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万叶集]蝉的蝉
作者:高兴宇

《青年文摘(绿版)》 2005年 第1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1630年,来自欧洲的殖民者在美洲经历了一场恐慌:在如今美国田纳西地区东部,人们发现大量的蝉仿佛一夜之间从地底冒出,每公顷数百万只蝉,这实在让人害怕。几个星期过后,蝉儿销声匿迹。不过,令人诧异的是,17年之后,这段历史又重新上演了一次;而再过了17年,没有改写的剧本重被搬出;直到2004年,正好是23次。那里的人由此得出一个结论:那里的蝉生命周期就是17年。
       这一现象引起了科学家的注意,多年来大量的实际观测数据表明,蝉的生命周期大都为质数。比如,科学家发现,在北美洲北部地区其生命周期为17年,而在北美洲南部地区是13年,亚洲的蝉生命周期为5年、3年。为什么是17、13、5、3等质数,而不是偶数呢?
       进化论给了这个问题一个比较合理的答案,生物学家们认为,蝉最初可能具有各种不同的生命周期,如1、2、3、4、5、6、13、17年等。但对于不同生命周期的蝉而言,其遭遇天敌的几率是不同的。如果蝉的生命周期是偶数,如12年,那么它每次登陆地面的时候,都会不幸碰见那些生命周期为1年、2年、3年、4年、6年以及12年的天敌,使得种群生存受威胁,这些生命周期为偶数的蝉就会因为在生存竞争中处于劣势而被淘汰掉;与此相反的是,生命周期是质数的蝉,则幸运多了,因为它们可以大大降低在地面与天敌遭遇的几率,从而一代一代顽强地生存下来。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剩下这些3、5、13、17年等质数生命周期的蝉就恰恰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极好证明。对此理论,在2002年,德国马普学会分子生理学研究所以及智利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实验,给予了合理的证明。他们建立了一个“猎人—猎物”的数学模型——即将蝉比作“猎物”,其天敌比作“猎人”——用数论证明了蝉选择质数作为生命周期可以稳定地保存种群数量。
       蝉的生命周期质数现象,说到底是一种躲避天敌的策略,是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导致的结果,是一种极为普通的生物现象。这种现象告诉我们:经商也好,搞科研也好,必须注重“新、奇、特”。千人齐挤独木桥,必定会有大批落水者;万人竞上羊肠道,必定会有许多掉崖者。只有“新、奇、特”,才会像那13、17等质数生命周期的蝉一样,减少“天敌”,适者生存。
       (许杨摘自《东方青年》2005年9月A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