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成 长]通向哈佛之门
作者:许 子

《青年文摘(绿版)》 2003年 第1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2003年7月下旬一个炎热的上午,在铜陵市,笔者坐到了从大洋彼岸归来的哈佛博士——铜陵小伙蓝斐的对面,听他细细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从铜陵有色中学、铜陵一中,到上海复旦大学,再到哈佛。
       我本一般
       蓝斐的家在铜陵市一家大企业的家属区里,房子只有两间,里间是父母的卧室,外面一长间被隔成客厅和蓝斐的书房兼卧室。蓝斐的卧室通阳台,两边都开有门窗。这样的住房结构,难怪当年蓝斐多少个深夜悄悄在厨房和卧室里做实验,父母都没有发现呢。
       “说起过去,其实,我的学习并不是人们想像的那样理想,以为进入哈佛,一定是学习与众不同,事实上不完全是这样。我有自己擅长的方面,也有不擅长的方面。我的初中是在家门口的铜陵有色中学读的。回顾初中阶段,我最大的感触是:如果你喜欢干一件事,就全心全意地去做。我初中时就比较喜欢物理、化学,在当时很多男同学都这样,只是相比之下我比他们更进了一步:我特别喜欢做实验。
       “除了上课时老师规定的实验外,我还经常利用晚上时间,一个人在厨房里、书房里做些小实验。我所用的实验必备的瓶子、试管等仪器多半是我收集来的,有的是老师做实验时淘汰的,有的是自己用零花钱从医药商店买来的,还有的是在家里因陋就简拿来一些生活用具凑合的。
       “记得有一次,我在书房里做一个实验时一不小心,书房里着了火,火苗喷得老高,我害怕极了,一紧张,又把做实验的煤油碰了出来。我当时不知道怎么爆发出那么大的力气,竟然一口气化险为夷!但书房里还弥漫着一股烟气,而且过火之处都烧成了一片漆黑,我害怕极了,驱散了烟气,收拾残局睡觉了。
       “硫酸铜溶液的结晶体美丽极了,色彩非常鲜艳,呈现出平行四边形形状,用一根线穿起来挂在颈项上分外诱人。听老师这么描述,我也想实验一下。但是,我的实验不算成功——出现了不完全相同于书上描述的那种情况。发现了这一问题后,我就想:为什么会这样,怎样想办法做得更好?这让我练就了一种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在今后的实验中、工作中,我就有了解决问题的经验、信心和能力。”
       兴趣成就未来
       “我对物理、化学的兴趣越来越浓。初中化学学习的内容太少,我就悄悄找来高中化学书看,并做实验。这进一步培养并发展了我对化学的学习兴趣,让我明白了可以通过实验来解决学习上的问题,练就了我的创新思维能力。
       “这一兴趣一直坚持到高中结束。我记得兴趣最浓的时候,每天放学后我就想着今晚做些什么实验。晚上十点多钟父母睡觉了,我也做完作业,这时我就充分自由了,没有一点睡意,大脑非常兴奋,看书、做实验到凌晨一两点是常事,第二天上课一点不打瞌睡。
       “我在那时候看书学习完全凭自己的兴趣,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我觉得学习很有意思,日常生活和自然界的现象可以得到解释,也可以想一些问题,于是开始探究奥妙,老师也很支持。直到现在我还记得数学老师借给我看了《思维空间》这样一本对我有着极大影响的好书。”
       我一直没考过第一
       1992年9月,蓝斐考上了安徽省示范高中铜陵一中。这是他没有预料到的。他说:“初中以来我从没获得过第一的好成绩,总是在第二、第三名。高中入学考试时,物理、化学考砸了,刚好及格,老师问我感觉怎么样,我说再看看以后吧。果然后一次考试我得了80多分,这在班上已经是很高的成绩了。以后的路就顺畅了。第一次期中考试我考了全班第二,此后就一直保持下去,但从来没有考过第一。
       “上高中时我仍然喜欢物理、化学,这阶段我已涉猎了大学的教材,因为要参加中学生物理竞赛、化学竞赛。
       “物理、化学竞赛我都参加了,都获得一等奖,这在铜陵一中也不稀奇。而我也并不是第一次参赛就获得了一等奖,而是在高三时第二次参赛获得的。高三时化学竞赛获奖以后,我很想参加全国中学生化学冬令营,但没有考好,没能如愿。我说这些是想表明,我在过去并不是什么都很顺利,并不总是很成功。
       “高中学习期间,我也像在初中时一样,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特别记得,盛夏酷暑时,我躺在地板上看书,每天都是到凌晨一两点,那时没有空调,但我并不觉得热,因为干自己感兴趣的事,热不热不知道。我始终觉得,一个人要是真正喜欢干什么,千万不要轻易放弃。我那时候,父母、亲戚、老师都跟我讲,劝我不要在物理、化学上花太多的时间,这样将影响到高考总体成绩,但是我的观点与他们不一样:我觉得我不会影响别的学科成绩,虽然个别学科不太好,但是我尽力了,成绩也就那样,我不后悔。”
       驾驭学习的奥秘
       蓝斐坚决否认自己在学习上有什么与众不同的高超领悟能力。“千万不要这么说。我就是感兴趣,没什么特别的。我始终这样想,很多东西都要靠悟性、靠兴趣,我喜欢上了,仿佛我就有那方面的天赋,于是把精力投放到那儿。我也有不感兴趣的,比如让我背诵古诗文,我就不喜欢,还有打标点符号什么的,许多年了,到现在我也没弄会。
       “为什么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领悟得那么快?因为感兴趣的东西一旦进入了脑子里,就进入了脑子里结构完整的知识网络;网络会越来越大,各方面连在了一起,很容易立即记住。
       “我觉得,在学习上最重要的是,中学生最好能跳出书本,老师这样教了,你要用自己的方法把它记下来,通过建立自己的思维方式,把老师讲的消化掉。还有,在开始接触一门学科的时候,比如在初中和高一,要把基础打好。这种基础并不是死记硬背,而是把最初的知识网络建设好,这些知识一定要是正确的,一直是正确的。最基础的东西死记硬背不好,我的观点,开始时要多想而不是多背,把一切都搞清楚,这样,后来的学习就会轻松些。那时候,一有不明白的地方我就去问老师。老师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我直到现在都喜欢问老师。跟老师谈与蒙头自己瞎弄相比,完全不一样,跟老师交流,就不会出错,就会少走许多弯路。”
       在复旦叩响哈佛门
       1995年8月,蓝斐考入了上海复旦大学。
       “因为在高中时,我就已学习过一些大学课程,所以,上大学后我学习起来就轻松多了。但这段轻松的时间很短,因为一年以后,我看到复旦出国的校友不少,就有了一个新目标——出国。于是,我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英语学习上。
       “大四时,我有了一次直升读研的机会,于是我没有申请出国,而是从当时的生物系毕业直接去了复旦大学肿瘤研究所读硕士。在肿瘤所里,我的实验兴趣大增,精力充沛,仿佛又回到了初中时代,完全没有功利色彩——不为考试,只为兴趣。我潜心做了两年实验,专业水平提高很快。第三年,肿瘤所里来了几位留学归来的老师,我在与他们的交流中,虽然增长了自己的见识,拓宽了思路,但却发现自己还有许多不懂的知识。于是,出国的欲望强烈起来,我开始申请留学。”
       在读本科时,蓝斐就已顺利通过了托福、GRE,其中GRE证书仍然有效,于是蓝斐把托福重考了一次并顺利通过。“那时,我从网上找到了美国前10名的好学校,挑选了其中8家,把我的申请报告寄了过去。我收到三所大学的回函。先是2002年4月份收到哈佛医学院的面试通知,接着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康奈尔大学。我当然乐意到哈佛深造。不过到哈佛还要经历一段激烈的竞争,需要面试。”
       面试老师亲自来了。申请哈佛的大约几百上千人吧。只有40人进入了面试圈。这是蓝斐后来才知道的。三位老师依次到了北京、上海、合肥、香港、新加坡,一个个面谈,最终选定了四人。
       蓝斐的面试是在上海进行的。“面试就是聊天,很轻松的方式。比方说,他们问你,你喜欢科学吗?请谈谈你是怎么看待科学的。这样的题目并非是为了考你,但是在聊天的过程中他们就知道了你的真正水平、对科学的热爱程度。他们通过深入接触,选出他们认为基础好、真正热爱科学事业、具备专业知识、又有培养前途的人。
       “在面试时,我一开始有点慌,英语说得结结巴巴的。交谈中,他们给我出了一题,让我分析一个奇怪的科学现象,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当然,我还是想出来了。对这个问题的科学解答对我的最终胜出无疑起了重要作用。我为什么能很快想出问题的答案?就是因为我从小就喜欢独立思考问题,如果没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是很难在面试时冷静地思考问题的。”
       感受哈佛
       2002年8月,蓝斐跨进了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大门。
       “哈佛真不愧是世界顶尖级大学,那里的研究水平是世界最好的。那里有一个很好的科学研究氛围,每个人谈的都是科学。
       “我看到,哈佛大学的学术交流非常多,学生对科学的理解非常深透,研究水平极高。但决不是因为他们多聪明,而是那种环境自然培养造就出来的。那里的教学条件非常优越,每门课开得非常科学。老师总是会提供最新的东西,总是喜欢跟你商量,师生互动,一个问题大家都来谈见解、想法、设想,不在乎你是导师、博士后,还是在读博士,只要谁说的有道理就行。你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人家的观点,也可以保留自己的观点。这样的学习对人的帮助很大。”
       由于对肿瘤研究一直感兴趣,蓝斐在哈佛研究的是肿瘤分子生物学。
       目前,蓝斐他们的研究已经运用于医疗实践,如治疗血液方面的肿瘤、急性白细胞白血病和慢性白细胞白血病。
       “哈佛的老师是最好的,或者说是最好的之一,你跟他讲—个新想法,他说,我要告诉你,这世界上做这件事的就谁谁谁这么几个人,哪哪几个实验室,他们过去是怎么干的,现在已经干到哪—步了。然后他告诉你,不要再实施你的新想法了,跟人家抢没意思。随便一个什么问题,他们都能告诉你,哪年,谁做过了这项研究,写过什么文章,还有他的贡献与不足。所有这些,导师都非常清楚,在导师眼里,整个世界只要关注那么几个人、几个实验室,就能俯瞰一切。导师对课题的把握竟然到了这么高的境地,人在那样的环境中成长自然就站得高了。
       “导师对学生是非常负责任的,有问必答,且不说在课堂上,在实验室里,就是在路上碰到了老师也可以问,还可以打电话问,发E-mail问,怎么问都行。
       “身处哈佛那样的学术环境读博士,非常重要的是要有自信。在专业上要想做得好,必须得有自己的独到想法。导师很看重那些真正有才华、做实验有想法、有创新的人。实验做得好的人,老师都希望你去他的实验室。
       “如果说,我这也能算是成功,那么我感觉,人应该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这几乎是所有成功人士的通例。人在年轻时,一定要尽快找到自己想干的事,找到了自己想干的事,成功的可能性就很大了。一个人干自己感兴趣的事就一定会干好;干自己不感兴趣的事就会感到生活没什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