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读书平台]读书平台
作者:薛 果

《读书》 2008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汪丁丁先生《教育的问题》一文(《读书》二○○七年十一期),对中国社会当前“教育迅速地从旨在使每一个人的内在禀赋在一套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得到充分发展的过程蜕变为一个旨在赋予每一个人最适合于社会竞争的外在特征的过程”的这种教育状况进行了剖析,这种理性的剖析,相信所有生活在当下中国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感悟,因为教育不是只关乎我、你,还关乎我的孩子、你的孩子以及一代又一代人。让教育体制和机制最大限度地接近于我们理想中的教育目标,这不仅仅是有社会责任心的学者的追求,更是每一个教育者和聆教者的心愿。汪先生文中说“下一个社会才可能实现‘自由人的自由联合’,才可能使每一个人都成为目的而不是他人的手段。关键在于怎样从这一个社会过渡到下一个社会,怎样使我们每一个人的理想社会从空想变为现实?”我读到这一段,心里忽然有了一种沉甸甸的感觉!下一个社会?那需要多长的时光?五十年甚或百年吗?那就意味着“我们”和“我们的下一代”甚至下几代还要为“扼杀人的创造力的教育”做出牺牲!因为体制和机制一时半会儿很难从根上改变。不过,又想到“五四”运动对当代中国的巨大影响,想到当时的知识分子李大钊、陈独秀、胡适之、闻一多等人,他们并没有保守等待而是积极行动,是用自己的努力去推动那个社会向前走的。现在中学里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非常大,可是,我们的教师,很少有自己的教育个性,大多是一个面孔——应试教育的面孔。这非常可怕。全部“教育工作者”都去主动适应那个教育体制而非主动寻求突破,教育体制或者机制会发生积极的改变吗?其实,现在的中学教师是有能力也有条件在现有教育大环境下为“每一个人都成为目的而不是他人的手段”做出自己的贡献的,现行教育体制和机制并不拒绝教师个人的有利于社会和谐的教育变革,当然,教师个人的经济利益可能会损失一点。我们现在太需要教师、教授的实际的行动,不是一个,而是一群一批,只有这样,改变教育现状才有希望,接近“下一个社会”的理想才更具体一点。教师如果天天在课堂上讲“闻一多拍案而起”,下了课堂却只愿中庸,那我们的孩子、我们的教育可真的没有指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