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人物]一个价值一千亿的名字
作者:欧阳国忠

《青年文摘(绿版)》 2002年 第1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2001年2月19日上午,人民大会堂春风扑面,暖意融融。掌声、鲜花、闪光灯,无数人聚焦正在召开的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当“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从国家主席江泽民手中接过首届“国家科学技术奖”证书和500万高额奖金时,一石激起千层浪,无数人为他欢呼雀跃。
       我自小好奇好动任性贪玩
       袁隆平祖籍江西德安县,1930年9月出生于北平。那时候,他的父亲袁兴烈是平汉铁路的一名高级职员。母亲华静,江苏扬州人,是一所教会小学的英文教师。6岁之前,他随父母先后居住过北平、天津、赣州、德安、汉口等地。他“自小好奇好动任性贪玩”,花果山水帘洞的齐天大圣是他心目中的“偶像”。他看见木匠钉钉子时常把铁钉含在嘴里,觉得样子挺好玩的,于是他也学着用嘴含一颗铁钉在船上翻筋斗,不料一骨碌他竟把那铁钉吞进了肚里。为了救治他,全家人的旅程都被打乱了。在日寇空袭之际,他曾偷偷溜出防空洞,去观看日本飞机扫射投弹,把父母急出一身冷汗……尽管父母没有少给他在后脑勺上“敲栗壳”,他却总是信马由缰,随心所欲。
       1936年,6岁的袁隆平走进汉口扶轮小学开始读书。抗战第一年,8岁的袁隆平随父母从汉口逃难往湖南桃源县。一天他和四弟乘船横渡沅江,两个“旱鸭子”在船头打闹。突然四弟冷不防撞了一下袁隆平,袁隆平顿时失去平衡,一头扎进了江心。幸好一位老船工及时搭救,他才捡回一条命。一年后,袁隆平和父母又举家逃到重庆。夏日里,每天放学回家,他第一件事便是去河里苦练游泳,狗爬式,蛙泳,自由式,不到10岁他就可在龙门畅游,并且能横渡长江。
       
       读初中时,袁隆平特别不喜欢数学。“数学里,负乘负要得正,当时对这点我不能够理解,我就问老师,负乘负为什么要得正呢?老师没讲道理,他说你记着吧。后来又学几何,直角不能三等分,老师说这是世界三大难题之一。我又想不通,为什么不能分呢,他也没讲道理,所以我觉得这个数学没有搞头,哎呀,不学算了。那时候抗日战争嘛,条件很差,晚上自习的时候都是点桐油灯,灯光小,数学题目又难,一个晚上有的时候我连一个题目也解不出来。与我同排坐的一个同班同学,如今也是工程院院士,他数学很好,但是他不善游泳。后来我们就达成一个协议,我说我教你游泳,你就帮我解数学题目,他说好。”说到这儿袁先生开心地笑了。
       1947年,在一次比赛中,袁隆平一举夺得武汉市400米和100米自由泳两个项目的冠军。也许是命运的安排,袁隆平最后还是没有投身游泳事业。“1952年,我代表湖北参加西南区的游泳比赛,比赛在成都举行,由贺龙主持。成都小摊子上的小吃很多,是吧,什么龙抄手啊,什么赖汤圆啊,我都去吃,没吃正餐,结果到比赛那几天弄得肚子不行,体力不够。游100米,前50米我一直在前,到后面几十米的时候就没有劲儿了,结果就落了个第四名。前三名可以参加全国比赛,第四名没有资格参加。铜牌都没拿到,这样我就与职业游泳运动无缘了。”如今在劳动之余,袁先生还经常到游泳池里与年轻人一比高低。
       对田园风光的憧憬使他产生了长大后学农的愿望。1949年高中毕业时,他就考入了重庆相辉学院农学系读书。次年11月,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他随该院农学系并入西南农学院继续学业。
       大学毕业时,袁隆平在学校鉴定的“爱好”栏上填的是“自由”,在“特长”栏上填的是“散漫”。“这两项加起来就是‘自由散漫’。我生活是没有规律的。读大学时,我喜欢睡懒觉。早上,打起床钟时我不会起来。紧急集合出早操时,我这才一骨碌爬起来,一边爬一边穿衣服,被子从来不叠,下床后就赶快往操场跑。卫生检查的时候,我才急着跑回去叠被子。晚上呢,睡得很迟,直到现在我从来没有在晚上12点钟以前睡过觉。自由散漫搞惯了的我,最怕开会。”
       “不是说从事科学研究的人都比较严谨吗?”
       袁先生说:“那就很难说了,我在实验室的时候是严谨的,但是出了实验室,那就难说了。如果一个紧箍咒箍着你,那你的思想就不能解放了,影响思路啊。什么严谨不严谨,我就喜欢自由散漫、无拘无束。”
       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
       1953年大学毕业后,袁隆平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遗传学教师。1959到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粮食特别紧张,袁隆平亲眼看到有人饿倒在路边、田坎、桥墩上,很多人得了浮肿病。有一次,袁隆平在路上看到一个农民从很远的村庄换“谷种”回来,他满怀好奇地问:“你为什么辛辛苦苦跑那么远去换谷种?”农民回答得很干脆,他说:“种子好,就可以提高产量。”这句再简单不过的话却给了袁隆平很大的启发:肥料、劳力等其他投入都是一样的,就是把种子调一下,就能够增产。我是学农的,也是搞遗传的,我应该在改良品种上做些事。
       1961年的一天,袁隆平在选种的时候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高大,穗子大,粒多。他如获至宝,认为选取了一个特别优良的品种,第二年将它种下去进行试验,他望“种”成龙心切。谁知稻种抽穗后,后代高的高,矮的矮,生长期长的长,短的短,良种优势已面目全非。失望之余,他顿生灵感:迹象表明,这优异稻株不是纯种,而是天然杂种,因为纯种是不会分离的。为什么不能搞杂交水稻呢?三十出头的袁隆平开始向传统的遗传学理论发起挑战。
       “文化大革命”初期,袁隆平也受到了冲击。在夫人邓哲准备陪袁隆平进牛棚当农民的时候,没想到,国家科委写给湖南省科委和安江农校的一份公函救了袁隆平。原来,在此之前袁隆平在《科学通报》上发表的一篇关于杂交水稻的文章,引起了国家科委九局局长赵世毅的重视,他认为这是个很有前途的科研项目,请示国家科委主任聂荣臻元帅后,聂帅也支持。工作组想批斗袁隆平,“新账老账一起算”,结果调查袁隆平档案时,他们翻到了这份公函。当时的怀化为黔阳地区,本来就缺少人才,地委书记孙修陶获知这一情况后,将袁隆平列为了重点保护对象。
       1970年,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已经6年,他的助手先后用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的试验,却还是没有能够获得一个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100%的雄性不育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一串串疑问涌上心头。他将各种杂交组合的效果进行综合分析比较,终于认识到几千个试验所用的杂交材料亲缘关系都太近。于是他对研究方案进行了调整,提出用远缘的野生稻与杂交稻进行杂交的新设想。接着,他的助手李必湖在海南岛发现了一株花粉败育的野生稻——“野稗”,为杂交水稻研究成功找到了突破口。尔后,第一个雄性不育系培育成功,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育成第一个具有强优势的杂交组合“南优2号”。1976年,三系杂交稻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比常规水稻平均增产20%。
       “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这是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博士提出的尖锐命题。袁隆平相信中国人一定能够依靠自己解决吃饭问题,他决定向更高峰发起冲击。于是,他提出了育种方法从三系向两系再到一系迈进的战略设想。1987年,两系法研究被列为国家“863”计划项目,袁隆平出任责任专家,主持全国16个单位参加协作攻关。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基本成功。在两系杂交水稻育种理论的启发下,两系法杂交高粱、两系法杂交油菜、两系法杂交棉花、两系法杂交小麦相继研究成功。我国农作物育种出现了史无前例的辉煌。袁隆平在杂交水稻方面取得的成就举世赞叹,从而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并先后获得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英国让克基金会“让克奖”、美国费因斯特基金会“拯救世界饥饿奖”、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奖”、日本“日经亚洲大奖”、作物杂种优势利用“世界先驱科学家奖”、“日本越光国际水稻奖”等多项国际大奖。面对接踵而至的荣誉,袁隆平没有沉醉,他的眼光又瞄准了选育既高产又优质的超级杂交稻。
       今天“袁隆平”涨三分,明天“袁隆平”又跌七分,这多难听
       袁老师家里布置得非常简朴。邓师母说袁老师对于吃穿更是随便。他曾告诫三个儿子找对象时要注意:“专门琢磨着打扮的人,不是理想的姑娘。”袁老师的大儿子定安大学毕业后在湖南种子公司工作,二儿子定江大学毕业后在珠海财政局工作。三儿子定阳研究生毕业后也在实验室里从事杂交水稻研究,没有一个儿子沾了父亲的光。提到亿万身价,袁先生说:“钱只要够用就行了。我的工资加上院士补助,一个月就是几千元,够了。”
       1998年,国内一家资产评估机构对“袁隆平”这三个字进行无形资产评估,结论是1008亿元。2000年12月11日,我国第一家以科学家名字冠名的上市公司“隆平科技”在深交所挂牌上市,发行价为每股12.8元,当日上市价突破40元,拥有250万股的袁先生一天就“入账”1亿元。与此同时,他从与公司签订的有偿使用姓名权的协议中获得200万元。提到这些,袁先生十分风趣地说:“这些都是意外之财。就我本人来说,我是个搞科研的,我主要精力都放在水稻上面了。我又不懂经济,更不懂股票。开始的时候他们要用我的名字作为上市公司的名称,我是举双手反对的。今天‘袁隆平’三个字能为湖南经济做点儿贡献,又能从股份公司那里得到一些科研经费,当然是好事。”
       袁先生在成名后确实得到过来自各方面的奖励与资助。他把这些资金花在了科研和人才培养上。从20世纪80年代起,他就担任美国水稻技术公司的顾问,每年有8000美元的酬劳,累计资金达100万元人民币。他用这笔钱建立了一个所长基金,资助年轻的科研人员研究新课题。每年都有近10个课题获得他5万至8万元的资助,而且不限于本单位的人。福州大学的一位博士后开展多倍体水稻育种的探索性研究,但苦于经费不足,袁先生得知后,专门拨出了一笔经费,鼓励他取得成果。1995年,袁先生把李鹏总理拨给他的1000万元用来组建了现在的“杂交水稻研究中心”。1998年,朱 基总理从总理基金中拨了1000万元给他。为了尽快出成果,他用这1000万元组建了全国协作组联合攻关。2000年,袁先生还把有偿转让姓名从“隆平高科”得到的200万元全部投入“袁隆平基金”,用以奖励有贡献的农业科技人才。这项奖励基金是他以前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奖给他的10多万元全部捐献出来设立的。
       而这次获得的“国家最高科技奖”和湖南省颁发的奖金,他准备用来投资建立一个分子实验室。
       音乐?摩托车?未来
       2001年3月3日晚上,湖南经济电视台和湖南大剧院合作举办“小提琴国际大师吕思清音乐会”,在演奏现场我发现了袁先生,他专注的神态在我脑海里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袁先生一谈起音乐,他的思绪一下子就飞到了年轻时代,“在大学求学的时候,有几个相处非常好的同学,他们都喜欢拉小提琴,耳濡目染,再加上他们言传身教,慢慢地我也就拉上了。”特别是在安江农校工作的那段茫茫岁月里,面对繁星闪烁或皓月高悬的夜空,他常常会开弓深情地拉上一曲《蓝色的多瑙河》,或《梦幻曲》,或舒伯特《小夜曲》,起伏跌宕的乐声在山间随风飘荡。
       “我喜欢古典音乐,中外的古典音乐我都很喜欢。”袁先生在谈到一位对世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的科学家时特别兴奋,“爱因斯坦也喜欢拉小提琴,他还加入了一个乐队,乐队去表演或是参加比赛时,他也都参加,但他总是拉走调。我比爱因斯坦的技术还要差。”在他自谦的笑谈中,让人更能感觉到一位伟大科学家的纯朴可爱。
       袁先生还有一个爱好——骑摩托车。田里的秧苗什么时候分蔸、扬花、结穗……这些都让他牵挂不已。至今,70多岁高龄的袁先生对“摩托”仍很钟情,常常驾着摩托车在田间穿梭。“我每天上试验田,上午一次下午一次,从播种开始一直到收获为止,这是我的职业习惯。走路,我这么来一圈,大概有四公里,很不方便。这样我才选择了摩托车,哪知一骑却骑出了瘾。”十几年以来以车代步,前后换过八九辆不同品牌、不同型号、不同功率的摩托车,他开玩笑说这是拉动消费、扩大内需。他还常常鼓励弟子们都去买摩托车。每次下乡,他和弟子一行十多人,每人骑着一辆摩托,浩浩荡荡开往试验田。
       谈到未来的打算,袁隆平先生说:“在有生之年,我还有两个愿望要实现,一个就是我们现在正在搞的超级杂交稻的研究,我是责任专家,也叫首席专家。超级稻,它有两期目标,第一期就是1996年到2000年,这五年大面积亩产要达到700公斤,这个我们已经实现了;第二期就是在2001年到2005年,大面积亩产要达到800公斤。我们现在正在朝这方面努力。这个难度非常大,正如跳高一样,已经到了二米二、二米三了,提高一个厘米都是很难的。第二个愿望就是把杂交水稻推向全世界,造福世界人民。如果说这两个愿望都实现了,那我可以说基本上就心满意足了。所以说,我的担子还很重。”
       (孟登迎摘自《克隆成功》,人民日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