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成长]掌握时间的骨牌
作者:刘 墉

《青年文摘(绿版)》 2003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没出门的时候,有所谓迟到。
       出了门,就无所谓迟到了。
       宁可在门里赶,不要到门外赶。
       在美国,每年不知有多少高中生,不眠不休地写研究论文,参加西屋科学奖的评选。原因是西屋科学奖不但代表很高的荣誉,颁发巨额的奖金,而且得奖证书有个妙用——可以当做申请著名大学的敲门砖。
       参加比赛的学生当中,最凶悍的要算是来自纽约市的了。据统计,从1942年创办西屋科学奖到现在,纽约市的学生囊括了四分之一的大奖。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四分之一中,又以史岱文森高中的学生占多数,几乎年年都有学生挤进准决赛。
       拖到最后一秒
       但是,1989年12月18日,史岱文森高中传出一片哭声,许多学生苍白着脸说:“我们的眼泪、血汗全白费了。”
       他们哭,不是因为比赛败北,而是由于他们的研究成果,根本没能进入西屋科学奖的大门。
       12月14日,160份报告,由史岱文森分成两箱寄出,其中一箱在西屋奖截止的15日及时寄到,另一箱里的90份,却拖到18日才寄达。
       “我们有收据为凭,14日寄的‘隔日快递’。”史岱文森的老师解释。
       “我们写得明明白白,我们必须在15日收到。”西屋科学奖的主办人说,“我们不管你什么时候寄出,只管是否准时收到。”
       看到《纽约时报》上的大幅报道,我感慨地想,到底是学生拖,还是老师拖?为什么非要拖到收件截止的前一天才寄出呢?
       我相信学生、老师都可能拖了。
       小孩爱拖,大人也会拖。
       速度就是实力
       在纽约曼哈顿,有个夜间邮局。每年到递大学申请书和报所得税的最后一夜,那个邮局前都会出现壮观的场面。一条长龙从邮局延伸到街头,又转来转去,转过半条街。一辆接一辆车子冲过来,跳下心急如焚的人。大家都赶在那最后一秒,夜里十二点钟响之前,把手里的表格寄出。
       与其说他们是“赶”在最后一秒,不如说是“拖”到最后一秒。相信,也就有许多人,像是史岱文森的学生,没赶上那一秒,而拖掉了自己的希望。
       有人批评,认为西屋科学奖应该有点儿人情、有点儿弹性,不要让孩子的心血白费。我却认为,比赛就像人生的战场。它比实力,也比速度。速度何尝不算是一种实力。你没别人快,你比别人拖,就显示你比别人差。差的人输,这是天经地义的事,而且未尝不是好事。如果那些输的学生,能记取教训,再也不拖,那么他们在这次比赛学到的,应该比失去的更值得。
       如果重量级人物约你吃饭
       “拖”是人的通病,也是大病,因为它不但拖掉了自己的机会,也拖掉别人的机会。它不但表现了自己的不准时,也表现了对别人的不守时,更严重的,是它表示了对别人的不尊重。
       记得我年轻的时候,有一次跟朋友约吃饭,他迟了半小时不到,我只好先吃,吃到附餐了,才见他满头大汗地冲进来。
       “对不起!忘了!忘了!”他一边擦汗一边解释,“只怪太早以前就约好。”
       我那时年轻气盛,也就半开玩笑地问:“要是重量级人物一年之前就约你,你也会忘掉吗?”
       他居然一笑:“那当然不会忘!天天都会想一遍嘛!”
       这证明了什么?
       证明一个人不守时,显示他没把别人放在心上。
       拖掉女朋友
       问题是,那种真会拖的人,即使跟重量级人物有约,也可能不守时。不是他存心不守时,而是他不能不拖。
       我有个朋友,以“拖”闻名。前前后后已经拖垮三个理想的女朋友。
       当他又新约了个女生看电影时,几个室友,都劝他早早上路。
       他也确实早早就穿好衣服、梳好头,只等穿上鞋子往外走了。
       这时候大家正看电视里播《万夫莫敌》。他看时间还早,也就坐在鞋柜上看一下。
       看了一会儿。
       “该走了!只剩一个小时了!”有人催。
       “急什么?四十分钟就到了。”他说。
       隔一阵,又有人叫:
       “快走了!只剩四十分钟了。”
       “不急。”他盯着荧幕,“今天星期天,街上不塞车。半小时就到了。”
       只剩半小时,又有人催。他又一挥手:
       “不急!今天坐车的人少,下车的人也少,跳上车就到。”
       等到他出门,只剩二十分钟。当他赶到,电影早开演,女生根本不见了。
       他悻悻然回来,两手一摊:
       “那女生大概更拖,还没到,我也没等她。天涯何处无芳草,对不对?”
       这就是已经拖成毛病的人。他们基本的错误,是太理想化。更可恨的,是非但不认错,还为自己找借口。
       一天一天往前算
       对付太理想化的拖,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精确化”、“数字化”。把任何事情需要完成的时间写下来,再往前,一天一天算。譬如你要出一本书,先设定“上市的日子”。
       往前减七天,预估为从发行,到各书店摆出来所需的时间。
       再往前减五天,作为装订的时间。
       再减五天的印刷期。
       再减五天看蓝图。
       再减五天拼版期。
       再减十天的校对。
       再减七天的打字排版。
       再减六天的编辑设计。
       于是,你可知道在出书五十天前,已经得把稿子交出去了。你会发现,当你以为还很早,再优哉游哉的时候,这么一算,已经嫌迟了。
       拖的骨牌效应
       还有一种人拖,是因为他总借后面的时间,补前面的迟。譬如星期二要交英文、星期三要交数学、星期四要交作文。他英文没能及时做完,于是回家赶英文,没做数学。数学迟了,又回家补做数学,误了作文。于是拖了“一样”,等于拖了“一串”,没有一科能准时交出去。
       对付这种毛病,就如同欠债的人,在发年终奖金,比较有余裕的时候,先把前债还掉。最好在放假的时候,把前面没写的、没念的,先一次清,使那恶性循环到此为止。
       记得我有一次看学生在体育馆的地上搭骨牌。几万张骨牌,一张张小心地排列好,再等到展示那天,推倒一块,看成片的骨牌纷纷倒下。
       学生们每排一段距离,就隔几块不排,让它空着。
       我好奇地问:“为什么不一次排好?”
       “不能一次排好,”学生说,“否则可能排完了百分之九十,不小心弄倒一张,就全倒了。所以只有在演出之前,才把关键的排满。”
       从此,每次发现学生有“连锁的拖”,我都讲这个故事。对他们说:“你们不是会在排骨牌的时候,留个保险的空间吗?那么,把放假的时候留下来,别急着去玩。让恶性的骨牌效应,能到此为止。”
       出门就无所谓迟
       虽然讲了这许多,其实我自己的儿子,就是个爱拖的人。起初看他拖,我会生气,在旁边不断催。
       后来看他拖,我只是偷偷看,希望他能由不准时的失败中,自己学到一些。
       但是现在看他拖,我反而会去安慰他:
       “没出门的时候,有所谓迟到。出了门,就无所谓迟到了。宁可在门里赶,不要到门外赶。”
       因为我知道,凡是迟了的人,都会赶。赶着搭车、赶着过街、赶着飙车。
       所以拖不但代表不守时、不准时,也造成了危险。
       迟到是没有借口的
       虽然总教大家守时,其实我也有不准时的情况。
       记得黄君璧大师八十九岁大寿的时候,门生举行祝寿晚宴。我虽然早早出门,却碰到塞车。
       坐在车上,我并不紧张,心想:我塞车,大家都塞,也一定都迟。
       岂知,当我走进会场,才发现百分之九十的宾客都到了,黄老师正急着找我呢!
       我惭愧极了,心想,为什么大家都到了?难道他们两个钟头之前就出了门?为什么大塞车没影响到他们?
       而我也知道,迟了就是迟了,说一万个理由也没用,如同西屋科学奖主办单位说的:
       “不管你什么时候寄出,我们只管是否准时收到。”
       (王龙图、罗翔摘自《我不是教你诈》,延边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