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视 野]诗意的生态
作者:王露露

《青年文摘(绿版)》 2003年 第1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记不清具体从什么时候起,全世界都在谈论“生态”,这两个字不光是媒体炒作最多的主题,还是普通百姓常挂在嘴边的话题。我想,一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了,二来,在人口膨胀的21世纪,居住在空间日趋狭窄的地球上的人类,已经开始意识到,珍视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就是珍爱我们的生命。这种盎然的健康生存景象,的确值得欣慰。
       生态在饮食中
       作为推崇生态革命,始终走在“绿色”方阵前列的欧洲各国,更是身体力行。欧盟国家的市场,早就悄悄出现了有六角形绿色标记、写着“BIO”字样的生态食品。这些食品原料,符合欧盟生态规定,严格在不污染土地、空气和水的环境中生长,甚至连摆上柜台的生态产品的包装都很“生态”。
       我曾在布鲁塞尔的家乐福买过一盒蘑菇,价格不便宜,买它的直接动机完全就是冲着它的包装,几片形状怪异的蘑菇,装在一个别致的木盒中,老远就能闻到一股林木的香气。盒子上写:生态蘑菇,让它的原始味道和它在树木上时一样。被这样精致包装的食品,保存着如此醇厚的原汁原味,容不得犹豫,买回去烹制,果然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蘑菇。朋友说我发现了一座“金矿”。能在拥塞躁动的都市里,觅到森林的气息,这确实是现代人的梦想。由此我发现了欧洲人的精明:争取顾客,要先抓住他们的心。说来也简单,一个本来精良的产品,再加上与之匹配的包装,就等于赢得了顾客,这样激动人心的经商之道,值得借鉴。
       生态在原始的自然中
       追根溯源,生态之理念,并非只是最近几年才存在,而且也远远不只停留在食品的范畴。早在几个世纪前,欧洲的市政设计师和建设者们,已经把生态的灵魂带入生活。就说巴黎的凡尔赛宫,弥漫贵族气息的皇家园林,以其自然风物与建筑艺术的完美组合,惊世骇俗地达到了人文和自然生态的制高点。而在布鲁塞尔,比利时第二任国王列奥波德二世,留给首都的那片叫做“Tervuren”的绿色带,把世间最雍容的湖水、最繁茂的原始树林和最优雅的天鹅集合在一起,再搭配上风情万种的酒吧和咖啡屋,一个“Tervuren”,就足以抢尽布鲁塞尔整个城区的风采。
       看城市的潜力,拥挤的市中心不是标志,当地人说,布鲁塞尔把“垃圾”丢在了市区,把精华留在了城外。此话不排除夸张的成分,但是,“Tervuren”确实没有宣传,没有标语,一切都蕴涵在自然的低调中,好像如此天造地设的存在,在这里已经延续了几个世纪。遛狗的、散步的、谈情说爱的、聚会的、找灵感写诗的,全都会出现在这片延伸100多公里的绿色地带,因为,阳光下或雨中的这片原始自然生态,都同样动人。
       伯尔尼、哥本哈根和维也纳,都是竞相把大自然的气息带入城区的楷模,却难得像布鲁塞尔那样,让城区和自然如此靠近,不分彼此;此番浩荡的生态规模,把市民和旅人的身心激荡得那么惬意、舒坦。所以,布鲁塞尔人自己说:列奥波德二世,不光让我们继承了打点好的生态环境,更创导了前卫的、令人崇尚的生态时尚。有了这样新锐的环保精神,一座城市就是几十年,甚至100年躺着原地不动,也不会与时代脱节。这也许就是欧洲许多城市,多少年来不曾努力,一成不变,但依然风韵犹存的秘诀所在。其实,做足了生态文章,一个国家就坐拥了最大资本。狄德罗说过,现代的精致是没有诗意的,真正的诗意在历史不变的原始生态中。
       生态在与动物的共享中
       生态的范畴还涵盖和人类一同呼吸的动物。在欧洲,驱车行驶在任何一条高速路上,路旁成片的、连冬天都碧绿的草场,总是散落着成群的牛羊,它们身后一定还有被精心梳理过的、无边际的树林做陪衬,这样收敛人迹的、被净化的图像,就是欧洲大陆原姿原态的自然生态。所以,坐在橄榄树下,眺望原野间游动的生灵,这样开阔的气韵,如云海静谧,如洪波宛曼,怎么能不产生作家和画家呢?你看欧洲大大小小的博物馆里,不知填充了多少以此种天象为主题的乡俗风景画!主题和画面虽雷同,却永远不乏魅力和观众,因为用他们自己的话就是:这些油画散发着生态的气息。
       比利时东部城市莱斯河畔昂村附近,开辟了一片动物活动区域,方圆几千公顷的绿地和森林,吸引了几百种的野生动物在这里栖息繁衍。保护区严格规定,人只能乘坐专门的游览车进入参观,说是怕被动物咬伤,还不如说是怕人类惊扰了动物的安宁。让我惊叹的是,这样一片浩瀚的保护区,竟然没有一寸裸露的土地,除了留给机动车的车道,全部土地只有绿色成为惟一的视觉焦点。一个动物活动区域,有森林绿草相衬,有潺溪野花相伴,真算得上是得天独厚了。如果问,比利时人对原始生态的缠绵在何处?在城市,在乡村,在形式,在内容,在对一切人和动物的尊重。一只10天大的幼熊掉进饮水池中,仅两分钟后,一辆救护车载着武装到牙齿的救援人员奔驰而来,那速度简直比飞机还快。
       生态在生活的点滴中
       是啊,比利时人将生态的精神实质,融入他们的血液,并贯穿在生活的每个细节,这样温暖的生态循环圈令人兴奋。当我第一次走进罗兰家的时候,扑面而来的绿色生态,令我唏嘘不已,以至于我见到他父母时,第一句寒暄的话竟变成:你们的生活好美。
       石头灰色的两层楼房被修整过的林园、草地、鲜花簇拥着,屋前的鱼池清澈见底,可以看见鱼儿在嬉戏。全部景物色调和谐,大到整体布局,小到装饰细节,仿佛被一双巧手精心打理过,却又找不到任何装扮的痕迹,只与淳朴和自然为伴。此时太阳直射着正面的石墙,我看见屋角上方在闪烁,我读到了时间:16点38分!“这是我自己设计的‘太阳能’钟,只要有阳光,时间就会自然显示出来,既环保,又装饰’”,罗兰父亲解释着那座“隐形”钟。钟底下刻着4个大写字母AJRA,分别是他们夫妻俩和两个儿子名字的第一个字母。一家四口崇尚自然的理念,全都雕铸在这面石墙上。
       走进70多平方米的客厅,南西两面的落地窗把太阳全部吸收了进来,折射在悬挂于墙上、盛满荷兰风情的瓷盘上;窗台上的干花,全部采用自家收获的麦穗和鲜花风干而成,纯净而质朴。生活在这样一间散发自然灵气的大厅里,有一种饱满的悠闲,生命随之也变得无比自在。罗兰妈妈告诉我:“邻居们都说,要是有我们这样的家,就不用去度假了。”度假无非就是回归自然,解放身心。但我们身边很多城里人,他们是否知道,当他们“回归自然”,留下过多人的印迹时,实际是骚扰了自然。让我们变得谦逊些,在回归自然生态前,首先收敛自己,回归成一个散淡的乡野之人,从精神到物质,真正与自然融为一体。
       写到这里,已是傍晚,从西窗望去,悬挂在半山腰的夕阳,渲染出一种摆布好的诗情。这让我想起罗兰家那顿有沙拉的晚餐,从地里直接摘下的生菜,带着久违的泥土的味道。这时,一只鸟儿从不远处的林子飞来,停落在罗兰的肩上,大家全都停止了讲话和咀嚼,屏住呼吸,任鸟儿安静地与罗兰亲密对话。这样持续了十几分钟,直到鸟儿厌倦自行飞走。“它是我们的朋友,”罗兰妈妈说,神情和语气里有一种不被人觉察的细腻。
       这一幕我印象深刻极了,普通百姓对生态、对空中飞鸟虔诚的尊敬,让我感叹。后来当我和罗兰谈到,欧洲人对动物和生态的尊崇,已经到了近乎一种叩拜式的恭敬时,他说,其实,倒不是什么恭敬,只是所有人从小学起,就被老师教育说:保护生态,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生命。我在想,这种形式的启蒙教育,真是可爱极了。如果我们从小就接受这样的教育,我们对生态的认知,也会有本质的不同,我们绝不忍心让空中的飞鸟成为盘中的美餐。一个把珍爱自然视为生命的人,他的内心是宽容的居所。
       有一句话叫做“善待万物,启迪天下”。生态是一种文明,由这样的文明产生的应时和锐进的品质,才能成为推进社会进步的力量。只有当我们维护好我们无限依附的生态,才有可能去开拓新的领域,因为那才是一个民族骄傲的资本。
       生态和景观,再加上文明和秩序,一个国家便有了神采。但这需要几代人坚实的努力,而非只停留于口号和标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