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视野]我看法国人
作者:张锡昌

《青年文摘(绿版)》 2001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时装——艺术细胞的结晶。作为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完全可以与诗、画媲美
       巴黎,既是文化古都,—又是时尚之都。出类拔萃的时装设计大师辈出,巴黎时装光怪陆离,变幻尧穷,始终独领风骚。法兰西是极富艺术创造力的:民族,时装乃是法国人艺术细胞的结晶。时装已远远超越穿着和商业价值的范畴,成为一种地地道道的艺术。一年两度的高档时装表演,不啻一种极富魅力的艺术会演。赢得“时装之王”美誉的克里斯蒂;迪奥尔深有体会地说过:“时装设计,作为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完全可以与写诗、绘画媲美。”确实,刻意求新、创新和不断追求完美的时装艺术,与诗歌、音乐、美术等一起,熔铸了绚丽的法兰西文化。当过14年第一夫人的达尼埃尔·密特朗,自诩为“天然的左派”,平日在爱丽舍宫衣着朴素,但每逢出国正式访问,穿戴却十分考究。她说:“这不是个人的事,而是代表国家的工业和艺术水平,事关民族尊严。”服饰在法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之高,可见一斑。
       在时装表演中,在时装店橱窗里,千姿百态的时装争奇斗妍。可是,多数法国人日常穿着并不像时装模特那样。法国人讲究的是穿着得体和展示个性,他们认为:一身得体的服装能透发出一个人的品位和审美情趣。兴许这也是法国人的雅致人生和崇尚自由的一种凸现吧。法国人服饰的最大特点,与其说是一个劲儿赶时髦,不如说是刻意追求个性化。要叫服装去适应人,而不是让人去迎合服装,最忌一窝蜂、随大流。法国人习惯于按个人爱好装扮自己,想穿什么就穿什么。不盲目追求流行色和流行款式,力避雷同,不落俗套,别有风致。当今时装设计的顶尖高手伊夫·圣洛朗说得好:“比时髦更为重要的是风格。”根本的一条,穿着打扮要显示’自身的气质、风采、品位、风格,特别要张扬个性。法国人的穿着之所以给人以清新、别致、风雅的感觉,其奥秘恐怕就在
       随着现代生活的弦绷得越来越紧,法国人在衣着方面也逐渐摆脱传统而繁缛的条条框框,随意、舒适、实用的休闲服装盛行起来了。不过,法国人还是很注重仪表的,讲究不同场合不同穿戴。该讲究时讲究,该随意时随意,调配得洒脱自如。即便是休闲装,轻松自在而不失潇洒优雅,决不是随随便便;很注意“度”的掌握。美国人不喜欢拘束自己,衣着通常很随便;热天,美国妇女穿着汗背心、短裤在公共场所满处走动。坐下来还要把脚跷得老高;有点儿不雅相。这种情景;美国人习以为常,法国人则为之侧目。遇有社交场合,诸如赴亲友晚宴,参加“派对”,法国人都要精心打扮一番。如请柬上注明服装要求者,更不马虎。其着眼点,还不完全在于装扮自己,更重要的是借此表示对主人的尊重。蓬首垢面、衣冠不整,便是对主人的不恭。同法国人交往,这种思维习惯需得记在心间。
       “礼仪之邦”重礼仪,但温文尔雅的表象下是火急火燎。法国人的急性子在骨子里不易体察,除非开车
       法国人重礼仪,可算得是西方的“礼仪之邦”;如今欧美流行的好多社交礼仪,盖出自法国。法国人待人接物和谈吐举止都。彬彬有礼。连法语的用语、语气、表达方式也无不渗透着文明礼貌。别看法国久爱神聊,好争辩,在公共场合却很注意律己和尊重他人,总是安安静静的。不高声浪笑,不大声喧哗,不呼喊吆喝。即便交谈得非常热烈,也是压低嗓门,轻言细语。凡此种种都反映法国人的文化底蕴和文明素养,美国人就不然,几个人在一起,高谈阔论,笑笑闹闹;旁若无人,年轻女子尤其如此。
       看上去温文尔雅的法国人,骨子里却是急性子。日常交往中,一般是不容易体察的。只有在电影里,可以看到法国人心急火燎,甚至暴跳如雷。这里边有多少艺术夸张的成分,就不得而知了。不过在日常生活中,在开车的法国人身上倒可以捕捉到蛛丝马迹。
       在巴黎开车是不太容易的。单是在凯旋门戴高乐广场这个大“环岛”上打转,就够意思的了,圆形广场上可容12辆汽车并排绕行,各自转入广场向外放射的12条大街。从外道挤进里道,从里道钻到外道。挤挤挨挨而又不磕不碰,真够难的。不过,对法国人来说,与其说难,不如说烦,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一脸急不可待的神色。法国人坐在方向盘前,就像挂上了现代快节奏的齿轮,身不由己,全身神经都绷得紧紧的。过十字路口,绿灯一亮,你要是启动慢半拍,后面那位法国人准会冲着你按喇叭或打车灯,既是催促,也是对多待几秒钟的不耐烦的发泄。平日那种悠闲自在的神态和法国人的绅士风度踪影全无。
       浪漫民族,天生情种,风流的事超然故治。这种深厚的历史积淀成为法国又一特色
       法国人一向以罗曼蒂克著称于世。法国社会对男女关系是很开通的。不过,时至今日,西方社会莫不如此,法国也就不怎么显眼了。只是在风流韵事与政治的瓜葛方面,法国仍别具一格。无论是在性放任盛行的美国,还足以保守闻名的英国,一桩绯闻往往会断送一个政治人物的前程,至少会把他弄得焦头烂额、声名狼藉。克林顿总统与莱温斯基的性丑闻被炒得沸沸扬扬,引发一场白宫与国会之间的旷日持久的恶斗。克林顿最后虽勉强过关,但颜面尽失。在法国则不然。法国社会对政治人物的私生活是很宽容的。这兴许是法国人生性浪漫的基因在起作用的缘故。在法国,政治归政治,私生活归私生括。在法国党派,政客的争斗之中,桃色新闻不能成为扳捌对手的撒手锏。没有哪位政坛要人是由于男女问题曝光而垮台的。
       有钱摆阔,没钱鞠紧裤履带也摆阔,饿肚子事小。面子万万失不得
       中国人好面子是出了名的。无独有偶,法国人也很爱面子。从日常生活到国家大事,都时有表现。
       法国无疑是一年里工作时间最少、假期最长的发达国家。每周法定工作35小时,每年5周工资照发的假期;再加十多天各种名目的节假日。一年假期在150天以上。因此,度假成了法国人生活中的重中之重。7月14日国庆节一过,巴黎街头就车少人稀,往日喧嚣鼎沸的巴黎一下子又变得冷清了。从国家元首到内阁成员统统各奔休假地去了。政府机关只有少数留守人员维持门面,根本办不了正经事。休假过后,一个个皮肤晒得古铜色、油光光。这已成为一种时尚,也是某种身份的标志。囊中羞涩,没法度假的,碰上好天气,赶紧到塞纳河畔找个僻静处,光着膀子晒个够。到时候照样以古铜色、油光光的面目出现在人前,不致相形见绌。
       面子问题一直渗透到最高当局,也见诸重大外交行动。在中法建交谈判中,法方死守住“无条件建交”这道防线,不愿主动同台湾当局断交,原因何捆按总统府秘书长;参与中法建交全过程的戴高乐的少数亲信之一比兰·罗齐埃的解释:“戴高乐将军希望事情以合适的方式进行。他不愿亲手断绝在战争期间建立起来的(同蒋介石的)关系。他对面子问题是十分敏感的。”最后一句话恐怕说到点子上了,尽管这不单是面子问题。
       中法双方最终以三项默契的独特方式巧妙地处理了
       法国同台湾的关系问题。实现了建交谈判的突破。三项默契充分体现了法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所承担的相应义务。很有意思的是,多年来,法国政府一直绝口不提有此默契,口口声声说,中法建交是“投有先决条件的”。尽管在外交实践中,法方还是按三项默契行事的。
       好面子与讲排场是一对孪生子。法国人财大气粗时,固然好摆阔,勒紧裤腰带时,还得装阔,绝不能露出寒酸相。举世闻名的凡尔赛宫,称得上是建筑艺术和装饰艺术的杰作,是法兰西的骄傲,也是摆阔气、讲排场的历史见证。置身于凡尔赛宫,真正感受到什么叫“富丽堂皇”;特别是置身于凡尔赛的精华,—镜厅,真正体验到什么叫“金碧辉煌”。好大喜功的“太阳王”路易十四为了神化自身、显示王室的威力,下令建造了这座富丽奇巧的宫殿,并多次举办盛大庆典,奢靡铺张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令当年欧洲各国君王艳羡不已。
       1982年、我有幸目睹了凡尔赛宫的又一次辉煌。一年一度的“富国俱乐部”;——西方七国首脑会议轮到法国当东道主。刚刚上台两年的左翼总统密特朗进行“法国式的社会主义”试验濒临失败,经济恶化,财政窘迫。可是,新总统还是要大大排场一番。不惜工本将凡尔赛宫修葺一新,作为七国会议会场,与会外国首脑也下榻宫内。自1919年凡尔赛和会以来,如此盛况在凡尔赛宫尚属罕见。七国首脑凡尔赛会议气派非凡、豪华异常。我曾多次以使馆新闻官身份前往现场了解会议情况,得以“躬逢其盛”,深感这种阔绰的排场与陷于危机的法国经济极不协调。法国舆论对此亦多有非议。
       6月6日会说闭幕之日,法国总统在宫内最华丽考究的镜厅盛宴宾客,把大事铺张的场面推向高潮,不禁令人想起当年路易十四时的盛况。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盛宴甫告结束,法国总理就迫不及待地把总统拉到镜厅一角,请求总统为挽救经济的紧急措施“开绿灯”。凡尔赛会议刚落下帷幕,法郎再次贬值;冻结工资、冻结物价;大砍社会祖利开支等一系列紧缩措施就出台了。盛极一时的七国首脑凡尔赛会议成了法国勒紧裤腰带装阔的典型。
       “不自由,毋宁死”。正是薹于这樟信念,平日显稀松散漫的法国人关健时刻会像火山一样喷发出冲天豪气
       法国人看似散散漫漫,有时甚至颇有几分玩世不恭的味道,但心灵深处却蕴藏着一股豪气,犹如一团奔突不息的活火,一旦突然像火山般喷发出来,就会化作气壮山河的史诗。别看法国人平日似乎松松垮垮,关键时刻,却会猛然拍案而起,挺身而出,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法国人酷爱自由,向往自由,不惜牺牲生命追求自由。“不自由,毋宁死”。罗兰夫人的名言壮烈而豪迈地道出了法兰西民族的浩然之气。法国大革命开资产阶级革命之先河;巴黎公社揭开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序幕,法国人民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究其原因,盖来自这股大无畏的豪气。
       说起卢浮宫,人们自然会立刻联想到那幅不朽的名画《蒙娜丽莎》。而在这座艺术殿堂的丰富收藏中,最能体现法兰西民族精神的,莫过于德拉克洛瓦名为《自由领导着人民》的巨幅油画。在激烈的街垒战的硝烟之中,一位普通妇女奋勇挺立在街垒之上,头戴法国大革命时流行的红色弗里吉亚帽,一手持枪,一手高举三色旗(法国国旗),引导起义民众勇猛战斗。这是1830年法国人民推翻波旁王朝的“七月革命”中,巴黎圣母院近旁街垒战斗的真实写照。法国人自然很懂得这幅画的价值。卢浮宫特辟专室,展出作者构思的一百多幅草图手迹,说明画家怎样从深层次发掘和展现法兰西民族的冲天豪气。这幅不朽的油画已成为法国人民奋不顾身争取自由的崇高精神的象征。
       (姜小楚摘自《世界知识》2000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