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人生]垃圾山上的风筝
作者:曾 颖

《青年文摘(绿版)》 2005年 第08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在我十几年记者生涯中,王志和是我遇到的奇人中最不奇的一个。他在成都城外龙泉垃圾山上捡垃圾,从没有得过50元以上的体彩足彩奖,也没有患过需要向社会求助才能康复的重病,他的老婆也没被人拐卖过,他从来没和村委会主任以上的领导打过架。在他身上,压根儿没发生过什么新闻。
       然而,在龙泉的垃圾山上,王志和绝对算一个奇人,这倒不是因为他从不加入为争抢垃圾而发生的争斗,他身上有着与垃圾山“主流情绪”完全不同的生活态度。在垃圾山上,汇集着四乡八野的各色人等。他们中有郊县的农民,有在城里找不到工作的民工。在他们眼中,城里人扔到这里的垃圾,就是他们一个又一个机遇,因而热爱垃圾并积极投身到捡垃圾事业中,将捡来的垃圾以尽可能高的价格卖出去,这便是他们的最高人生准则。为了这个准则,他们中的很多人可以不分白天黑夜,不管刮风下雨,只要一听见垃圾车响,便会不顾一切地去拼命抢……
       在这群人中,王志和绝对是另类。他是捡垃圾者中惟一坚持8小时工作制,并严格执行双休日的人。在8小时“上班”时间内,他和大多数捡垃圾的人一样,蓬头垢面,在滚滚灰尘中,追逐每一个可以卖钱的塑料袋、玻璃瓶和易拉罐。但只要8小时一到,无论后面还有多少垃圾车,无论垃圾车上还有多少值钱的纸板、铁屑,他都会收起家什,回到自己的窝棚中,把身上的尘垢和汗渍洗得干干净净,然后用全垃圾山上最干净的一套餐具,为自己煮一顿可口的饭菜。吃完后,换上干净衣服,开始他一天最重要的娱乐活动——到垃圾山顶放风筝。
       风筝是王志和自己做的,样子像他一样粗眉大眼,在远离垃圾山的上空俯瞰着这里的春夏秋冬。随着风筝的飘摆,王志和常常觉得自己也飞了起来……
       每当这个时候,风筝下,那些捡垃圾的人们都会叹息:王志和这娃算是没救了。
       到过王志和窝棚里的人都会觉察出他的“另类”。严格说来,他的窝棚和别的窝棚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同样的只有一张捡来的床垫,同样只有一扇小小的可以透气的叫窗的窟窿,同样的只有最简单的一个蜂窝煤炉和几样餐具。所不同的是,他的床垫很干净,小窗户上,四季都有一个小酒瓶,小酒瓶上插着野花,即使在无花的季节,也会有一枝树叶。
       关于如何看待生活的问题,我曾好奇地问过王志和,他很羞怯但很认真地说:“我没想过人的一辈子是好长一段时间,我只晓得,一辈子就是由一天一天凑拢的。过好每一天,就过好了一辈子。”
       转眼,两年时间一晃就过去了。听说龙泉的垃圾山改革了,引进了外地的公司化管理,同时削减和优化掉了一大批富余人员。我不知道像王志和这样不“敬业”的捡垃圾者会不会被“优化”下来,我只是在想,在那座垃圾山上,如果没有了那只风筝,春天还会再光临垃圾山吗?
       (乔晖摘自2005年3月3日《检察日报》,安玉民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