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人物]余彭年:我要把每分钱都用到穷人身上
作者:郑郑小囡

《青年文摘(红版)》 2007年 第07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2006年胡润中国慈善榜公晓天下,这一刻,著名慈善家余彭年再次进入了公众的视野。身家30亿的他捐款金额高达20亿,成为2006年新科慈善榜状元。与他颇为传奇的创富经历相比,余彭年的慈善人生更耐人寻味。
       忆当年,大善的种子播撒进心田
       “呼!呼!呼!”洪水如同猛兽,汹涌着扑向小镇的街道、商店、房屋。人们惊慌失措地向高处奔逃。
       这是1912年,湖南省涟源县再次遭遇大水。在蓝天镇从事小本生意的彭麟阁多年的积蓄被大水冲得一干二净,兄妹6人也被大水冲散。彭麟阁悲痛欲绝,以为彭家从此完了。不料水灾过后,父老乡亲们帮助他盖起了新房,又将他失散的兄妹一个个找了回来。彭麟阁对这一切充满了感激。
       很多年后,彭麟阁在弥留之际将儿女一一叫到病床前,千叮咛万嘱咐一句话:不要忘记报答乡亲。父亲的叮嘱深深地烙在了余彭年的心中,至今,他还记得父亲说话时的神态。
       为了照顾家庭,余彭年大学未毕业便做起生意,不过,他早年的经商并不顺利。1949年,他辗转来到上海,拉过黄包车,摆过地摊,希望在大上海这个十里洋场梦想成真。
       谁料,1954年冬,飞来横祸,有人告余彭年有“海外关系”,是“逃亡地主”,没来得及作半句分辩,他就被投进了监狱。后来,他因“逃亡地主”的罪名查证不实而获释。
       自由回来了,余彭年的壮志也回来了。1958年,在朋友的帮助下,正值而立之年的余彭年抛妻别子,从上海到了香港,从此开始了他传奇般的人生历程。
       初到香港,除了一张通行证和一只空空的行囊,余彭年剩下的只有满腔的热血了。没有背景,又不懂广东话,在香港,他饱受漂泊之苦。露宿街头时,他被误认为是小偷而遭到殴打,也曾被视为偷渡者而被关押……
       费尽周折,他找到了第一份工作——清洁工。那是一份薪水极低的工作,每天要做的事情只是周而复始地扫地、清洗厕所、擦窗户等。这对为实现梦想而来到香港的余彭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如果连这份工作也不做的话,他只有饿着肚子乞讨街头了。
       公司每周工作5天,星期六和星期天一到,其他的勤杂工就都迫不及待地跑出去逛街了。余彭年也非常渴望欣赏一下当地的风景,但转念一想,公司周六、周日时常有人加班,如果没有人打扫卫生,公司将会给人脏乱的感觉,因此每个休息日他都会独自留下来,打扫卫生。虽然这是一份“额外”的工作,但他依然做得一丝不苟。
       曙光渐渐出现了,因为勤劳、善学,他得到了做房地产的老板的赏识。追随着这位老板,余彭年进入了房地产市场,并且历练愈来愈深。后来,人到中年的他自组公司进行经营,很快便掘到了“第一桶金”,2000万!第一次拥有这么多的钱,余彭年很激动,他想让这钱迅速变得更多,便一头扎进了股市中。
       灾难却随之而来。1967年,香港股市从1700点高位狂跌至300点,余彭年的“第一桶金”就如同一块糖,还没等他尝够甜味儿,就被股市的狂舌卷吞进去,化为乌有。
       余彭年惊愕、反省、思索,意识到股市不是他放马驰骋的天地,他熟悉的是房地产业。几乎没有过多沮丧,余彭年又振作起来,重新回到了房地产界。
       1973年,香港影星李小龙猝然离世,留下了一幢1000平方米的豪宅。香港人迷信,说名气太大的人住过的房子不能住,否则很不吉利。李小龙死后,他的房子根本无人敢买。可余彭年却不信邪,当机立断,从银行贷款70万元,自己掏30万元,买下了这套房子,他把房子进行简单装修后租给了外国人住。仅仅过了8年,余彭年就靠着租金还清了银行贷款。到1996年,这套房子的价值已高达7000万元。
       在房地产市场的屡屡成功运作,使余彭年的财富迅速积累。现在,余彭年已经拥有几十亿资产。
       也正是在追逐财富的过程中,面对它的得而复失和失而复得,余彭年把自己历练成了金钱的驾驭者,而不是膜拜者,更不是金钱的奴隶。获得财富的他并未忘记父亲临终时的嘱托,将大量金钱和精力投入到了慈善事业中,开始了鲜为人知的慈善人生。
       让每双眼睛都能够看到蓝天白云
       盲人按摩师刘洋从来没想到有一天自己能够重见光明!
       更没有想到的是,他患有先天性白内障的弟弟和自小就患上白内障和青光眼的母亲也能够重见光明!
       这是2004年年底。
       这并不是余彭年第一次为家乡人民做善事了。
       早在1982年余彭年第一次衣锦还乡,家乡的贫困让他感到无比震惊、心痛,几十年过去了,家乡还是老样子!在香港行善多年的余彭年,开始了他回馈家乡父老的义举善行:建学校、建救护中心、赠医疗设备、援助失学儿童……
       几年前,余彭年患上了白内障,这种无助的感觉令他终生难忘。经过了解,他得知中国每年约有45万人失明,有许多白内障患者生活在贫困地区,一方面患者拿不出钱来进行医治,另一方面地方医院缺少医疗设备。
       余彭年当即决定,将自己慈善行动的重点放到救助国内贫困白内障患者这件事上来。2003年初,他从美国买来5辆流动手术车,开始了他的“彭年光明行动”。“行动”计划用5年时间,5亿人民币,陆续对西藏、内蒙古、宁夏、甘肃、吉林等9个省和自治区的贫困白内障患者进行免费救治。
       经过近一年时间的筹备,2003年11月24日,余彭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为此行动召开了一个隆重的签约仪式。他创办的香港余氏慈善基金会又向美国订购了价值近400万元的眼科流动手术车15辆,组成“彭年(慈善)眼科流动医院”。到2006年底,“彭年光明行动”已经治疗白内障患者10万多例,远远超过了余彭年当初的计划。
       两个不眠之夜,两个感人的决定
       1997年10月,余彭年在深圳开发建设彭年酒店。2000年6月2日,离彭年酒店试营业还有26天,这天深夜,余彭年突然召集家人开会。
       会上,他宣布永久性地将彭年酒店整幢大厦经营所得的纯利润捐献给社会福利和教育事业,在他有生之年,整幢大厦不变卖,在他百年之后整幢大厦产权不赠予、不继承,经营所得利润继续无偿捐献,直至大厦使用期结束。这个决定令家人感到十分突然和意外。
       儿子说:“爸爸,你忘记你的钱是怎么来的了吗?那是你辛辛苦苦一分一厘赚来的啊!难道你就甘心把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就这么无声无息地捐掉?”
       余彭年沉默着,想到自己当初去了香港,照顾儿女的重任都落到了妻子身上,对儿女,他愧疚啊。可是,他更忘不了家乡那些贫穷的人们!
       
       沉默良久,余彭年终于开口了:“是啊,我们的钱是来得艰难,可是,你们知道这些钱不是我一个人赚来的啊。”
       家人都疑惑地看着他,他继续说:“先不说你们爷爷当年的嘱托,先说说你们自己吧。你们是怎么长大的啊?在那个特殊年代,你们是怎么安全地过来了?饥饿,挨斗,这些大多数中国人曾经经历过的事情,为什么你们都没有经历?那多亏了乡亲们哪,是乡亲们的善心保护了你们,没有那些善良的人们,你说,我们怎么能够活到今天?怎么还有机会赚取这么多的钱?人啊,一辈子不容易,一定要行善报恩啊。”
       余彭年动情的话语打动了家人。就这样,经过激烈争论,一家人最后达成了共识。
       2006年4月的一个深夜,余彭年再次召开家庭会议。宣布他已经立好遗嘱,全部资产都将捐赠给慈善事业。家人都知道余彭年的性格,很快就接受了他的提议。随后,余彭年将这份决定对外公布。
       对于在商界摔打了数十年的余彭年而言,那回馈桑梓的浓浓乡情,早已升华为报效祖国的一腔赤诚情怀。
       为慈善事业,拍案而起
       为了心中的慈善,余彭年不怕得罪任何人,甚至会拍案而起!
       1988年,余彭年捐赠给某省一家医院10部进口的三菱救护车,“里面安装的全都是最先进的仪器设备。一次捐10辆,这在当时国内是没有的。”余彭年对《中国企业家》记者说,“我行善50多年,用的都是自己拼搏的血汗钱。”可时隔不久,余彭年发现这些救护车竟然被当地官员改成了办公用车,这让他相当震惊!
       余彭年说,这种行为“比贪污腐败更加恶劣”,“每一块钱都凝结着侨胞的心血,饱含着辛酸……没有任何借口可以把它浪费和滥用。慈善只有用心去做,才对得起每一个人的善良。”
       余彭年从事慈善事业不惜遍施金钱,但在实施过程中,他往往是“锱铢必较”。他说:“我要确保我的捐助没有违背我的初衷,确保我的捐助没有被人雁过拔毛,从中渔利。”
       为了更专心地投入到慈善事业中,成为一名专职慈善家,从2004年1月1日起,他将深圳彭年酒店的业务交由希尔顿酒店管理集团管理,为此他每年要向希尔顿支付1500万元。
       至今,余彭年已累计捐款20亿元,捐献救助的范围遍及大江南北,余彭年却意犹未尽:“如果我有100亿的家产,我也会全部拿出来做这件事情,绝对毫不犹豫。”
       作为一个富豪,余彭年对自己的生活要求极低。他与员工们一起工作,一起吃饭,一天三餐常常只是一碗牛奶、一碗面条和一碗青菜汤,佐餐的就是湖南人最爱吃的辣酱。他的穿着也不讲究,衣柜里甚至还有20多年前的一件短袖衬衫。员工们都不觉得他是一个大老板,而像自己的长辈。
       2006年,胡润中国慈善榜揭晓,余彭年名列榜首,各种荣誉纷至沓来。对于这一切,余彭年很淡然,他说:“我都八十多岁了,要虚名干什么?只要老百姓记得我说我好,我就满足了。”
       面对老人的感慨,我们不由得想起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的临终之言: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
       有人说,余彭年是中国的卡内基,他谦逊地说:“这一点点钱不够资格,我不能和他比,但我的思想可以与他比。”余彭年快乐地说,“我要在中国起个带头作用。”
       余彭年,奋斗一生,积累了巨额财富,取之于社会又用之于社会,他用自己崇高的品格和实际行动向世人昭示着:每个受益于时代的人,都有义务回报社会。
       (苏诺摘自《莫愁》2007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