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热读]改变世界的管理故事
作者:田 戈

《青年文摘(红版)》 2004年 第1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换个盘子卖鸡蛋
       美国摩根财团的创始人摩根,原先并不富有,夫妻二人靠卖蛋维持生计。但身高体壮的摩根卖蛋远不及瘦小的妻子。后来他终于弄明了原委。原来他用手掌托着蛋叫卖时,由于手掌太大,人们眼睛的视觉误差害苦了摩根,他立即改变了卖蛋的方式:把蛋放在一个浅而小的托盘里,销售情况果然好转。摩根并不因此满足。眼睛的视觉误差既然能影响销售,那经营的学问就更大了,从而激发了他对心理学、经营学、管理学等等的研究和探讨,终于创建了摩根财团。
       而日本东京的一个咖啡店老板则利用人的视觉对颜色产生的误差,减少了咖啡用量,增加了利润。他给30多位朋友每人4杯浓度完全相同的咖啡,但盛咖啡的杯子的颜色则分别为咖啡色、红色、青色和黄色。结果朋友们对完全相同的咖啡评价则不同:认为青色杯子中的咖啡“太淡”;黄色杯子中的咖啡“不浓,正好”;咖啡色杯子以及红色杯子中的“太浓”,而且认为红色杯子中的咖啡“太浓”的占90%。于是老板依据此结果,将其店中的杯子一律改为红色,既大大减少了咖啡用量,又给顾客留下极好的印象。结果顾客越来越多,生意随之更加红火。
       插向自己的刀
       一家公司招聘职员,最后要从三位应聘人员中选出两个。他们给出的题目是这样的:
       假如你们三个人一起去沙漠探险,在返回的半途中,车子抛锚了。这时,你们只能选择四样东西随身带着。你会选什么?这些东西分别是:镜子、刀、帐篷、水、火柴、绳子、指南针。而其中帐篷只能住两个人,水也只有一瓶矿泉水。
       甲男选的是:刀、帐篷、水、火柴。
       面试经理问他,为什么你第一个就要选刀?
       甲男说:“害入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帐篷只够两个人睡,水只有一瓶,万一有人为了争夺生存机会想害我呢?所以,我把刀拿到手,也就等于把所有主动权控制在了手中。”
       乙女和丙男选的四样物品为:水、帐篷、火柴、绳子。
       乙女解释说:“水是必需品,虽然只够两个人喝,但可以省着点,相信也能够三个人一起坚持到最后;帐篷虽然只能容纳两个人睡,但是可以三个人轮换着来休息;火柴也是路上必不可少的;而绳子可以用来把三个人绑在一起,这样在风沙很大、目不见物的时候,就不会失散了队伍。”丙男给出的解释与乙女相同。
       最后,甲男被淘汰出局。
       现在的企业都在强调团队协作精神,而甲男在紧要关头,只顾自己,把团队里的同伴都当成假想敌。当他选择了那把刀来防备敌人,甚至准备在关键时刻把它插向同伴的胸膛的时候,实际上,他是把那刀先插向了自己。
       聪明地工作
       从前有个奇异的小村庄,村里除了雨水没有任何水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村里的人决定对外签订一份送水合同,以便每天都能有人把水送到村子里。有两个人愿意接受这份工作,于是村里的长者把这份合同同时给了这两个人。
       得到合同的两个人中有一个叫艾德,他立刻行动了起来。每日奔波于1里外的湖泊和村庄之间,用他的两只桶从湖中打水并运回村庄,并把打来的水倒在由村民们修建的一个结实的大蓄水池中。每天早晨他都必须起得比其他村民早,以便当村民需要用水时,蓄水池中已有足够的水供他们使用。由于起早贪黑地工作,艾德很快就开始挣钱了。尽管这是一项相当艰苦的工作,但是艾德很高兴,因为他能不断地挣钱,并且他对能够拥有两份专营合同中的一份而感到满意。
       另外一个获得合同的人叫比尔。令人奇怪的是自从签订合同后比尔就消失了,几个月来,人们一直没有看见过比尔。这点令艾德兴奋不已,由于没人与他竞争,他挣到了所有的水钱。
       比尔干什么去了?他做了一份详细的商业计划书,并凭借这份计划书找到了4位投资者,和比尔一起开了一家公司。六个月后,比尔带着一个施工队和一笔投资回到了村庄。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比尔的施工队修建了一条从村庄通往湖泊的大容量的不锈钢管道。
       这个村庄需要水,其他有类似环境的村庄一定也需要水。于是他重新制定了他的商业计划,开始向全国甚至全世界的村庄推销他的快速、大容量、低成本并且卫生的送水系统,每送出一桶水他只赚1便士,但是每天他能送几十万桶水。无论他是否工作,几十万的人都要消费这几十万桶的水,而所有的这些钱便都流入了比尔的银行账户中。显然,比尔不但开发了使水流向村庄的管道,而且还开发了一个使钱流向自己的钱包的管道。
       从此以后,比尔幸福地生活着。而艾德在他的余生里仍拼命地工作,最终还是陷入了“永久”的财务问题中。
       多年来,比尔和艾德的故事一直指引着人们。每当人们要做出生活决策时,这个故事都能给人以帮助,所以我们应时常问自己:“我究竟是在修管道还是在运水?”“我只是在拼命地工作还是在聪明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