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探索]转基因食品的滋味
作者:袁念琪

《青年文摘(红版)》 2005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自从进入新世纪之后,转基因食品这个名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2001年6月国家颁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尤其在第10号令里,开列了中国第一批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名单,并要求被列入目录的这些农业转基因生物必须进行标识。
       前不久,中国(香港)绿色和平组织要求近80个世界著名的食品公司所生产的238种产品明确表态是否用了转基因原料,其中有112种产品有红色标签的警示,提醒消费者注意,其中很有可能含有转基因成分。名单上有我们熟悉的著名大品牌的冷饮、薯片、调味品、啤酒、咖啡和橙汁等。
       那么,什么是转基因食品呢?转基因食品是通过转基因技术实现的。我们知道,所有生物的DNA上都写有遗传基因,它们是建构和维持生命的化学信息。通过修改基因,科学家们就能够改变一个有机体的部分或是全部特征。转基因生物就是按照人类的意愿,运用生物技术把原来不属于A生物的外来基因或者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基因移植到A生物的身上,使A生物获得一种新的遗传形状和一个新的转基因,出现了原来不具有的譬如抗虫抗病毒等功能。而转基因食品就是使用转基因生物所生产的食品。日本培育出带有菠菜基因的转基因猪,是爱荤不爱素者的福音;英国问世了防蛀牙的转基因水果,估计是吃了睡,也不用刷牙。
       需要指出的一点是:转基因技术对于农作物的改造,与过去传统的杂交是有所不同的。打个比方,传统的杂交技术实质上是一种近亲结婚,而转基因技术引来的多是完全不同的远亲,甚至就没有一丁点的血缘关系。
       据《科技日报》报道,这种杂交有的将蝎子的基因植入玉米,使玉米在未成熟前产生毒素来抵抗病虫;有的将人的基因植入鱼类,让鱼能提供更接近人类的蛋白质。这无形中铸就了一把双刃剑,由此导致的一个后果就是人们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拷问。
       1983年,第一个转基因植物在美国培植成功。11年之后,第一个转基因食品番茄上市。当时就有人发出这样的惊叹,“人类开始有了一双创造新事物的‘上帝之手’。”更令人惊叹的是,这双“上帝之手”是如新生儿般的日长夜大。
       在四年的时间里,全世界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就从170万公顷猛增到4420万公顷,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也从6个增加到了13个。其中种植面积最多的是美国,为3030万公顷;其次是阿根廷,面积是1000万公顷;第三是加拿大,有300万公顷。
       到2000年,我国的种植面积也达到了50万公顷。目前,通过国家商品化生产许可的转基因作物有:转基因耐储藏番茄、转查尔酮合成酶基因矮牵牛、抗病毒甜椒、抗病毒番茄和抗虫棉花等五项。
       《中国青年报》的报道披露,进入中国人食品中的转基因食品,每年已经超过了2000万吨。换句话来说,我国每年就要吃掉2000万吨的转基因食品。看来转基因食品在国内已经逐渐开始被人们所接受。
       曾经接触过转基因技术的李先生说,“转基因技术在我国农业上的应用大多是在同种或是同属的范围内进行的,是以现有的生物基因为基础而进行的增加、整合和改变,一般不超越生物本身的自由属性。”因而,李先生对是否购买转基因食品所考虑的是价格因素。他说转基因食品一般都比较便宜。
       美国是地球上转基因作物的头号生产国和消费国,而欧盟禁止转基因产品长达5年之久。
       有意思的是在2003年10月所发生的一则新闻。比尔·盖茨夫妇宣布,准备至少捐献2500万美元帮助科研机构加快对转基因食物的研究,目的是为了向世界上8.4亿饥饿的贫民提供额外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营养物质。可这一善举却遭到了反对,说怎么能够给这些饥饿的穷人吃转基因食品呢?
       我们转换视角,姑且把转基因食品看做是一种人造食品吧。在我们还没听说转基因食品之前,我们已经吃过人造蟹肉人造海蜇丝等完全是人工制造的食品,却从来没有人望而却步,也没有人提出什么异议。而改变了基因的转基因食品并非全部的人造,为什么就会引发如此巨大的反应?
       问题就出在了基因上。这世界上怕就怕基因两字,而消费者就最讲基因,最讲的就是基因的安全性问题。截止到我们现在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这个世界上还没有一个人能够盖棺定论般地一言九鼎,说这个转基因食品安全,抑或是不安全。
       在2002年12月25日上海市消费者协会发布的第五号消费提示中指出:在目前国家还未实施严格的安全管理和审批制度,在转基因技术还不成熟的情况下,消费者应谨慎食用转基因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