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成长]探寻自卑的源头
作者:晨 升

《青年文摘(绿版)》 2001年 第0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自卑是怎样形成的?
       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妈妈带儿子去动物园看大象。大象拴在矮矮的木桩子上,儿子的脑子里就产生了疑问:“妈妈,这么大的象,一定很有力气,可是它为什么不挣断这细细的链子逃跑呢?”妈妈告诉他:“这头象刚来到这里的时候还很小很小,当时就用这小木桩。它当时很想挣断链子跑出去,可是由于力气小,每次都失败了,于是就失去了挣脱链子的信心。尽管它一天天长大,但不知道现在自己有很大的力量,用力挣一下,就能逃出来。它不敢这样想,当然也就不会这样去做,因而只好永远被锁在这里,老死在这里了。”
       透析成因
       自卑是由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家首先提出的概念,现在一般指个人由于生理缺陷成心理缺陷,产生轻视自己的心理,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人。自卑容易使人离群、孤僻、丧失自信心、缺乏荣誉感。自卑最常见的表现是忧郁、悲观、孤僻。自卑感严重的人,大多性格内向,情感脆弱,体验深刻,多愁善感,常常自惭形秽,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因此事事回避,处处退缩,不敢抛头露面,害怕当众出丑。事实上,自卑感严重的人,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方面,并不见得就差。自卑是怎么形成的呢?
       第一,自我认识不足,对自己的估计过低。每个人总是根据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通过自己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己的长短优劣之处。心理学研究发现:内向性格的人,愿意接受别人的较低评价而不愿接受较高评价,往往用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比,越比越觉得自己不如人,越比越泄气,这样就会产生自卑感。性格内向者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反省自己对自己要求严格,但越严越觉得自己的不足,这样就会形成消极自我评价的恶性循环。
       第二,消极的自我暗示抑制了交往中的自信心。当人们在交往中面临一种新环境时,都会首先自我衡量是否有能力应付局面。如果自我认识不足,常有一种“我不行”的消极心理暗示,就会抑制自信心,增加紧张感,产生心理负担,放不开手脚,从而限制能力的发挥,导致交往的失败。这种结果又会形成一种消极的反馈,无形地印证了自卑者消极的自我认识,使自卑感在内心更加根深蒂固。
       第三,挫折的影响。有些人在遭受挫折后,就会变得消极悲观。特别是性格内向者,由于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一些微弱的挫折就会给予他们难以忍受的打击,使其变得自卑。
       第四,生理、心理方面的缺陷都可能产生自卑感。如有些人因为身材矮小或长相丑陋而耻于与人交往;有的人由于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社会地位、职业,常在交往中表现出退缩行为。
       表现各异
       一个内心感到自卑的人,必然会将自己的自卑感表现出来,只是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很多情况下,本人也一定明确意识到了。自卑感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孤僻怯懦型 这类人深感自己处处不如别人,谨小慎微、畏首畏尾就成了他们的行为特点。他们对外界、生人和新环境有一种畏惧感和不安感,为躲避这种畏惧感和不安感,他们会像蜗牛一样畏缩在自己的壳里,不参加社交活动,不参与任何竞争,不愿冒半点风险,纵使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也听之任之,逆来顺受,不敢申诉。他们在绝望与忧伤中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
       咄咄逼人型 自卑的人一般情况下是以被动的角色出现的,但有时却以盛气凌人的进攻形式表现出来,而这时恰恰是他自卑到极点的时候,再采取屈从怯懦的方式已无法排解其自卑之苦,于是便转为好争好斗;表现为脾气暴躁,动辄发怒,即使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要找借口挑衅闹事。
       滑稽幽默型 自卑者也并非人人脸上都写着失意、消沉与怯懦。有时自卑恰是从相反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自卑者通过扮演滑稽幽默的角色,用笑声来掩盖自己内心的自卑。
       否认现实型 这类人不愿面对导致自卑的那些不愉快的现实,更没有勇气和信心去改变,于是便采取回避、否认现实的方式来摆脱自卑的痛苦,如借酒浇愁就是这类行为的典型。
       随波逐流型 这类人因为自卑,不敢有独立的主张、与众不同的行为,尽量使自己与别人保持一致,跟在他人后头亦步亦趋。大家做什么自己就做什么,往往会产生一种安全感和踏实感。
       认命型这类人也多次努力过、拼搏过,但都失败了,或没有达到自己心中的目标,于是便产生了深深的挫折感,深深的挫折感又带来了自卑感。他们失去了再次奋斗、改变现实的信心和勇气,便将一切归结为命运,认为自己这辈子已经足命中注定的了。这样,他们便町心安理得地隐藏起心中的自卑感,消极被动地接受命运的摆布。
       溯源童年
       自卑性格的形成往往源于儿童时代。自卑儿童往往会表现出如下早期征兆:
       长年情绪低落 如果孩子常常无缘无故地郁郁寡欢,那很可能就足自卑心理使然。
       过度怕羞 儿童,特别是女童,略有怕羞纯属正常,但如怕羞过度(包括从来不敢面对小朋友唱歌,从来不愿抛头露面,从来不敢接触生人等等),则可能内心深处隐含着强烈的自卑情绪。
       拒绝交朋结友 一般来说,正常儿童都喜欢与同龄人交往,并十分看重友谊。
       难以集中注意力 自卑感强的儿童在学习或做游戏时往往难以集中注意力,或只能短时间地集中。
       过分追求表扬 自卑儿童尽管自感“低人一等”,但往往又会反常地比正常孩子更追求家长和教师的表扬,而且可能采用不诚实、不适当的方式,如弄虚作假、考试作弊等。
       贬低。妒忌他人 自卑儿童的另一变态反应是常常贬低、妒忌他人,如可能为邻桌受到老师表扬而咬牙切齿甚至夜不能寐。心理学家认为,这足他们为减轻因自卑产生的心理压力设计的宣泄渠道。
       自暴自弃 占大比例的自卑儿童往往会表现为自暴自弃、不求上进,认为反正自己不行,努力也是白搭。
       回避竞争。竞赛 虽然有的自卑儿童十分渴望在诸如考试、体育比赛成文娱竞赛中出人头地,但又无一例外地对自己的能力缺乏必要的自信心,因而断定自己绝不可能获胜。由此,绝大多数自卑儿童都是尽量回避参与任何竞赛,有的虽然在他人的鼓励:下勉强报名参赛,但往往在正式参赛时又会临阵脱逃。
       语言表达较差 据专家统计,约占八成以上的自卑儿童的语言表达较差。他们或表现为口吃,或表述不连贯,或表达时缺乏情感,或词汇贫乏,等等。专家们认为,这是因为强烈的自卑感极有可能阻碍了大脑中负责语言学习的系统正常工作。
       对挫折或疾病难以承受 自卑儿童大多不能像正常儿童那样承受消极因素带来的压力,即便遇到小小失败或小小疾病便“痛不欲生”,有时甚至对诸如搬迁、亲人过世,父母患病等都感到难以适从。
       
       走出阴影
       人的性格、气质一般比较稳定,不容易改变,但自卑却可以通过自己正确的认识和行为方面的有意识注意而得到改善。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可从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我评价。形成自卑的最主要原因是,在社会交往中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因此,要改变自卑,须从改变认识人手,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成绩。
       第二,改变认识问题的方法。也即,不再把与他人相比作为衡量自信心的惟一标准,而是学会多与自己比较来获取自信心。
       第三,正确认识自卑。有些人认为自己的自卑感是自己的“天性”,无法有效地克服,因而悲观绝望。实际上,在人际交往中,自卑者比起那些狂妄自大、咄咄逼人者来说要讨人喜欢得多,因为他们往往比较谦虚,善于体谅人,少与人争名夺利,安分、随和,为人处世小心谨慎,稳妥细致,一般人都比较相信他们,并乐于与之相处。认识到这些优点,有利于为消除自卑感奠定心理基础。
       第四,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通过使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自己的心理产生一种积极的自我刺激过程,对自己处在不利地位,也要鼓励自己,增强信心,而不要事先过多地体验失败后的情绪。同时,还要注意暗示自己,凡事不应当奢望过高,要以实现微小目标、获得微小满足开始。只有从自己能够把握的小小的成功中不断获取胜利的信心,才能够逐步由自卑走向自信。
       第五,积极地与他人交往。积极地与他人交往,就能感受到他人的喜怒哀乐,心胸就会变得开阔。通过与人的交往,可以倾吐自己的心声,并了解他人的长处、短处,在比较中正确认识自己。通过与人的交往,就可以看到许多人也都像自己一样在挣扎,在苦闷,与他们分享个人的生活经验,可促进自卑者的自我转变。
       自卑与自信
       自卑与自信足人性格中的两面,既相互排斥却又相反依赖,恰如一个铜板的两面。人徒有自信而无自卑,会变得忘乎所以,飘飘然;人惟有自卑而无自信,会变得缩手缩脚,一事无成。
       所以,当一个人在与他人比较中尽获自信时,他要学会与自己比较来获得自谦;而当他在与他人比较中尽获自卑时,他也要学会与自己比较来获得自信。
       自信与自卑足人自我感觉的天平,其操作的原则是平衡产生美。
       (黄建军、王学彬摘自2000年第44期《家庭主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