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成长]我站在灯红酒绿间的“榕树下”
作者:小 宇

《青年文摘(绿版)》 2001年 第1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1994年朱威廉怀揣3万美金从美国来到上海,凭3000美元和一辆自行车起步,创建了年营业额两亿元的大公司。著名的全球华人原创文学网站“榕树下”最早竟然是他排遣孤独的个人网页,到如今这个网站已经发表各种文学作品5亿多字,签约31家出版杜,出版图书?o余种,发行量145万册。
       第一次见到朱威廉是在一家大饭店的饭桌上。当时怎么也无法把眼前这个极其善于搞笑,东北话比东北人说得还溜.挨个给大家看手相的小伙子与赫赫有名的CEO、原创文学网站“榕树下”的创始人联系起来……
       朱威廉其实是个美国人,确切地说是美籍华人。
       美国警察朱威廉
       从1971年出生到长大,威廉呼吸的都是美国的空气。他的父母是1965年从台湾移居美国的中国人,在美国开了7家中餐馆。虽然是富家子弟,但威廉从小就在家里的餐馆工作。开始是端盘子、刷碗,后来当了其中一家饭店的经理。上大学时,他开辟全美第一套电脑送餐业务,使7家餐厅的月盈利从20万美元直线上升到50万美元。那时候他还在读书,可月薪已经超过了1万美元。朱威廉并不满足于安逸的生活和每天驾车陪女朋友的乐趣,大学毕业之后他竟然决定要去做警察,准备为“To Protect And Serve”(保护公民和服务社会)献身。父母的阻止、威胁都无济于事,父亲甚至把律师那儿的遗嘱也提前拿出来给威廉看,上面属于他的部分光靠吃银行利息就已经足够他安安稳稳过一辈子了。可威廉并未把这些放在眼里,他想摆脱的正是这些。“没走出家庭之前,无论我在餐厅里多么努力,可别人对我的称呼就是‘小开’、‘公子’、‘小老板’。那种感觉极差,好像我只是父辈的附属品,毫无价值。我痛恨这种生活。”
       学法律专业的威廉终于在洛杉矶市“反亚洲暴力特别行动组”做r警察。警察是个拿生命做赌注的行当,威廉又是个愿意冒险的人,在执行公务时受了伤。警察不能做了,他决定回到祖国发展自己的事业。
       这回父母又是坚决不同意,认为成廉到一个自己完全不熟悉的地方去闯天下明摆着是自找苦吃。而威廉则表现出他一贯的坚决,带了三万美金就到上海闯天下了。
       
       成名上海滩
       1994年,朱威康来到上海,他很快就发现父母的话是正确的。在上晦人家一说海外投资都是少则几十万多则几百万美金,威廉的三万美金简直不值一提。他决定慢慢等待机会,没想到这一等就是六七个月。威廉一到上海就住在了新锦江饭店,那时一晚上两百美金,住了两个月,随着钱囊口渐“轻薄”,后来就住什么“老锦江”,一路滑下去了,从五星到四星、三星、两星、一星,没星儿……最后终于落魄到租了一间20多平方米的旧民房,也没空调。窝在亭子间里挥汗如雨,朱威廉开始怀念起美国家里的洋房,洋车,第一次动了回家的念头。他买了《机票,行李都托运到了机场,可就在等待登机的几十分钟里,他又不甘心了。“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我们餐厅里大多是中国人来吃饭,很多人都在说:我到中国做生意去了。过了三四个月就回来了,回来了就什么都不说,我看他们就像夹着尾巴逃回来似的,大家都拿他们开玩笑。我在离开美国的时候就想好了,我不能这样回来,这会被朋友笑死的。”就在飞机起飞前的一瞬间,他决定留下来:“重振旗鼓,从头开始,背水一战,干吧!”就这样威廉用兜里仪剩的3000美金,开了间广告公司,花几十元钱在旧货市场买了一台自行车,又花了几十元钱印了一盒名片,操着生硬的普通话开始了拉广告的生涯。
       威廉第一次出击就遭到了惨重的打击。人家听他普通话讲得挺费劲,问是哪儿的人。威廉说是从小在美国长大的美籍华人。对方脸上立刻显出了怀疑和不屑的表情。因为在上海人来,从美国回上海的华人不外是两种情况:一种是在美国混不下去了,于是想到了回家,另一种是钱多得在美国没处花了,来中国上海这块发展中的土地上投资。骑着自行车来的威廉显然不像是后者,生意没有做成。诚实的威廉不明白他如实地告诉对方是骑自行车来的,对方为何会嘲讽地冷笑。他以为做生意主要看能力和信誉,可他不知道中国人首先是从排场去确定你的能力和信誉的。
       —连进了几家公司的大门,结果都铩羽而归。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躺在旧沙发上,望着老旧狭窄的出租屋棚顶,威廉心中涌起一种虎落平阳的悲凉。
       第二天清晨,阳光照在和衣而卧的威廉身上,他抖起精神又出发了。可是几个月下来奸不容易谈好的几笔生意,不是对方毁约就是对方骗到了创意不付钱。好几次威廉气得又想买张机票回美国去,可还是不甘心就这样输掉:“在我这里失败只能是一种情况,那就是我躺在地上,闭上了眼睛,停止了呼吸。”
       他开始交朋友学习方言。对于这里的人际关系他花了一年的时间了解,花了一年时间适应,最后花了一年的时间终于学会了应用。
       就是在这种反反复复的波折中,成廉终于迎来了他在上海的第一次机遇一在跟新客户谈广告时,对方经常问威廉的一个问题是:“你都给哪家人企业代理过广告?”威廉领悟到大公司广告可以当招牌用。后来肯德基要打市场,同时有许多家广告公司都在争这个客户。跟别人相比,他能打的战术只有降价。可是再降价肯定要亏本。最后威廉还是压价接下了这笔生意。他要的就是“肯德基”这块招牌。跟肯德基签的合同让威廉亏了10000多元,可是他拿着与肯德基签的合同接二连三地签了好几份合同。做肯德基亏了,别的商家却跟进了。这个亏吃得合算,因为肯德基的招牌给他带来了新的商机。威廉终于明白了“吃亏就是占便宜”这句中国俗语的深奥了。
       从此威廉把蛋糕做得越来越大。他以3000美金起家的才能集团在1997年被跨国集团联美广告,市场顾问有限公司以1240万美金收购了,威廉成为联美广告·市场顾问(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总经理。公司年营业额迅速突破两个亿。
       无心栽树树成阴
       如今名声显赫的原创文学网站“椿树下”其实原本只是威廉的一个个人主页,而这个个人主页不过是他的一个业余爱好。空闲的时候有人喜欢游泳,有人喜欢听音乐,有人喜欢看书,而威廉喜欢去更新他的主页内容。
       初到上海的时候威廉很孤独,没什么朋友,没有钱,受刺激,遭冷眼。推己及人,他创办“椿树下”个人主页就是想在这喧嚣的尘世中建立一块心灵净土,让所有爱好写作、喜欢精神交流的人们都可以找到精神的庇护所。他从来没有亲眼见过椿树,但图片和画面中的椿树却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镕树枝繁叶茂,四季常青,在福建的一些地方,一棵大椿树就能罩住半个街区,将烈日风雨挡住。他想把这棵榕树移
       植到互联网上,让她来庇护人的心灵。1997年的圣诞之夜,朱威廉将“椿树下”作为最好的礼物给了互联网。他的主页上写下这样一段话:“打开一扇心灵的窗户,在这扇窗口前你看到了世界,世界也看到了你。”
       如同很多刚刚创办的主页,最初的“榕树下”只有威廉一个人在忙活。他经常把自己写的很多文章放在上面,然后挨个聊天室乱串,告诉人家他有—个主页,邀请大家去做客。就这样,逐渐开始有人去他的主页观光,开始有人在他的信箱里留下一些文章。这些文章都要由威廉负责编辑,然后再放到网上。先是一篇两篇,然后越来越多,多到每天接近上百篇投稿了。这时的威廉简直是在超负荷工作,白天上班,晚上一回家就开始更新,几乎别的事都做不了,每天睡眠只有三四个小时。威廉因为工作的原因经常要出国开会,但无论多忙,他都要抽时间上网更新网站的内容。有一次在伦敦上网更新,花了他一千多英镑。他考虑到老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到了1999年的1月他成立了一个编辑部,请了十儿位编辑,这些人也都是“榕树下”的作者。就这样,“榕树下”发展得越来越壮大,现在已经有100多人,除了上海的总部,还在北京和西安分别设立了两个分部,网罗了一大批网络精英写手。
       “榕树下”的宗旨是“生活,感受,随想”。朱威廉解释这6个字的意思是“始于平凡生活,源自真实感受,挥洒浪漫随想。无论在网上还是网下,这6个字是任何创作的基础,人类所有的思想和情感也是围绕这6个字展开的。”
       “榕树下”目前的运营很有特点,在网站的页面上几乎看不到一条广告,那么它究竟是靠什么来维持呢?成廉解释说:“我从来没想过用这个网站赚钱,但这不说明这个网站没有含金量。现在‘椿树下’不但有含金量,而且很高。有的家长惟一允许孩子上的网站就是‘椿树下’,因为他们知道这里只有阳光和一切腱康有益的东西。我虽然在别的公司也有股份,但是我不会用别的公司的利润来贴补‘椿树下’,这样对别的公司也不公平,所以现在‘椿树下’所有的投资都是我个人赚的。”事实上,目前“椿树下”正在积极利用这个品牌创办实体,当然主要与图书有关。有名的网络写于李寻欢现在已经变成丁“椿树广的战略发展总监,主要就负责这部分的经营。
       为了工作方便,“椿树下”的办公室和朱威廉的广告公司隔街而设。每天上午和下午他都在广告公司工作,审阅财务报表、客户服务报表,与客户联系,解决问题,而中午和晚上8点以前就全泡在“椿树下”了,晚上还要回家检查“椿树下”的更新工作,直至工作到凌晨才睡。在“椿树下”总部真的有一棵树,虽然不是榕树,但也长得郁郁葱葱的。一张张面对面摆放的原木制成的电脑桌就掩映在一片绿色中,而且200平方米的工作间布置得就像一间酒吧。就连工作氛围也是迥别于那些技术知识分子充斥的网络公司,没有系着领带神情内敛像工蜂一样忙碌的员工。这时的女编辑喜欢光着脚穿白色球鞋,男同事戴两个耳环,他们是一群热爱文学甚于爱自己生命的新新文学青年。
       如今“榕树下”的规模已经越来越人了,可威廉并没有满足。他说他做这个网站的终极日的就是让那些以前惧怕记录生活的人,提起笔来,把他们曾经有过的岁月,曾经有过的心情写下来,通过交流让每个人都变得积极沉静,生机盎然。
       朱威廉曾经在一篇叫《寄浯榕树下》的文章中这样写道:“也许有一天世界能留给我们的只有骚动和纷繁,当那一天到来的时候我们也甘愿随之沉沦一起消失在这诸多诱惑与灯红酒绿之中。可是,只要有一篇投稿,‘榕树下’便有生存下去的意义,只要还剩下一颗勇于面对生活,敏于感受的心灵,我们便能找到我们的价值。无论生存还是灭亡,我们只想让所有的人知道:‘榕树下’不仅仅是一棵树、一个网站、一块品牌,在那些有形或无形的资产背后,更多的价值源自你我的心中……”
       (张晓良摘自《青年月刊》2001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