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视野]英国人的行头
作者:郭 莹

《青年文摘(绿版)》 2002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绿肥红瘦
       要想俏,一身孝,这句中国俗语形容英国时装最恰当不过了,来英国的中国人惊讶地感叹,英国街头的色彩远没有中国绚丽多姿,而鲜艳的颜色又大都来自儿童和老人。英国人偏爱深色调时装,尤其以黑色为首当其冲的流行色。一身漆黑的妙龄女郎是标准的时髦打扮,并且经久不衰。时装店、鞋店里的黑色主题永远摆在最醒目的位置,每年圣诞节后的大甩卖浪潮中,其他颜色纷纷削至半价,惟独黑色系列仍坚定不移地我行我素,一副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姿态。
       英国人另一穿衣原则即:简单就是美,陪国内客人逛时装城,他们无论如何也不理解,一件黑色棉布无袖直筒连衣裙任何装饰都没有居然算时装,更出乎意料的还是设计大师的手笔,简直跟自家缝制的睡衣差不多,竟标价99镑。
       与素装女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花枝招展的红装老妇们,英国老太太都可享有“老来俏”这一称谓。身着鲜艳裙装,脸上浓妆艳抹配合全套金银珠宝首饰的老妇人,似乎在用美丽与年龄较劲。西方人无服饰上年轻与年老的概念,在时装店购衣只有号型区别,没有所谓“中老年服装专柜”。英国女王的母亲百岁的皇太后,每天皆要花费几小时梳妆打扮,花枝招展艳丽非凡公开露面时绝对拒绝任何人搀扶。我的英国婆婆和姑妈分别为75岁和78岁,从不素面见人,午饭后绝不急着上床午休而是冲进盥洗室去补妆,她们的化妆晶比年轻人还丰富,十几支不同颜色的口红配合不同的时装一丝不苟。一次,我忍不住对先生说:“你妈真是俏徐娘。”婆婆虽听不懂汉语,但敏感地意识到是在议论她,坚持追问是什么意思,我赞美说:“您真是越来越年轻漂亮了。”她连声道谢,因为她一早上的工夫没白费。
        美丽冻人
       英国人穿衣一怪是,大冷的冬天里女士全套冬衣而脚下却趿着一双露脚趾的高跟皮凉鞋,这是流行的时髦。再冷的严冬夜晚,街头也能见到一群群从酒吧拥出来的女郎们,皆着袒胸露背的吊带背心、迷你短裙,皮凉鞋,在寒冷的夜风里双臂交叉,瑟瑟地抖着等出租车。奇怪的是,暴露耍单的只限于女士,身旁的男士们全部裹得严严实实。美丽毕竟无法战胜酷寒,每年冬季电视上都有报道,街上发现酒醉后终于未能赶回家,冻死在郊外的年轻姑娘的尸体。我不解为何她们不披件大衣呢,别人告诉我以性感装束招摇过市,本身即是千种炫耀,能获得抢一把风头的心理满足。
       英国人不知秋裤为何物,数九寒冬下着大雪,就连躺在母亲怀抱里的婴儿也可见到小牛仔裤下露出半截小腿肚,直冻得发青。有中国孩子穿着秋裤去学校,吸引了一群孩子围观“奇装异服”,小孩子入境随俗快,死活拒绝再穿中国“古代”裤子。
       贵族服贵
       英国铁娘子撒切尔夫人穿衣名言是,凡遇有棘手难题心情紧张时,绝不穿从未穿过的新衣服,肯定要选一套自己熟悉舒适的旧套装,以减少压力增强信心。提到英国时装当然不能不提已故的戴安娜王妃,她的华贵风采使英国传统礼服业起死回生。戴妃逝世前几个月为慈善机构捐款拍卖的晚礼服,每一件皆令人叹为观止,全是设计大师的精晶杰作。那袭曾陪同戴妃于舞会上风光无限,通身镶满珍珠的著名白色长裙,被美国的一位戴妃迷以三万多美元高价购得。买主原打算聘请此服装的设计师将衣服上所有的珍珠摘下来制成戴安娜珍珠耳环出售,让众多的戴妃迷们有机会拥有戴安娜的一部分。计划还没来得及实施即传来戴妃猝逝的噩耗,于是拆衣行动便没了下文,显然礼服作为文物珍藏起来,要比破坏它来得更具价值。
       当初维多丽亚女皇的加冕装和当今伊丽莎白女王的加冕装,都曾是轰动世界的大新闻,女王的行头代表着英联邦的力量,其无与伦比的设计显示出新时代的朝气与希望。从维多丽亚女皇时代起,夏季属于伦敦上流社会社交的黄金季节,那些贵族的花季少女们奔波于各类舞会,这些活动是展现魅力推销自我的绝佳时机,身上的行头自然不敢懈怠,有的人家为此季节的社交应酬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50年代能将女儿体面地摆出去的行价大约在两千至一万英镑之间,要知道那个时代一个工人一周的薪水不过八英镑。尽管如此,很多人视其为一项极具价值的投资,一旦女儿于上流交际圈内声名鹊起,前途便无可限量。男士们也需穿得有板有眼,晚会礼服要搭配有饰带的长裤并打白领结:较随便些的晚宴西装配黑领带即可,游园时通常着灰色大衣,当然英国电影里绅士们的高礼帽也是必不可少的搭配。
        “血拼”购物
       英国白领上班族工作时间总是衣冠楚楚,男士西服套装,女士各款裙装配以淡妆。职业妇女有每天换衣的习惯,即使在外过夜也要带上一套替换衣服。我曾在一家语言公司教一位老外汉语,但在我的工作合同里明文规定,必须着正式商业会议的套装不允许穿裤子。害得穿惯了牛仔裤运动鞋的我,大雪纷飞的一月的大清早,不得不拎着裙装高跟鞋乘50分钟火车抵达后,钻进火车站盥洗室匆匆化妆,慌里慌张地换上“表演行头”。
       西方的晚宴装更要求庄重典雅,男士黑色晚礼服,女士深色袒胸露背的拖地长裙,正式场合中国女土着旗袍亮相也相当讨好;西方人认为旗袍还是穿在中国妇女身上最显风采,尽管近年中国民族风格的时装在英国颇流行,一些英国女人在晚会上的装束颇具中国情调,但无论如何感觉上不太对味,如同一碗加了奶酪的酸辣汤。
       逛街购衣似乎是女人的专利嗜好,不过新近的一份调查打破了这种偏见,难怪时常见到怀抱一堆新衣拥挤在收银台周围的英国人。英国男士似乎比女士更加注重自身外表的体面,平均每隔五个星期就前去时装店“扫荡”一番;英国六成人选购服装时,并不在乎服装的来源地,但如同意大利人一样注重时装晶牌,当今许多世界名牌为降低成本大都是在第三世界生产出来的,对此英国人并不介意。英国三分之一家庭每年趁夏季及年底两次大甩卖时机,将全家人一年的体面装束一次置齐。尤其圣诞节后的第一个清晨,服装店门外静悄悄恭候开张的长龙直排到一里路外,阵势蔚为壮观。大家推着购物车一买就是一车也难怪,像皮尔·卡丹之类的名牌西装劲减到150英镑一套,一般工薪阶层都消费得起。英文“Shopping”(购物)音译为“血拼”,英国人为了能体面地迈出家门,时不时地“血拼”一番也在所不惜。
       洋眼观中
       一位到过中国,留学的英国女士,谈论起国内女青年的装束时评论道:“没来中国前仅看过几部中国电影,比如《大红灯笼高高渤、《霸王别姬》、《卧虎藏龙》什么的,无论如何想像不出当代中国妇女的风貌。到了中国后大吃一惊,中国女士竟然如此时髦,几乎与西方潮流同步。”她尤其赞赏中国女孩苗条的身段细腻的皮肤,羡慕地问;“她们吃什么食物都无需担心发胖吗?”西方超市食品都醒目地标明所含脂肪的百分比,注重体形的人士皆瞪起牛眼小心选购。不过这位英国小姐对国内某些女士的举止不敢恭维,说在街头、宾馆看到有些女孩长得很标致服饰也新潮,可惜风度欠佳,坐在沙发上穿着裙子却毫无顾忌地叉着腿,或是跷着二郎腿抖着脚尖,而不是优雅地将双腿并拢。
       夏天里常见女孩穿着半透明的衣裙而不着衬裙,或是胸衣吊带在穿着低胸装时明显暴露。袜子的穿法也有差异,英国女士穿套裙时配长统袜,平时穿凉鞋时喜欢赤脚不着袜子,而国内某些女士夏天时常着中统袜,总有一小截玉腿暴露于裙子与袜子中间,有点不伦不类。
       西方人在中国购衣的最大烦恼,首先是号型不全。与中国景观不同的是,西方服装店都是开架售货,号型从最小号到最大号一应俱全。以英国为例、女装一般分八个号型,假若断码就只能半价出售。西方人穿衣冬夏不分,中国人形容为乱穿衣,冬天里依旧短袖T恤衫或短袖裙装招摇过市,商店里的夏装冬天时也依然摆出来畅销一如既往。西方人冬季在中国想购买衬衫就感觉极难如愿,曾陪同一老外一月份在北京买衬衫,转悠了大半个北京城,著名的商业区进进出出一圈仍然一无所获,不是号型不全就是品种太少或根本见不到踪影。售货小姐还振振有辞,说是大冬天的夏衣早收起来了。老外则诧异地回敬,衬衫和T恤衫一年四季都离不开,岜分冬夏?
        (王静摘自《健康之友》200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