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社会]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的台前幕后
作者:宗 红

《青年文摘(红版)》 2008年 第1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2008年8月,第29届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在国家体育场鸟巢隆重上演。两场精彩而华美的演出,给世界带来了惊喜。人们不禁会问,这样空前的盛典到底是怎样一步步从幕后走到台前的?其背后到底蕴藏着怎样激动人心的故事和不为人知的奉献?
       
       美轮美奂背后的高科技
       近几届奥运会,先进的技术越来越成为关乎开闭幕式精彩程度的重要因素。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的制作团队同样也汇集了国内最顶尖的技术、科研人员。技术制作组组长于建平的头衔是北京特种工程设计研究院院长、中国载人航天发射场地的总设计师,是为“神五”、“神六”载人航天飞船升空做出过特殊贡献的航天人。由于中国顶尖技术力量的加入,开闭幕式的所有大型工程,以及包括火炬塔、“地球”、记忆之塔等大型设施的技术全部都是“中国制造”。
       开幕式上,变幻莫测的“舞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有近2万平方米的地板,承载着近6万个LED(发光二极管)装置,要经受近2万名演职人员和1万多名运动员的反复踩踏,一旦其中某一块LED屏幕出现故障,创意团队想要营造的美学风格就会遭到破坏。为此,技术人员将这些组合成地板的特殊材料在水中浸泡,再在阳光下暴晒,以检验这些材质的韧性和稳定性。在安装过程中,困难也是难以想象的,近6万个LED装置所需要铺设的线路之多可想而知。工程人员采用了夹层的方式,在两层板材之间铺设线槽,并用滚珠的方式将这些板材严丝合缝地扣在一起。
       开场欢迎仪式上缶阵的演出令人拍案叫绝,除了创意的精彩和演员们整齐划一的表演外,道具的出色表现功不可没。设计制作人员为每一个缶面都镶嵌了大量LED发光点,这些发光点采用了触发式设计,它们必须要焊接成一个整体,还要经得住演员的反复击打。光是这一道具的试制就花掉了三四个月时间。
       刘欢联手布莱曼演唱主题曲《我和你》的“地球”是开幕式上最大也是最核心的道具。“地球”由特制钢丝连接成的环构成,直径18米,升起后高度24米,上面的图案由DLP(数字光处理)投影拼接成像构成。当“地球”在场地中央缓缓升起,“地球是我们的家”这个信念便传递给了世界上每一个观众,这项工程背后的技术手段和最后达到的效果是空前完美的,难怪其花费了所有工作人员3年的时间来完成。
       开幕式上,火炬点燃的时刻,李宁高举第21880支祥云火炬腾空飞翔绕场一周,在体育场上空一幅徐徐展开的中国式画卷上矫健奔跑。这有赖于采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万向多媒体数字电影灯。它使得包括场地和膜结构“碗边”在内的整个鸟巢仿佛变成了一个巨型数字电影院,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多媒体屏幕。为了保证良好的音效,避免声音在“鸟巢”结构上造成回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音响设备采用了近距离、高密度的设置,500多个音响分别分布在场内、鸟巢顶端的膜结构上和二层观众席上。这样的设置使声音不经建筑的折射,直接传到观众耳朵中,而整个声音效果干净、清晰。盛典之上,当雄浑的脚步声响彻云霄,“巨人的脚步”沿着北京城古老的中轴线一步步迈向“鸟巢”,全世界的目光跟随这些壮美的脚步开始一场奇妙、梦幻的中华文化之旅时,人们不应该忽略,这也是历届奥运会中科技含量最高的一次盛典。
       大众参与的爱国奉献
       再奇幻美妙的构思最终都要靠演员来实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演员来源极其广泛,除了来自全国各省区市、港澳台地区的近2万名演职人员之外,还邀请了五大洲的5支乐队参与运动员入场式音乐的演奏。这些演员年龄最大的将近70岁,最小只有四五岁。
       创意团队一直追求着最完美的表现方式,因此,创意方案始终处于不断修改的状态,这给演员的排练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往往是一组动作刚练熟,创意团队又修改了方案,所有的动作必须重新设计,重新编排。
       在训练过程中,在“地球”上翻转腾挪的60个演员应该算是最辛苦的。这个节目的表演要求演员在身体倾斜15度角、45度角、90度角、135度角、180度角的状态下完成跑、跳、翻转等高难度动作。他们的腰部只用一根钢绳来固定,要控制好身体都很困难。在短短4个月的训练过程中,演员们每天在烈日下悬挂在“地球”道具上,从3分钟、5分钟再到半个小时,他们以极大的韧性和热情咬牙坚持着。
       “地球”演员的辛苦只是一个缩影,在将近一年的排练过程中,环绕场边欢迎运动员的标兵女孩儿们被晒得黝黑,为各个国家和地区代表团举牌的美丽引导员们也曾躲在宿舍偷偷地哭过。
       此外,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工作还得到了各领域专家学者的鼎力支持,季羡林、何振梁、汤一介、靳尚谊、徐晓钟、吴祖强等学者顾问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对创意方案提出了建议和意见。在奥运会筹备期间,开闭幕式工作部每天都能接到五六十个电话和三四十封来信。这些电话和来信的内容定期被编写成《群众来信摘编》,供导演组参考。
       开幕式工作的集体参与性不仅体现在信息沟通上,还体现在创意素材的收集上。为了让北京奥运会的开闭幕式更能体现公众的参与,为更多的人提供一个参与奥运的机会和平台,北京奥组委在世界范围内征集儿童笑脸,用于开幕式的文艺表演,这是开幕式中唯一对外发布的创意细节。消息传出后,各种应征的照片蜂拥而至,全世界的孩子都希望自己的笑脸出现在开幕式中。在征集期的8个月内,北京奥组委共收到41567份报名文件,约20万张儿童笑脸照片。
       创意!创意!还是创意!
       北京奥运会的开闭幕式创意团队在重读其他应征方案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被各家团队同时使用的元素,这给了他们很大的启发,逐渐将一幅中国式画卷升华成为一条贯穿全场的主线。在这幅画卷上,流淌着中国5000年文明的精华,在这幅画卷上,全世界的人们共享和谐、共建美好家园的美好图景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全部演出的4个章节,分别展现四大发明的“纸”、“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并以这些符号作为引线和载体,全景展现长城、黄河、兵马俑、武术等符号。在这幅以一张纸,一个画卷组成的舞台上,“活字印刷术”、“孔子三千弟子”、“论语”、“郑和下西洋”、宫廷式的“中华礼乐”等等中华文明的符号纷纷登场,描绘了一幅流淌着中华文明血液的厚重画卷。
       这是一个“中国画”和“纸”完美结合,并最终将“中国特有的绘画长卷”彻底激活的创意—现场绘制一幅“人类美好家园”的图景,绘画的过程贯穿开幕式始终,仪式结束,这幅画也最终完成。当全世界运动员在中国式画卷上留下自己的足印,当最后的火炬手李宁所追逐的长卷上打出全世界的火炬手传递着圣火和梦想的画面时,这幅长卷上升到全人类的高度。张艺谋说:“我们就是想告诉世界这样一个信息,这幅长卷是人类共同拥有的,我们还会在一起,这幅画远远没有画完,还会画进未来。”
       奥运会开闭幕式不仅仅是文艺演出,更是盛大的仪式,开闭幕式创意团队的诸多精彩创意既保持了庄重的仪式感,又处处闪现着人性的关怀和浪漫的气质。在闭幕式中,中心舞台上25米高的“记忆之塔”和圣火熄灭紧紧相连。“火炬的象征”和塔上的表演结合起来,表达了“今晚奥林匹克的圣火不会熄灭”,奥运圣火继续在每一个人心中燃烧的主题。在熄灭圣火的过程中,“鸟巢”上端“碗边”的大型显示屏幕上,连续播放北京奥运会每一天的精彩瞬间,让在场的运动员们从中看到他们自己,使运动员和观众的情感得到交流和融合。开幕式上,运动员没有更多地参与文艺演出部分,而闭幕式则将关注的重点放到了运动员身上,希望他们一起为伟大的圣火熄灭而狂欢,这也就难怪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会在本届奥运会落下帷幕之时盛赞北京奥运会是“一届无与伦比的奥运会”了。
       (摘编自新华网、《人民日报》、奥运会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