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去世50年,仍然是后无来者的天才。
整整一百年前,即1905年夏天,一位26岁的德国公务员轰动了全世界。他一口气发表了四篇震古烁今的论文:论光、论粒子的运动、论移动物体的电动力学、论能量。文章在科学期刊里只占几页纸,却从此改变了人类对空间、时间以至整个宇宙的理解,而且把“爱因斯坦”这个名字变成天才的同义词。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年3月14日生于德国南部城市乌尔姆,小时候毫无天赋不凡的表现,母亲波琳反而觉得他是个怪物:他的头怎么那样大?
爱因斯坦两岁半还不会说话,学语时每句话都说上两次。他不懂得和其他孩子相处,被玩伴叫做“闷哥儿”,所以大多数时间都是独自玩耍,特别喜欢机械玩具。据说,他望着刚出生的妹妹玛雅说:“不错,但她的轮子在哪里?”
爱因斯坦并不是许多人言之凿凿的差生。他15岁时,随父母搬到慕尼黑,在那里上高中,差不多每科成绩都很好。不过,他不喜欢学校生活的刻板严格,时常和老师发生冲突。一位老师对他说:“课堂上有了你,便没有了尊师这回事。”15岁那年,爱因斯坦觉得再也忍受不了,于是退学。
在爱因斯坦退学的前一年,他的父亲就把电机公司迁到意大利经营,夫妻两人也移居米兰,儿子则托亲戚照顾。爱因斯坦费尽唇舌,最后得偿所愿,去讲德语的瑞士求学。那个时候,瑞士阿拉市的气氛比慕尼黑开放得多了。
爱因斯坦数学上非常有天分,对物理学也深感兴趣,中学毕业后,到苏黎世读大学。不过,这个年轻人并不只是喜欢科学,对女同学米莱薇·玛利也兴趣浓厚,觉得她是个“聪明人”。米莱薇从塞尔维亚来求学,是因为瑞士大学招收女生。爱因斯坦视她为同志,可以联手对抗家里和大学里那些“小气鬼”。
两人堕入爱河。从现存的信札里,可以看到他们把爱慕化为文字,科学混合柔情。爱因斯坦在信上说:“我们要一起把相对论研究成功,那将是我至感光荣的事。”
1900年,爱因斯坦21岁,大学毕业,同时也失业。他做过教学助理和家庭教师,1902年被瑞士的专利局聘为技术专家,负责评判别人的发明,但实际上却在悄悄孕育自己的发明。据说,他曾经把自己的办公桌抽屉戏称为“理论物理学部”。
抽屉里的资料,1905年成为震撼全球的论文。论文里有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指出时间、空间并非恒常不变,而是受物体与物体运动时的关系所影响,而这些物体可以是地球、移动的火车、光束等等。这理论诞生了世上最著名的公式即质量和能量的关系是:E=mc2。
爱因斯坦解答了物理学最深奥的问题;至于私生活,他一直想大学毕业后立刻娶米莱薇为妻,但遭母亲反对。他母亲认为,米莱薇比儿子长三岁,年纪太大了。她也不喜欢米莱薇的才智:“米莱薇和你一样,是书虫。你要的是个女人。” 爱因斯坦只有把婚事推迟。
但他和米莱薇的关系没有结束。1903年1月,爱因斯坦终于和米莱薇结婚,还生了两个儿子。但几年之后,婚姻出现问题。经过数年吵吵闹闹,两人终于在1919年离婚。同年,爱因斯坦和表妹爱莎结婚。
1915年,他发表了广义相对论,对引力中心有新的诠释。1919年的日蚀,证明了他解释正确。爱因斯坦事前准确计算出太阳引力场影响下恒星光线的偏斜程度。报章把他的论文誉为一场“科学革命”。
爱因斯坦凭他的光电效应研究,192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一时间,荣衔、请柬如雪片飞来,报章杂志对他都推崇备至。
爱因斯坦这时住在波恩,并被普鲁士科学院聘为一所新研究院的院长,薪酬丰厚。
不过,爱因斯坦发表广义相对论之后,科学上已无重要成就,他转而研究一些次要的问题,比如说,1920年物理学家提出的量子理论,以爱因斯坦的研究为基础,但他批评这个新理论太讲运气,并不妥当,强调:“上帝行事,不会掷骰子。”
1933年,当纳粹在德国兴起,爱因斯坦移居美国。五年后,德国发明核裂变技术,美国的物理学家为之骇然。他们不少都像爱因斯坦那般,为逃避法西斯主义而出走,见纳粹德国可能制成原子弹,都忧心忡忡。
爱因斯坦在同行催促下,1939年8月2日写信给美国总统罗斯福,警告说:“一个这样的炸弹……在港口爆炸,整个港口就会毁灭,邻近地方也会遭殃。”
美国当局没有漠视他的话。他们秘密研究研制了原子弹,1945年把日本的广岛、长崎炸成废墟。
原子弹破坏力之大,令爱因斯坦震惊不已。他发表致联合国的公开信,建议成立一个世界政府。但这封信有如东风射马耳,毫无作用。其后十年,爱因斯坦对政治越来越投入,呼吁停止扩充军备,以自己的声望为和平、民主奔走。
爱因斯坦1955年去世,享年76岁。这位目光如炬的世界公民和科学天才,获得举世称誉。
他生前自称为“独骥马车”,自言“不喜欢无谓交际,与世相遗”,但这样的一个人,却开创了这样不平凡的事业。
很多人试图解释爱因斯坦性格里的矛盾。除了爱因斯坦自己的看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理论似乎最好:“爱因斯坦不重视个人的社交,这样,他就可以全心和整个世界交往。”
(魏海洋荐,郑雪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