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社会]“80后”,共和国年轻的脊梁
作者:本刊编辑部

《青年文摘(红版)》 2008年 第08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如果没有这场灾难,他们是一群在旁人看来“活得轻松”的人——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在父辈的庇护下快乐成长;如果没有这场灾难,他们被看做是一群“被惯坏”的“小皇帝”——大多是独生子女。集全家几代人的关爱于一身,强调自我价值和个性张扬;如果没有这场灾难,他们是一群被质疑的人——许多人吃着洋快餐长大,喜欢在虚拟网络游戏中快意恩仇……
       一直以来,1980年以后出生的青少年,是让社会宠爱和疑虑的群体。然而,当“5·12”汶川大地震发生时,灾难中这个年轻的群体经受了人生中最严峻的考验。在废墟的烟尘中,他们勇敢、忘我、独立和坚强的青春形象,令人刮目、流泪,更令人喝彩。
       原来有情怀,原来很勇敢,原来懂大爱,原来能作为。民有难,国有殇,在汶川地震的惨烈和悲壮中,“80后”这个群体谱写出了感天动地的新篇章,得到了社会的重新检视和评价,并注定会以此进入共和国记忆之中。
       废墟之上的成人礼
       一场震惊世界的四川汶川特
       大地震,迅速成为中国志愿者的集结地。在这群庞大的志愿者队伍中,“80后”以绝对的数量优势,撑起了志愿者的天空。这些年轻的身影,在抗震救灾中所表现出来的奉献、友爱、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世人感动。北京昌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胖小伙郑朝阳,每天背着60多斤的消毒器材,穿梭在九洲体育馆高密度的人群中。几天下来,后背被高温运作的机器烘出了疹子,手套摘到一半就随着汗水一起滑落到地上,但即使是这样他也毫无退缩的念头。
       尹春龙,一个身高仅1.6米的瘦弱小伙子,地震前正在老家资阳摘蘑菇。5月15日,他徒步近10个小时进入了重灾区汶川映秀镇,在废墟中连续“搏命”40个小时,用双手将两个分别埋在地下150个小时和179个小时的人从死神手中夺回。
       而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冲在最前头、活跃在最危险地区的是我们的人民子弟兵。在这支英勇的部队里,有许许多多年轻的“80后”的身影,抢修公路、火速救人、空投食物、恢复通信,处处都有他们坚强而坚定的足迹。在绵竹的一所小学里,学校的主教学楼已经坍塌了大半。几乎有100多个孩子被压在了下面。消防战士费尽千辛万苦在废墟中已经抢出了十几个孩子和三十多具遗体。然而就在抢救到最关键的时候,教学楼的废墟因为余震和机吊操作突然发生了移动,随时有可能再次发生坍塌。消防指挥员下了死命令,让战士们马上撤出来。然而就在此时,几个刚从废墟中出来的战士大叫又发现了孩子,于是转头又要往里钻。这时坍塌发生了,还没钻进去的战士马上把前面的战士死死拽住。一个刚从废墟中救出了一个孩子的19岁战士荆利杰跪下来大哭:“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我还能再救一个!”
       申龙和王佳明都是北川中学高三的学生。5月12日地震发生时,他们班正在上生物课。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这两个年轻人不顾个人安危,帮助老师快速组织同学们撤离。随后他们又和同学们一起开展营救,用手掏、用木棒撬,很快在废墟中救出4名同学。他们在短短的一个小时内开了两条路,一条专门走担架,一条供救援人员进入。在王佳明和申龙等同学的努力下,总共救出20多名师生。第二天早上,他们继续帮救援部队抬帐篷、向受灾群众分发食物。在向绵阳转移时,由于所有老师仍在救灾,申龙、王佳明担任了临时班主任,组织同学们安全抵达目的地。
       这些20来岁的青年人,用这种坚强的、不可复制的方式实现了自己的成人礼,他们长大了。
       爱他人,是一种生活方式
       “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当汶川县映秀镇的群众徒手搬开垮塌的镇小学教学楼的一角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一名男子跪仆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两个孩子还活着,而他已经气绝!这就是该校29岁的老师张米亚。“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多才多艺、最爱唱歌的张米亚老师用生命诠释了这句歌词,用血肉之躯为他的学生牢牢把守住了生命之门。像这样的年轻教师还有很多,袁文婷、向倩、汤宏、王周明、苟晓超、瞿万容……这些“80后”的一代,用自己的生命告诉人们,爱他人比爱自己更重要。
       除了在地震现场忘我牺牲和奋战外,祖国各地都有“80后”们抗震救灾的身影,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他们表现得从容镇定。他们参与的方式具有强烈的个性化风格,务实且有理性色彩。
       以追求个性自由而备受青少年追捧的“80后”代表性人物韩寒,在地震刚刚发生不久,就在自己的博客中声明,他要通过亲赴灾区而不是捐款的方式,表达对灾区的援助。在他的博客中,人们可以看到,他自己出资组建了一支队伍,在大规模救援队伍进入前就已经踏进了条件艰险的灾区。他为江油的受灾群众送去了一些药物和其他物资,同时在自己的博客上告知灾区的实际情况,呼吁大家捐款捐物。几乎同一时间,另一位年轻的新锐作家张悦然,也进入北川县城,其中一半的路都是徒步行进的。在帮助受灾者的同时,这个敏感的女孩真切感受到了死亡的气息。在博客里,她流露出了在进入险境时对父母的思念,“我总是令他们担心,很抱歉”。
       那些曾经被担心“缺乏社会责任感,过度沉湎于个人世界”的大学生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社会的喝彩。四川地震发生的第二天,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物资学院等高校就纷纷开展了献血活动。清华大学紫荆学生公寓学生服务楼前,排起了蜿蜒数百米的队伍。两个小时内,排队等候献血的师生达到上千人。根据规定,一次献血数量在200毫升至400毫升之间,而多数学生都选择献400毫升。
       在火辣太阳下等了许久的22岁的湖南大四学生夏劲,终于将自己手中紧紧捏着的800元钱塞进了捐款箱。快要毕业的夏劲上个月找到一份工作时,曾对自己第一笔工资的花销有过很多憧憬。“没想到,最后是以这种最有意义的方式捐给了灾区。”
       有学者指出,“志愿者”已成为中国青年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青年以前所未有的激情投入到志愿者活动中。无论是贫困山区的支教者,还是走向海外的义工,无论是宣传环境保护,还是参加奥运会志愿者行动,到处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者和开拓者。每一次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经受重大考验的时候,他们的爱国情绪都会得到一次释放。
       80后,走在路上
       长期以来,“80后”只是作为中国传媒盛宴上的一道热菜在炒作。他们在一些人们的印象中便成为垮了的一代。浮躁、急功近利和热衷于自我表现,也许是“80后”们表现出来的幼稚病。但是,谁又能说这不是每一代青年人所固有的性格特质呢?在这个言论自由、氛围和谐的年代,借助网络和其他可以自由表达的途径,他们以各种方式尽情地彰显着自己,用一言一行锻造出新的话语风格和成长传奇。
       然而这次大地震中的“80后”,在人们的语言中,变成了希望、勇敢、坚强、奋起、善良、无私忘我、有情怀、有作为。有爱的人群。似乎一夜之间,他们都成了最可爱的人。
       其实地震前后,“80后”还是“80后”。他们没有垮掉,也没有神起。他们带着时代的印记,正在以自己的方式回报着祖国,回报着养育了他们的人民。而从纵向的历史来看,“80后”所要经受的考验,不比以往任何一辈人少。在物质和精神交锋愈来愈激烈的今天,他们对成功的渴求和主人翁的意识更加强烈。自主、自由的先天气质,使他们对于主导整个社会有着更大的兴趣。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特质,对于“80后”的定性评价还远没有到盖棺论定的时候。他们当然有自己的缺点,但也有自己的优势。他们还在不断地成长,他们也在不断地加深对自我和世界的认识。他们的脊梁注定将承担起共和国未来的使命,他们的路还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