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读书平台]王浩参访俞大维
作者:高山杉

《读书》 2007年 第08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距今二十年前,也就是一九八七年四月二十八日,著名美籍华裔数理逻辑学家、哲学家王浩(Wang Hao, 1921—1995)曾于赴台湾讲学期间,在台北参访他的哈佛哲学系老学长、数理逻辑学前辈、博通中西学问的兵工学家俞大维(David Yule,或Yu Ta-wei,1897—1993)。王浩赴台前,在二月十八日有信给俞大维,原文如下:
       大维先生:
       《九州学刊》的编辑刚才来电话说,先生对我的Beyond Analytic Philosophy一书有兴趣,很感荣幸。现在另包航空寄上,大约此信到达后,不久可以寄到(另外也附上近作几篇)。
       一九四六年我到哈佛哲学系做研究生,就发现先生多年前是同行(赵元任先生更早,但论文不算数理逻辑),也看过先生在德国发表的这一方面的文章。
       陈寅恪先生去世后,曾看过先生回忆的文章,非常佩服。此外我也想到BritishAcademy 可能要传记,曾考虑请先生写,但后来没有人问我此事(我于一九七○年当选为Corresponding Fellow),就没有采取步骤。也许只是Fellow要传记不需Corresponding Fellow的传记,我对此不太清楚。我于一九四五年在陈先生路过昆明时,曾由沈有鼎先生带我去见过一次“太老师”。
       十一月间吴大猷先生来纽约,曾经提到说不久要邀我来台湾一次(我从来没有来过)。如果此事成实,很盼先生肯许我来拜望请教(又Reflections onKurt Godel将于五月出版,当寄上一本指正)
       此颂
       健愉!
       后学
       王浩敬上二月十八日
       王浩一九四八年获得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指导教师是著名的逻辑学家、哲学家蒯因(Willard Van O. Quine, 1908—2000)。俞大维一九二二年获得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论文题目是“Theories of Abstract Implication: A Constructive Study”,指导教师是蒯因的两位师傅:路易士(Clarence Irving Lewis, 1883—1964)和谢佛(Henry Maurice Sheffer, 1883—1964)。王浩信里所说“也看过先生在德国发表的这一方面的文章”,指的是俞大维在德国《算学年刊》(Mathematische Annalen)一九二六年第九十五卷第446—452页上面发表的德文论文《类演算之奠基》(Zur Grundlegung des Klassenkalkül s ) 。Reflections on Kurt Godel一书,现在已经有康宏逵先生很好的汉译本(《哥德尔》,上海译文出版社一九九七年四月版),但是俞先生当年对这本奇书会有什么评价,现在已经无法知道了。
       俞大维是浙江山阴人,因幼年生活于湖南长沙,所以说的一口湖南话。王浩是山东齐河人,很多时候听不懂俞先生的话,乃由俞先生义女、资深图书馆学家林光美博士居中做“中翻中”的“传译”。两人一南一北,一老一壮,一个谦称道,“看过您回忆陈寅恪先生的文章,非常佩服,您走的是‘学以致用’的道路,社会需要什么,就重视什么,我专门学数理逻辑没有用”。一个逊谢说,“我很久没有碰数理逻辑,已经是外行了,你才是最有用的,数理逻辑如刀,我一生事业,脑中都有这把无往不利的刀”(李元平:《俞大维传》)。
       王浩生前曾在《读书》上发表过很多文章,影响了一代读者。今年正好赶上俞大维先生冥诞一百一十周年,特草此小文,借《读书》一角,以纪念中国现代历史上这两位杰出的哲人。
       (本文所附照片及说明,以及王浩致俞大维的信,均为林光美博士提供,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