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视野]音乐:聆听维也纳
作者:陈 苏

《青年文摘(红版)》 2003年 第07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每年的12月31日,全世界的音乐爱好者将会把目光聚集奥地利维也纳的金色大厅,聆听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施特劳斯父子著名的舞曲,而《拉德斯基进行曲》欢快、活泼的乐声总是将新年音乐会的气氛推向最高潮。
       音乐第一,上帝第二
       在奥地利航空公司飞向维也纳的航班上就能听到莫扎特的小提琴曲,其声呜呜然,如泣如诉,如怨如慕,余音袅袅,不绝于耳。在感叹抱明月而长终,托遗响于悲风的同时,乘客也还会产生许多幻想:维也纳的出租汽车司机都会哼上几段《魔笛》中的曲子?旅馆前厅搬行李的工人会告诉你今年上演的《唐璜》是否比得上几年前他最欣赏的演出?小酒馆里的小提琴声会使人感动得落泪?究竟是因为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9位音乐大师曾选择居住在这里才使维也纳变成音乐之都,还是因为维也纳本来就是音乐之都?
       对于这些疑问,到了维也纳后自会找到答案。尤其是女士,她的手虽然没有被人亲吻,但“吻你的手,尊敬的夫人”的这个意图还是被说话人以戏剧化的动作和带有明显旋律的声音表达出来。
       维也纳人视音乐为社会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只要留意一下报纸,歌剧院内发生的小事,交响乐团的人事变动,某个钢琴家在独奏音乐会上弹错了一个音符,诸如此类的事第二天一定会在报纸的头版头条刊登出来。
       在维也纳,歌唱家和指挥家的地位远远高于电影明星和其他明星。一位闻名于世的音乐家是全维也纳的财富,他的去世,会使任何一个毫不相干的、半文盲的厨师或看门人像失去亲人般的悲痛。
       除了音乐厅以外,维也纳的每个角落里都挤满了音乐家。在咖啡馆里、小酒店里他们为平民百姓演奏。是的,在小酒店里,人们就餐时没有音乐伴奏就吃不下饭;每一次宴会或庆典都须有专门谱写的乐曲相伴才算完美;维也纳的居民总数为157万,但是钢琴厂却多达60余家;几乎每个富裕的家庭都可以组成一个水平过得去的弦乐四重奏小组;除了姣好的容貌及嫁妆外,音乐天赋被公认为是一个待嫁的姑娘的主要财富。
       维也纳对音乐的虔诚和痴迷还表现在对剧院和音乐厅的顶礼膜拜上,20世纪初,当1789年上演过《费加罗的婚礼》和1788年首演过《唐璜》的城堡剧院被拆除时,激动而伤感的维也纳市民争先恐后地去捡舞台地板的一小块碎片,因为他们所热爱的艺术家曾在这地板上演出过。捡回去的小木片被他们保存在精致的小盒子里永久珍藏。
       二战末期,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和一些教堂遭美、英飞机轰炸。战后,市政工程的第一个项目便是修复歌剧院,第二个项目才是修复教堂。可见,在维也纳人的心目中,音乐第一,上帝第二。
       最令奥地利人骄傲的是维也纳国家歌剧院——世界上最优秀的歌剧院之一。1869年5月25日,金碧辉煌的国家歌剧院举行隆重的落成典礼,演出莫扎特的《唐璜》。从此,音乐大师们的作品在此久演不衰。1945年,歌剧院被炮弹击中,全城为之震惊和黯然。但硝烟还未散尽,重建工作便立即开始,全奥地利人,不论贫富,慷慨捐赠。1955年11月5日,歌剧院举行了辉煌的复演典礼,由卡尔·伯姆指挥演出了贝多芬的《费德里奥》。
       从那时起,维也纳的国家歌剧院就是全世界最现代化的歌剧院,其性能之优异无与伦比,仅舞台构造之复杂就足以令人瞠目。舞台纵深50余米,其面积是观众席的两倍。舞台由多层平台组成,每一层均可随意升降。每年除夕,舞台沉降至地下,观众席被拆除,一年一度盛大的新年舞会在此举行。
       每年9月1日至次年6月30日,歌剧院在300天内连续上演60部歌剧和20余部芭蕾舞剧。演出季节,观众场场爆满,剧场后面与高层的站位也座无虚席。1869年以来,马勒、施特劳斯、伯姆、卡拉扬、马泽尔这些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都担任过剧院的领导。马泽尔、克莱伯、阿巴多、穆蒂、伯姆、小泽征尔、卡拉扬等均在此指挥过乐队。
       举世闻名的维也纳童声合唱团被视为奥地利的“歌曲大使”。该团由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于1498年创立,许多著名音乐家,如海顿和舒伯特,都是作为合唱团的成员开始他们的音乐生涯的。
       从9月到次年6月的每星期天上午,二十几名身穿海军服的8至13岁男童在霍夫堡宫的小教堂里唱弥撒曲。“小天使”们的天籁之声余音绕梁、悦耳动听、神圣庄严。这些乐曲均出自海顿、莫扎特和舒伯特之手,并由杰出的专业管弦乐队伴奏。
       华尔兹王国
       1月和2月的维也纳沉浸在舞会的海洋中。按照古老的传统,维也纳和前来维也纳的政界要人会在歌剧院的包厢里亮相,歌剧院里面则早腾出了跳华尔兹的地方。
       维也纳人仿佛生活在两个国度:一个在地图上,另一个则是在华尔兹王国。两个华尔兹之王施特劳斯父子是这一王国的统治者。
       19世纪的上半叶,这个神话般的音乐王国由老施特劳斯统治。若干年以后,他的儿子小施特劳斯把华尔兹扩展到了交响乐的领域,将舞曲写成管弦交响诗,从而把舞厅变成了音乐厅。
       施特劳斯父子与其说是谱写了华尔兹舞曲,不如说是用神奇的方法将他们的城市维也纳变成了音乐。小施特劳斯曾说过:“假如我真有天才,我首先将它归功于我心爱的城市维也纳。我全部的力量都扎根于维也纳的土壤里,在维也纳的空气中飘荡着美妙的旋律,我的耳朵听到了,我的心陶醉了,我的手就把它写了下来。”是的,因为维也纳的大地跳动着人性的脉搏,而施特劳斯触摸到了这种脉搏,并把它谱写成了一种特殊的音乐,它使维也纳摆脱了地图的羁绊而飘然腾空,它将这音乐之城吹送过现实与梦幻之间朦胧的界线而进入华尔兹的王国。施特劳斯给了维也纳华尔兹,这舞蹈从此世代不息。
       奥地利国歌由海顿谱曲,曲子庄严雄伟,而由小施特劳斯创作的《蓝色多瑙河》则成了奥地利的非正式国歌。
       乐圣遗迹
       维也纳是人杰地灵的音乐圣地,是众多音乐家的摇篮。海顿、格鲁克、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勃拉姆斯、施特劳斯、马勒和勋伯格等音乐大师都在维也纳生活和工作过。人生如梦,岁月如歌,在维也纳仍能寻访到大师们留下的如歌岁月的踪迹,城里处处是有关他们的纪念馆、纪念碑和塑像。
       海顿博物馆就设在海顿街,1793年海顿买下这幢房子并进行扩建,在这里创作了清唱剧《创世记》和《四季》。这里还有一间纪念勃拉姆斯的展室。舒伯特博物馆设在作曲家降生的房子内。二战后房子被修复成原样。贝多芬故居位于19区的海利根施塔特,32岁时贝多芬在这里写下了给弟弟们的信,信中描写了他渐渐变聋的感觉。据传,贝多芬住在维也纳的36年中总共搬了80次家,其中一次是住在德布林大街92号。该房现被称为“英雄交响曲之屋”,贝多芬当年就在这里完成了《英雄交响曲》。施特劳斯博物馆在快乐公园附近,1863年他在这里写下了《蓝色多瑙河》。莫扎特在维也纳居住的10年里搬过3次家,但大部分时光是在大教堂街5号度过的。莫扎特在此创作了他的天才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以及三部钢琴协奏曲。
       由著名雕塑家设计制作的这些音乐家的纪念碑和塑像,极为传神地表现了音乐大师们的气质和风度。
       (王雅西摘自《世界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