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探索]Google——续写互联网传奇
作者:齐 军

《青年文摘(红版)》 2005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你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网虫吗?不是?没关系。但是你知道Google吗?不知道?那就不对了,还是赶紧跟随我们了解一下Google的历史吧!
       美国加利福尼亚山景路,Google的总部就像一个大学实验室与“兄弟会”会所的混合体。在总部大楼二层的高台上矗立着一台巨大的显示器,屏幕上不断地滚动出现的是来自全球的查询信息。Google的程序员穿着短裤和汗衫,在走廊上来回溜达。他们甚至还经常推着自行车或者牵着一条狗。体积庞大的电脑屏幕被分成上下两个部分。上半部是一幅能显示黑夜与白天的世界地图,地图上遍布各大洲的是一个个闪烁着各种颜色的亮点,每一个亮点都代表着一种不同的语言和几千个要查询的问题;下半部显示用户通过Google查询的问题,一次只出现10个问题,不停地向上滚动,5秒钟后就消失了。所显示的每一个查询问题前面有用户所在的地址,精确到城市。当你第一次研究用户所输入的这些要求时,它们可能显得杂乱无章,不可解释。但几个小时之后,在你的眼球被这些守夜者的亮点锁定时,图案就出现了。这些图案不仅仅是Google用户的分布图,还是现代技术的分布图,甚至是新经济繁荣的格局图。每时每秒,全世界有42%的搜索引擎用户会向山景路这幢大楼所管理的服务器展示自己内心深处的冲动和渴望。
       作为目前互联网上功能最强大的免费搜索引擎,Google的索引目录中储存有30亿个网页及网页快照,用户可以使用86种语言文字进行搜索。现在,Google平均每天接受的搜索次数为1.5亿人次,全球大约80%的搜索目标是通过Google来完成的。在著名品牌经纪公司Interband去年发布的“全球年度最佳品牌排行榜”上,Google高居榜首,紧随其后的是苹果电脑、可口可乐以及星巴克咖啡。
       Google一字更被当做动词用,意谓给某人或某事“起底”。华盛顿大学传媒学院教授简斯说:“现在Google一字已被当做动词用。人们首次约会必先用Google起一起对方的底,当它成为电视黄金时段的话题,那就表示它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Google今日的辉煌当然要归功于两位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拉里·佩奇毕业于密歇根州安娜堡大学,拥有理学学士学位。受其担任计算机系教授的父亲启蒙,佩奇早在1979年就开始使用计算机了。目前他暂时从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研究所博士班休学,与好友布林共同经营Google公司。谢尔盖·布林则出生于莫斯科,是马里兰大学校本部的荣誉毕业生,拥有数学和计算机专业的理学学士学位。随后他考入斯坦福大学计算机专业就读。他目前也从计算机研究所博士班休学,转而全力发展Google公司。
       1998年9月,25岁的佩奇和24岁的布林决定合伙开个公司,公司提供的惟一服务就是搜索引擎。两人在对商业计划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就从斯坦福校友、思科公司的现任副总裁贝托尔斯海姆那里顺利地拿到了第一笔投资:10万美元。
       他们的搜索引擎Google脱胎于1996年1月诞生的BackRub,后者最初只是佩奇和布林的一个课题实验。有一天,他们惊异地发现: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人在使用原本只有数位导师知道的BackRub系统。两人兴致勃勃地准备出售BackRub,但当时各大门户网站对这项技术非常冷漠,佩奇和布林决定自己干。于是,1998年9月,Google就在一个车库中诞生了。Google一词是由英文单词“Googol”变化而来。“Googol”表示后边带有100个零的巨大数目。佩奇和布林使用这个词代表公司想征服网上无穷无尽资料的雄心。在创立之初,公司除了佩奇和布林之外,就只有一个雇员——克雷格·希尔维斯通——Google现在的技术总监。他们的努力工作不久就得到了回报:1999年年中,两位风险投资家向Google注入了2500万美元的资金,帮助Google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Google取得的成功源于其创建者的想像力,同样也源于他们的天赋。在佩奇和布林创建Google之时,业界对互联网搜索功能的理解是:某个关键词在一个文档中出现的频率越高,该文档在搜索结果中的排列位置就要越显著。而佩奇和布林则另有高见。他们认为,决定文档在搜索结果中排列位置的因素是一个文档在其他网页中出现的频率和这些网页的可信度,网页在受众中的知名度和质量是决定性因素。事实证明,这一判断是正确的。
       Google的页面非常干净,只有一个简洁朴素的关键词输入框,没有一条广告的干扰。佩奇指出:“我们的首页这么干净并不是因为我和布林有洁癖。这是一个商业决策。”据说,最初的原因是Google成立的时候还没有来得及设计首页。但他们随后就发现,对于搜索引擎用户而言,这就足够了。美国Web Top统计公司的调查报告证实了这一点:人们如果在12秒钟内找不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就会超出忍耐的限度,而选择离开。所以Google页面的空白部分包含着巨大的商业价值:每月至少会吸引5000万忠实用户,并且用户满意率高达97%!
       在某种程度上,Google“净化视野”策略的实施并不仅仅是基于Google凭此战略蒸蒸日上和竞争对手纷纷“饮弹”,还缘于佩奇和布林推行信仰的才能。两人先后吸引来大约50位计算机科学博士,他们都欣赏Google擅于攻克技术难题的作风。Google拥有一个开放性数据库,内含100多个未来需要实施的项目,这些项目都由这50位工程师负责推进,这些工程师甘做足智多谋的幕后英雄,他们是Google最大的财富。用于支持Google海量信息传输的服务器安放于美国的5个数据中心,这些服务器性能强大,安全性能极好,可经受炸弹爆炸和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考验。
       然而,人们不禁会问,Google究竟靠什么来赚钱呢?Google的收益来源有二:其一为搜索技术授权。雅虎、AOL、思科、宝洁、美国能源部等许多大公司和政府机构正在使用的就是Google的搜索技术。Google按照搜索的次数来收取授权使用费。比如雅虎的门户搜索引擎服务由Google提供,每个季度就能给Google带来数百万美元的收入;其二为关键词广告。Google的广告形式不采用横幅广告,也没有Flash动画广告,所有的广告都是按照客户购买的关键词,以纯文本的方式把广告安置在相关搜索页面的右侧空白处,把所有的文字广告单独列出来,并用特别的颜色标示“赞助商链接”。比如有人在Google上输入“婚礼”,那么在搜索结果网页上就会出现婚礼网站的文字广告,每次搜索Google向商家收取0.8美分到1.5美分的广告费。用户在使用关键词进行搜索时,相应关键词的广告出现在搜索结果中,并保证出现在搜索结果较前的位置,这种广告效果比那些一进去便强行出现在网站窗口的广告形式好得多。据统计,Google网络广告点击率是行业平均水平的4—5倍。佩奇曾经表示:“要集中精力于搜索业务。一些网络搜索公司总是试图在同一时间做很多事情,他们几乎把自己的本行都忘记了。不过,正是由于这些公司的‘不务正业’,Google才会有今天的成绩。”
       佩奇和布林要求最好的技术、最聪明的员工以及领先于时代的点子。两人为Google的员工制定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工程师必须用四分之一的时间来思考了不起的点子,即使这些点子的财务前景可能有疑问。虽然佩奇和布林把相当大的股份卖给了风险投资商,他们仍然是公司文化的核心。佩奇在思想方面非常出色,经常喜欢将员工召集在一起举行“头脑风暴”式的研讨会。而布林则更富有商业才能,同时也很有幽默感,是一位出色的谈判家,他经常针对佩奇开玩笑。在梦想的同时,佩奇和布林也非常关注细节:Google的员工享有免费午餐。两人说,这是在计算了保健费用降低和比较外出就餐节约的时间后作出的决定。虽然绝大多数科技产业人士都在谈论IPO(首次公开募股),但是他们两人都坚持自己的理想。用佩奇的话说,就是要建设“最终的搜索引擎”。佩奇说:“它将能准确理解你输入的文字,给你正确的反馈。我们的搜索引擎相当好,但是距离完美还有相当距离,所以我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