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人物]在选择与放弃中搭建人生舞台
作者:汪瑞林

《中外书摘》 2006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如果没有那一段留学和在国外工作的经历,十之八九不会有今日的李彦宏。在这个时期,李彦宏获得了自己最为重要的技术成就——“超链分析”技术专利,更重要的是,通过几次大胆的抉择,李彦宏逐渐明晰了人生的方向:放弃唾手可得的博士学位,由学术界转向实业界;由追求华尔街的光环到找到技术人才的舞台;由在硅谷的怀才不遇领悟到了技术型人才的局限性,于是想要为自己创造一个更大的舞台。
       人生时刻面临选择。选择需要智慧,也需要勇气,因为选择的同时意味着放弃。
       在布法罗大学确立搜索研究方向
       李彦宏出国时,和北大众多出国留学的同学一样,他采取广种薄收的策略,一次向美国十多所大学递了申请。申请留学奖学金时,除了相关专业外,李彦宏有三分之一申请的是计算机专业,希望把计算机基础知识打扎实。很幸运,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也有译称“水牛城”大学)计算机系录用了李彦宏。
       在布法罗,李彦宏遇到了影响他人生发展的“三大高人”的第一位,那就是他的导师。
       李彦宏攻读的研究项目并不是搜索引擎类的技术,他的导师也不是专门研究搜索引擎的。李彦宏一进他的项目组,他就告诉李彦宏:你以前读本科学的是信息检索,你来跟踪信息检索方面最先进的技术,看看有没有什么将来可以用在我们这个领域的。
       李彦宏在美国读书的两年半当中,一直被要求跟踪最先进的搜索引擎技术或者信息检索技术,尤其是1992 1994年这个阶段,李彦宏在搜索引擎技术研究上的进步很快。
       过了“磨合期”的留学生们总会有些躁动,如同中国的大学生适应了大学校园之后一样。比如,在校外兼职打工啦,参加组织校友会、同乡联谊会啦,总之不会闲着。
       1993年,5~8月是布法罗大学的暑假,呆在学校里也没有什么意思,李彦宏决定出去打工。李彦宏在网上看了不少招工广告,觉得合适的,就发一份简历过去。很幸运的是,一家叫Matsushita的公司愿意接受他去做实习工作。
       李彦宏要去一家公司实习的消息很快在中国留学生中传开了——这家公司给李彦宏开出了每小时25美元的实习报酬,同等条件下,这家公司给的待遇之高,在留学生中几乎闻所未闻。有趣的是,曾与他合租过房子的香港同屋问他去的到底是哪家公司时,他不好意思地回答说“一家叫Matsushita的、名字怪怪的小公司”。这位同屋听后大惊,“这还是小公司啊,它就是大名鼎鼎的日本松下呀。”原来,Matsushita是日本松下的日文直译。怪不得这么拗口1
       1993年5月,李彦宏在位于普林斯顿的松下信息技术研究所正式开始实习。这是他人生第一次走上岗位,靠自己挣钱吃饭的开端。普林斯顿是一个宁静美丽的小城,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曾经培育了爱因斯坦等大科学家,同时,这里也是工业界、尤其是IT界的研究基地。
       实习期间,李彦宏提出一种提高识别效率的算法,受到松下高度重视,当他必须结束暑期实习回到学校的时候,松下竟然打破常规,继续聘用他做兼职,并鼓励他把这一研究成果写出来发表。李彦宏后来在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这个研究成果的时候,得到国际OCR学术领域一位“泰山北斗”的赏识,在他的推荐下,这一成果顺利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模式识别与机器智能》上。
       出国留学想拿奖学金必须申请读博士。和大多数留学生一样,李彦宏刚到美国就开始为通过博士资格考试写论文做准备。攻读博士期间能写出这样具有国际水平的论文,导师认定他拿到博士学位已经只是时间问题。而且,如果不出意外,松下一定会在他博士毕业后高薪聘请他。
       李彦宏的学术之路前景一片光明。
       但是此时的李彦宏,想法已经改变了。通过在松下的工作,李彦宏发现,工业界搞研究和在学校搞研究不同,工业界研究的是实用的东西,学校研究的是宏观的、基础性东西。在实习工作中李彦宏逐渐感到,他的兴趣不在学术研究上,而在做实用的产品上。这也让李彦宏第一次开始思考:自己适合干什么。
       实习回来李彦宏就不安心学习了。又“熬”了一年,通过了博士资格考试,论文也写得很精彩的李彦宏决定放弃唾手可得的博士学位,闯荡工业界。
       这时候,李彦宏的导师又一次给了李彦宏很大支持。学校里的教授一般总是希望自己最好的学生将来也去做教授,将来大家形成一个圈子。但当李彦宏告诉导师,自己的兴趣是想进人工业界时,他的导师说:“如果你感兴趣的是工业界的事,你也没有必要读博士学位了。”
       “当时我也很犹豫,”李彦宏说,“家人告诫我,国内很看重学位,如果我将来想回国发展,没有博士学位会吃大亏的。但我觉得最主要的是有实际能力,而不是形式上的东西。”最终,李彦宏拿着博士文凭离开了学校。
       “如果那时不走,可能就晚了。”至今李彦宏仍然认为当初的选择非常正确。
       委身华尔街明珠投暗
       1994年暑假之前,李彦宏几乎是同时被两家公司录用。一家公司在华尔街,一家公司在硅谷。李彦宏最终选择了去华尔街的这家公司,因为他们非常看重李彦宏在信息检索方面的技术背景。
       这家华尔街的小公司其实是道·琼斯公司的一个子公司,很特别,老板非常聪明,是耶鲁大学的博士,当年曾进了美国西屋奖的决赛圈,到白宫去了而没见到总统。这位老板就是影响李彦宏人生的“三大高人”中的第二位。
       这位老板是当时美国工业界少数几个在学术上非常优秀的人。他有非常聪明的头脑,在学术上他很尊重科学家,很尊重知识。同时他又是一个很实际的人,所以他在“贝尔实验室”做了很多年的研究后,自己创业办了一家公司。
       李彦宏与他一见面就觉得很投缘,谈论问题能相互激发各自的灵
       李彦宏是互联网公司有名的“帅哥”,是很多女生心中的白马王子感,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中国古语云:士为知己者死,最后李彦宏下定决心离开学校,接受了这家公司“高级顾问”的职位。
       在这家公司一呆就是三年半。这段时间李彦宏做的是金融信息系统,每天都跟那些实时更新的金融新闻打交道。李彦宏为道·琼斯公司设计的实时金融系统,迄今仍被广泛地应用于华尔街各大公司的网站,其中包括《华尔街日报》的网络版。
       在此期间,李彦宏还获得一项重要的成果。1996年,李彦宏首先解决了如何将基于网页质量的排序与基于相关性排序完美结合的问题,即超链分析,并因此获得了美国专利。
       超链分析技术,是新一代搜索引擎的关键技术,现在已为世界各大搜索引擎普遍采用。在学术界,一篇论文被引用得越多
       就说明其越好,学术价值就越高。超链分析就是通过分析链接网站的多少来评价被链接的网站质量,越受用户欢迎的内容排名越靠前。
       李彦宏意识到这是一种革命性的东西。但当他把这些告诉他的老板时,老板们却不理解。如果是在硅谷,风险投资早就蜂拥而至了。可是华尔街和硅谷的体制不一样。尤其是李彦宏所在的公司,当时已经被道·琼斯收购。对他们来说,最有价值的是他们的编辑、记者,他们不关心你的技术有多大的先进性,有没有可能改变现状,而且他们也不擅长做这件事。当李彦宏试图把发明的新技术在体制内推广时,却处处碰壁,坚持了一年,都没有得到支持。这个时候李彦宏才意识到,在华尔街,最有前途的是金融家而不是计算机天才,作为技术人员,他的舞台在硅谷,而不是华尔街。
       李彦宏遭遇了职业生涯的第一次低潮,他决定离开华尔街,到硅谷追寻自己的梦想。
       硅谷遇知音展现技术天赋理念分歧催生创业念想
       1997年夏天,李彦宏离开工作了三年半的那家金融信息公司,从新泽西州踏上去硅谷的第二次创业之路。
       当李彦宏把他发明的新技术演示版本拿到硅谷参加学术交流时,微软、Infoseek等公司纷纷向他伸来了橄榄枝。李彦宏在硅谷转了一圈,最终选择了Infoseek。
       Infoseek也选择了李彦宏。Infoseek的CTO也就是管技术的一把手,很看重李彦宏的这项技术,他是从一个普通工程师一步步提升到CTO的。那个时候搜索引擎系统已经变得非常复杂了,他需要找一个能够了解整个搜索引擎到底是怎么回事的人,找来找去找到了李彦宏。
       李彦宏一直想“做大家需要的东西”,加盟Infoseek让他梦想成真。李彦宏喜欢Infoseek的开发环境,大家相互之间比较尊重,氛围轻松。对这位来自中国的工程师的技术功底,几乎没有人怀疑。有人这样评价李彦宏在Infoseek的贡献——威廉·张创造了第一代Infoseek,罗宾·李(李彦宏的英文名)创造了第二代Infoseek。
       换了环境,李彦宏感到很兴奋,准备大干一番。“我甚至下定决心,自己在Infoseek一天,就要保持它搜索引擎技术世界第一的位置。”
       但让李彦宏沮丧的是,这一次,他的宏图大志仍然没有得到实现,“公司的方向不是一个技术人员能左右得了的。”
       Infoseek公司是一家创业型公司,上市很早,受市场环境和股市的压力,公司的CEO和大股东考虑的是如何让公司赚钱。当他们看到雅虎没有什么好技术仍然可以成功时,他们也希望走类似雅虎的路,和一家大媒体结合。后来,Infoseek找到了美国迪士尼公司。一家硅谷创业型技术公司和一家传统强势媒体相结合,其公司文化的不相融是显而易见的,迪士尼强势的管理方法把Infoseek技术人员的创造性束缚了。李彦宏在Infoseek遇到了同在华尔街时类似的问题,当他看到公司很多方向性问题并和管理层交流后,管理层并不愿意采纳他的建议,在他们的眼里,作为技术人员只要干好技术工作就行了。李彦宏说,“后来一件件事证明我当时的判断是正确的,但没人听我的。于是我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仅仅身处硅谷仍然是不够的,对我来说,关键是要能掌握公司的方向。”
       离开lnfoseek意味着李彦宏要放弃几十万的股票期权,他身边的朋友都劝他,以他的眼光不如再找一家前景好的公司,趁股票期权值钱早点进去。但李彦宏的想法是:“当时,我已经吃穿不愁了,再多几十万股票期权也不能让我更高兴,让我再撞一家公司靠别人的领导和判断决定我的命运更不是我希望的。既然我对很多事情能看得比较清楚,能判断下一个方向是什么,为什么不自己做呢?”
       此时的李彦宏,已经萌生创业的想法。
       寻创业伙伴 徐勇应邀加盟
       1998年夏天,李彦宏曾经应清华大学邀请,在清华作了一次技术讲座,搜狐的一帮员工也去听他讲课,讲座完后这些搜狐员工鼓励他:“你有这么好的技术,还不回国自己创业?我们搜狐买你的技术!”
       199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50岁生日。建国50周年的庆典搞得轰轰烈烈。中国政府邀请了一批海外留学生回国观礼,李彦宏有幸在受邀之列。他看到大家的名片上开始印E-mail地址了,街上有人穿印着“.com”的T恤了,李彦宏断定:互联网在中国成熟了,大环境可以了,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出现了能为搜索引擎服务付费的门户网站。而李彦宏个人呢,存折上的钱也差不多了——就算是两三年一分钱挣不到,也可以保证全家过正常的生活。所以,辞职创业的时机到了。
       从“国庆典礼”返回美国的李彦宏已经无心再在Infoseek继续干下去了,他开始起草商业计划书,寻找创业伙伴。按照硅谷创业团队的一般模式,李彦宏是搞技术的,对于市场运作、销售等方面并不在行,所以他需要寻找一个在开拓市场方面能力比较强的人合作。最初李彦宏找了几个伙伴,都以失败告终,而且商业计划书的创意也被别人窃取了。
       正在李彦宏陷入苦恼时,李彦宏的夫人马东敏向他建言:何不考虑一下徐勇?这个徐勇,就是后来和李彦宏一起创业起家、打拼四年多的百度执行副总裁。
       徐勇和马东敏都是生物学的博士,当时同在一家医药公司共事。徐勇就在那家公司做销售工作,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因为这样的关系,徐勇和李彦宏1997年的时候就认识了,两家住得比较近,平常经常走动。只是因为所学领域隔得太远,俗话说隔行如隔山,李彦宏没有想到他们在事业上会有交汇。
       1999年11月的某一天,徐勇的纪录片《走进硅谷》在斯坦福大学首映,李彦宏被邀请参加首映式。在首映式上,李彦宏对徐勇说:“我有个计划,如果你有兴趣,我们约个时间详细谈。”
       第二天,徐勇应约来到李彦宏的家里。李彦宏见面先掏出一份“保密协议”,说:“你先签了这个我们再谈。”徐勇有些惊讶,但马上转为镇定——李彦宏在硅谷两年半,已习惯美国人的谈话作风了。
       等徐勇在“保密协议”上签了字。李彦宏这才说:“我们回国办一家做搜索的互联网公司吧。”
       听了李彦宏的创业大计,徐勇有些犹豫。因为当时最热门的是B2B模式的电子商务,徐勇曾与人合作创办过一家电子商务网站,通过互联网推销电话卡,6个月的时间就盈利了。但是李彦宏说:“B2B虽然很火,但是已经有很多公司在做了,我们现在进去不一定能成功,而国内在搜索引擎方面还是一片空白,尽管现在不热,但是往后看两年,这个市场一定
       会火起来的。”
       就是这个“往后看两年”的理念,让徐勇下定了决心。然后两人从各自在未来公司的股份到职责分工、发展规划等,从中午一直聊到第二天凌晨。
       李彦宏当时的具体想法是做门户网站的搜索技术提供商。硅谷的Infoseek、Google走的都是这
       创业投资助百度
       万事俱备,只欠投资。
       硅谷是创业者的天堂,也是VC(风险投资者)的天堂。在硅谷,只要你说:嘿,我有一个很好的“ideal”,就会有几个风险投资商过来耐心地听你说。
       但李彦宏的这次创业,赶的确实不是时候,在某些人眼里,简直有点慷慨赴死的味道——赶上了互联网的泡沫破灭,很多人都对他摇头,风险投资商的眼光开始变得挑剔,要说服他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互联网创业方向来看,在当时的硅谷,VC们最钟情的是电子商务,尤其是B2B商业模式最受青睐。
       此时互联网泡沫正盛,为了凭借自身团队的价值成为公司绝对控股的大股东,以便为将来的阶段性融资奠定基础,李彦宏和徐勇只制定了100万美元的融资计划。本来不爱开车的李彦宏,整天开着车在风险投资集中的旧金山沙山路(Sandhill)走门串户。
       幸运的是,很快就有三家VC愿意为他们投资,他们看重的是三个因素:中国、技术、团队。李彦宏和徐勇选择了PeninsulaCapital(半岛基金)。Peninsula Capital是李彦宏要和另一家投资商签署协议时才开始接触的。“当时急着回国,所以我们只给了他们一天的时间。”
       巧的是,Peninsula Capital的一个合伙人Greg是徐勇拍摄《走进硅谷》时采访过的。Greg对徐勇说:“从你拍的片子,我就知道你能成事。但我不认识他(指李彦宏)。你说他的技术如何了得,有什么办法让我们相信?”
       投资商在考察李彦宏和徐勇,而李彦宏和徐勇也在挑选投资商。李彦宏倾向于选择有美国背景的投资者,原因在于“他们开的价码、条件比较好”。徐勇经过考察,找理由婉言拒绝了其中一家不太理想的风险投资商,另外两家——半岛基金(peninsula capital)和integritypartners,热情得让人无法拒绝,其中一家甚至想单独投资,但是李彦宏和徐勇觉得还是两家一起投比较好。
       不过这些VC也不是钱多得没处花,谈判的过程很艰难。让李彦宏记忆犹新的是签字那天,两位风险投资商在旁敲侧击问了很多诸如女朋友是怎么认识的、和谁有过合作等等与商业计划无关的问题以后,其中一位离开了谈判间。这个VC偷偷到房间外打电话问Infoseek的威廉·张,“这个Robin真的很厉害吗?”而威廉·张告诉他:Robin在搜索引擎技术方面,在全世界可以排第三。当这位投资商再次回到谈判间,他很坦诚地告诉李彦宏:第一,他刚才出去打了个电话,确认了李彦宏在搜索引擎领域的地位排在前三名,比李彦宏的自我评价要高得多;第二,他决定支持李彦宏的商业计划,投资120万美元,而不是李彦宏所要求的100万美元。
       对于李彦宏这个创业者,打动两位投资商的是:这位30岁的年轻人,一直在滔滔不绝地讲的不是自己怎么厉害,而是怎么去找比自己强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怎么组建最好的团队。李彦宏给他们的第一感觉就是:这个年轻人沉稳、可靠。他们问李彦宏这个中文搜索引擎多长时间能做出来,李彦宏说要六个月。“时间太长了吧,我多给你钱,你能不能早点儿做出来?”“不可以,这不是钱多钱少的事情。”后来李彦宏只用了四个半月的时间,就将中文搜索引擎做出来了。
       最后的结果是两家联手共投120万美元,各占一半。1999年圣诞节,李彦宏登上了飞往北京的飞机,不知是巧合还是刻意的选择,8年前的这一天,正是李彦宏离开北大去美国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