,杀死生命,正因为大气中有一个臭氧层,吸收了具有杀伤力的紫外线,才保护了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可是,人类为了舒适和享受,用上了冰箱和空调等制冷设备,并使用大量的发泡剂和喷雾剂,释放出了氟氯烃化合物(CFCS),致使大气中的臭氧明显减少。由于大气对流和气温较低等原因,首先在两极的上空出现了臭氧空洞。20世纪80年代后期,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曾一度达到2900万平方千米,比南极大陆的两倍还要大。研究表明,大气中的臭氧每减少1%,人类皮肤癌的发病率就会上升2%,与此同时,白内障和免疫系统疾病也会大幅度上升。因此,全球性臭氧的减少和两极上空臭氧空洞的出现,不仅使其他生物面临着遭受紫外辐射的危险,也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了直接威胁。
       (童心摘自2005年11月20日《解放日报》,高兴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