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社会]英国人的荣誉
作者:薛 涌

《青年文摘(绿版)》 2005年 第09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十几年前,我有幸采访了二战期间中国惟一的驻欧战地记者萧乾。谈起战时的伦敦,萧老赞不绝口:“英国人了不起呀!天上德国的飞机在扔炸弹,街上的伦敦人井然有序地排队进入地铁,不慌不乱,没有人插队,没有人推搡拥挤。只有一次因有一个人恐慌,导致了混乱,结果炸弹没有炸死人,反而在进入地铁时踩死一个人。事后报纸上纷纷讨论此事,将这一事件视为伦敦人的耻辱,以后大家就更加临危不乱了。这样的国民,你怎么能够跟人家比呀。”
       7月份的时候,伦敦遭受恐怖袭击,死亡数字每天在上涨,有关人士还在警告:第二次袭击随时可能发生!但是,伦敦马上恢复正常。伦敦市长利文思通在记者招待会上说:“今天有人死了,明天又会有人来到这个城市,在这里安家。”他表示,星期一他将如常乘地铁上班,“这也是我对每一个伦敦人的建议:继续享受这个城市,在这里如常地生活和工作。”在堆满了鲜花和纪念卡的爆炸现场,一个写给恐怖主义者的条子格外引人注目:“你们自以为可以这样击败我们吗?”
       《纽约时报》7月8日发表一篇文章,在谈到爆炸的恐怖时说:“当清理工作完毕后,谁还会再乘伦敦的地铁?”但第二天一位伦敦妇女投书该报,响亮地回答:“我们都会!因为没有人能够阻止我们做我们一直在做的事情。”这种对野蛮的藐视,正体现了伦敦人悲剧英雄般的高贵。
       在布莱尔的领导下,这次恐怖袭击,没有改变8国首脑会议的议事日程。虽然由于美国拒绝合作,使8国在减低地球温室效应上没有取得进展,但是8国同意将对非洲国家的援助增加一倍,从现有的250亿美元提高到2010年的500亿美元。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布莱尔持之不懈的努力。因此在首脑会议结束时布莱尔可以豪迈地说:我们对于世界的贫困和环境问题的承担,和伦敦恐怖袭击所表现的残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为世界提供了一个截然不同的选择。
       “9·11”后,美国民气汹汹。一位教授私下感叹:“这次我们死了几千人,但世界有更多的人在死亡。我们绝对不是悲剧的中心。”布什看不到这一点,但布莱尔看到了。
       (王春良摘自2005年7月11日《东方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