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社会]直面生态危机
作者:王 鹏

《青年文摘(绿版)》 2005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2005年的中国将面对一个什么样的生态环境?
       生态危机突出,而人们并没有找到有效的治理方式。
       沙漠化吞噬北方
       2004年,当亚洲第一大沙漠水库——甘肃红崖山水库枯竭时,赖此水生存的“沙漠楔子”、“沙海之舟”、巴丹吉林和腾格里沙漠的天然屏障——民勤绿洲陷入生死边缘。民勤曾有大禹治水到此才大功告成的说法。再看今日民勤,一亩亩良田变为荒漠,一个个村落沦为废墟,再面对一群群背井离乡的生态难民,专家预言,民勤绿洲将在十几年内消失,民勤将成为第二个罗布泊。进而,北方巴丹吉林、腾格里、库姆塔格三大沙漠将连成一片。
       对我国沙漠化现状,这里只举两个数字就可充分说明问题:全国沙化土地面积约为174.3万平方公里,超过全国耕地面积的总和;沙化的年扩展面积为3436平方公里。
       人沙之斗何止千年,但是人类至今仍然无法把握沙的“品行”。在张掖梨园河灌区,我国第一个农业节水灌溉试点,为了给下游内蒙古居延海输水,更大程度上节省了当地的生态用水,可怕的是这一流域都是沙化严重的地区;50年前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地治理沙漠化植的树、种的草因为无水浇灌,如今大部分已经死亡,破毁了土壤层,反而加速了生态恶化。就连号称沙漠不倒翁的胡杨树,今年也大批死去。
       长江水系,几近崩溃
       不久前举行了“保护长江万里行”活动,专家们在考察后直言不讳:长江水系已陷入深度危机,若不及时拯救,10年之内,长江水系生态将濒临崩溃。
       人为的因素在长江流域显得尤为突出,各企业取得“污染权”几乎不费吹灰之力,这当中也是地方保护和腐败在作祟。中上游地区引进的众多项目大都是污染严重的工业,完全可以用“企业林立,排污口密布,且大都直排入江”来形容。由于当地环保归属地方政府管理,当环保和经济发展发生冲突时,地方政府大多会选择后者;另外,生活污水的排入量和工业污水的排入量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更为严重的是沿江农业对长江水的污染,据专家估算,农业污染物总量与工业、生活排放的污染物总量相当,农业的污染主要来自于肥料的不合理使用,解决农业对长江的污染可能比解决工业污染更为艰难;还有由于沿江植被的大肆破坏导致融入长江的泥沙增多,长江水逐渐混浊起来,近年来长江会成为第二条黄河的说法已广为流传。
       青藏高原,湖泊萎缩
       2005年,黄河源头的鄂陵湖出水口断流了!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江源头地区湖泊萎缩,湿地退化严重;近年来大片沼泽地消失,冰川退缩,“千湖之县”玛多县境内众多湖泊水位下降甚至干涸;猖獗鼠害造成大面积寸草不生的黑土滩。这就是“中华水塔”三江源的现状。
       最近青海省政府决定在三江源地区进行生态大移民,力争将三江源18个核心区变成“无人区”,以保护日益恶化的三江源生态。青藏高原湖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湖泊数量最多、面积最大的内陆高原湖区,占全国湖泊面积的近一半。近年来青藏高原有30%以上的湖泊干化成盐湖、干盐湖,仅就我国最大的内陆湖泊青海湖来说,最高一级古湖堤高出现在水面以上约100米左右。
       而青藏高原水循环的变化对正在实施的青藏铁路、三峡等重大工程具有影响。
       陆源污染,祸及海洋
       现在城市居民已经基本上吃不到渤海的带鱼了。近岸海域水质污染,近年赤潮频发,沿海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消失,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已是不争的事实。
       海上的开采和过度的捕捞并不是海洋生态恶化的主要原因。专家认为我国九成的海洋污染物来源于陆地,来自于陆上的人。
       在陆源污染中,生活和农业污水已经超过工业废水,成为海洋的第一大污染源。一个重要渠道是大江大河污染物的注入,如海河、淮河、辽河、珠江,甚至是黄河和长江。这样,治理海洋污染就与治理河流污染纠结在一起,治污呈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现状。中国沿海各种类型的主要污染源有200多处,渤海、黄海沿岸有100多处,其他分布在东海、南海沿岸。
       退色的黑土地
       寸草不生,已见于昔日能攥出油的黑土地。由于人为活动的破坏和自然因素的制约,黑土地多年得不到回补,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据测算,按目前的水土流失速度,黑土地现有耕地的黑土层将在40~50年内全部被剥蚀。东北黑土区之所以是我国主要的商品粮基地,就是因为分布在黑龙江和吉林省的肥沃黑土区。目前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面积4万多平方公里,占黑土区总面积接近40%。以前60~70厘米厚的黑土层,现在大都只有20~30厘米厚,有的地方黑土消失殆尽,黄土裸露,丧失了生产能力。严重的水土流失还导致东北水旱风沙灾害多发。
       目前,还没有找到适合的回血循环办法。改变农业长久以来形成的劳作习惯并非一日可就,况且主要的是要改变农业的生产模式,这需要生产力的提高。生存的压力和发展的需要使补血变得更加艰难,而黑土地留给人们的时间却已经不多了。
       云贵的森林危机、石漠化
       怒江水利开发计划暂停之后,云南森林危机再度引起人们关注。一个发展林纸浆业的商业问题,涉及的是中央、当地政府、私营企业家和当地居民的利益博弈,是暂时与长远、保护与破坏的环保问题,争辩之中,利益关系凸显,只是结果照样无法预测。
       对此,我们其实早有前车之鉴。川西林区由于森林的过量采伐引起的气候异常,使四川盆地伏旱三年两遇,甚至连年出现,暴雨、冰雹灾害频繁;长白山森林减少,引起了区域性气候失调,水土流失严重;大兴安岭森林的破坏导致呼伦贝尔草原气候恶化……还有1998年的特大洪灾,专家认为,最直接的因素是森林环境被大规模破坏所致。
       贵州省又将有45万生态难民搬迁,原因是“因强度石漠化失去生存条件”。据悉,贵州省被石漠化的土地面积达35920平方公里,占贵州省国土总面积的20.39%,85个县石漠化现象非常严重。可悲的是,石漠化仍以每年9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
       南水北调,别让污染给毁了
       南水北调工程无疑是沿线经济发展的又一良机,但随着沿线的农用水、工用水增多,污染源也将会迅速增加。专家一致认为,南水北调的成败关键是治理水污染问题。离2007年东线通水还有几年,北方几个缺水城市已提前“堵水”——不要东线水。是一江清水、还是一江污水向北流,这是各方最为关心的问题。
       国家提出“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会被怎样贯彻,至今还是一个未知数。南水北调的初衷不外乎解决北方缺水和缓解北方生态恶化,谁都不希望事与愿违、引来污祸。
       生态危机并不是在2005年就能解决的问题,寻找科学的发展观念,慢慢恢复生态的自我调节功能,尽量减少人为破坏,不失为一种办法。
       (张湘摘自《南风窗》2005年第1期,杜凤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