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人物]陆毅 生于七十年代的一个符号
作者:熊 璞

《青年文摘(红版)》 2002年 第1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亲眼见到陆毅你依然会惊讶,他的五官完美,无懈可击,他眼睛里的真诚和笑,比在荧屏中目睹的更真实。海岩说,陆毅是这个官能化时代最具感官魅力的明星之一,十分中肯。
       陆毅是一个不愿意做明星的明星,一个"生于70年代"成功者的例子,作为陆毅的同龄人,我试图把我和陆毅的交谈放在我们成长的背景上,我们经历了的。而整整一天,在上海,看陆毅在上海的行走,我最终甚至理解了陆毅的不善言辞,以及更多。陆毅是"生于70年代"的一个符号。陆毅的成长和我们有关。
       是谁成全年轻的你
       那个眼里含着泪水含着爱的单纯男孩儿,那个因为爱可以不顾前途、不顾危险去做卧底的年轻大学生,那个终于被拉下水吸食毒品、漂泊流浪的无辜少年,那个最后最后一切都可以了结了的时候,却在自己深爱的女人面前,倒在同样深爱自己的另一个女人枪下的悲喜交加的生命......陆毅在《永不瞑目》中演绎的肖童,使他红透半边天。
       好像要说陆毅的经历,就肯定要谈到肖童,这个让陆毅一举成名的角色。陆毅出演肖童的经历,充满了戏剧色彩。
       那还是1997年的春天,在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读书的陆毅跟着大家一起到某剧组试镜。到了那儿一打听,是一个缉毒题材的电视剧,陆毅觉得自己不适合。他的外表常被当做奶油小生的典型,这和斗智斗勇、波诡云谲的反毒斗争似乎差得很远。不过他还是留下照片,又和剧组的工作人员聊了一阵儿。
       北京。导演赵宝刚正在为自己的下一部电视剧找演员。有一天,他无意间翻看一本电影杂志,突然,他被一张剧照吸引了。这个英俊的小伙子演肖童挺合适,他澄澈的眼睛,太像肖童了。赵宝刚立即通过朋友打听这个小伙子的情况。
       
       人在上海。一个电话打过去,对方也很激动。
       赵宝刚立刻飞赴上海,他要见的人正是陆毅。等到一见面,陆毅不禁哑然失笑,原来赵宝刚就是自己认为没什么希望的那部缉毒电视剧的导演。这部电视剧就是《永不瞑目》。而赵导与陆毅的见面,印证了他的第一感觉,陆毅年轻、正直、充满朝气。赵宝刚在北京也相中了一个候选人,看上去更坚定刚强,适合表现肖童对贩毒分子仇恨的一面;陆毅呢,适合表现对女警官区庆春乌托邦似的爱情,赵宝刚恨不得两人能综合一下。为难的赵宝刚只是告诉陆毅他看上去体形略胖,不太符合剧中肖童有吸毒经历的形象,然后,他把剧本交给陆毅,就返回了北京。
       陆毅一口气看完本子,他被深深打动了。波澜壮阔的情感,交织生死恩怨,真诚而坦荡,冥冥中他感受到这个角色就该是自己的。一向稳重的陆毅,自作主张地开始了减肥运动。等到他再次见到赵宝刚的时候,他已经减了30多斤。
       赵宝刚最后选择了陆毅。
       我想从面前这个陆毅身上去寻找肖童的影子,说实话,他们真的不像。据说,刚开始拍《永不瞑目》的时候,沉静内向的陆毅对于导演要求的干练,怎么也找不到感觉。不久,陆毅想出一个办法,每天拍完戏,不管多晚多累,他都要求自己在附近甩开大步走一个小时。这对于每天都有很重戏份的他来说,无疑需要毅力坚持。不过还挺管用,几个星期下来,慢吞吞的陆毅终于变成了荧屏上风风火火的肖童。
       没错,这是一个感官功能时代。陆毅恰好在这个时代出现,理所当然成为偶像。但是,那些打动人心的仅仅是外表带来的美感吗?
       
       不是一夜成名
       下午两点,陆毅去签名售书,整个签名售书处人满为患,第一个上去签名的是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最小的陆毅迷是一个5岁的孩子。不尽其数的人站满商场四层,就为了目睹陆毅的笑容。见面会出动了上海警方维持秩序。主持人被告诫,不要使用任何具有煽动性的语言,以免局势失控。陆毅太火了。
       但是,坐在我面前的陆毅看上去这样安静,谈起任何话题都是淡定的,这就是狂热的中心所在吗?
       和陆毅相恋多年的鲍蕾一语中的:陆毅不是一夜成名。陆毅承认,生于70年代,只要认真付出,终会有所得到,对于成功,他很开心,却没有狂喜。
       还在读幼儿园的时候,陆毅被上海电影制片厂选中,参加儿童故事片《泉水叮咚》的演出。此后就一发而不可收。陆毅在进入上戏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小有名气的演员了。
       尽管陆毅是班上仅有的几个"老演员"之一,但他非常用功。在他看来,他面临的问题比别人更复杂一些。他要驱除那些习以为常的错误定式,摒弃唾手可得的技巧;他必须克服那些由技巧带来的恶习,他必须在角色中恢复内心真切的感受......他让自己从头开始,练习台词、形体的基本功,舞蹈、健身、击剑是他每天的必修。
       在上戏的第一年,陆毅是在走廊读完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员的自我修养》等专业理论书。后来,陆毅又"挖掘"出一个读书的好地方--上戏的化装室,这是一个不熄灯的"世外桃源"。陆毅在专业上表现很突出,但是在文化课上,他时时有一种危机感。于是,他经常光顾这里,在四周镜子的环抱下学习。表演专业的学生每天都有繁重的表演作业要排练,准备第二天的"回课",陆毅常常是排练到半夜,再来到这里坚持学习,有时一看就是三四点。
       我们的车经过华山路,陆毅高兴地指着上海戏剧学院、儿童艺术剧院给我们看。陆毅说他非常喜欢学校,喜欢学习的感觉,大学前两年,也有拍戏的机会,但是他最后都没有去。
       好事多磨演艺路
       生于70年代的人,没有经历什么大的磨难,但是,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悲喜,对于陆毅来讲,最终走上演艺道路,也可以说是好事多磨。
       陆毅出生在上海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父母从来没有想过儿子将来会成为明星。但是,命运显然很垂青这个漂亮的小男孩儿。陆毅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被推荐进入上海电视台少儿演播组,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小荧星艺术团"。陆毅出色的形象使他成了抢手货,《荒雪》、《第五梯队》、《状元村的孩子》、《啊,鸡冠山》、《毛毛和他的伙伴》、《张家少奶奶》......
       有谁知道陆毅每次都是像背台词一样狂啃书本,备战考试。但是,这毕竟不是长远之计。父母很担心陆毅的未来,陆毅也开始考虑自己的前途。他只觉得演戏好玩儿,他的理想是当个医生。于是,陆毅决定不再拍戏了。
       14岁,陆毅本来已经退隐江湖,安心念书,也是在这一年,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招收初中毕业生进学员班,为儿艺培养自己的演员,儿艺的一位老师直接找到家里。让老师气馁的不仅是陆毅当时才初二,更重要的是陆毅的父母和他本人都不是很积极。进儿艺就意味着和文艺打一辈子交道,这是陆毅的父母以前没有充分思想准备的事情,他们不曾望子成星,只希望陆毅健康快乐地成长,生活稳定宽裕。
       儿艺的老师并没有放弃,研究了一番后,觉得学历不是问题,关键是要做通家长的工作。第二次登门拜访,他们做了充分的准备,果然,老师的一番话让父母的心思松动了:"陆毅的条件非常适合当演员,否则我们也不会再三地动员你们,如果他放弃这个专业非常可惜。儿艺是国家剧院,有多少人想进都进不来,请你们三思。"
       儿艺的训练是严格而规范的,演了快十年戏的陆毅,这才发现,进了排练场,自己连路怎么走都不会了。陆毅再不是以前那个别人让他怎么演他就怎么演的小男孩儿了,他开始费劲儿去琢磨。陆毅说,是上海儿艺真正将他领进了表演的大门。而且,严格的训练,也使陆毅真正爱上了表演艺术。
       18岁的冒险经历
       陆毅说他很幸运,他的人生没有什么大的挫折。但是,当我了解了陆毅的经历,我不再这样认
       为。生于70年代就不用经历风浪了?那真的是不太可能。比如陆毅的18岁,就是充满惊险的一段冒险经历。
       18岁,陆毅儿艺四年级。四年的时间,陆毅已由1.60米的小胖男孩儿,长成了1.80米的英俊小伙儿。他已默默地将表演当成了自己一生的选择。但是随着演技的提高,他发现自己长得太高了,在儿艺演出《大闹天宫》,陆毅担纲主角,被戏称为历史上最高的孙悟空,到毕业的时候参加《大森林里的小故事》,陆毅的身材实在是不适合扮演任何一个动物,只好让他披上树皮演了一个不能动的角色--大树。
       怎么办?陆毅已经感受到了不适宜,这让渴望表演的他内心非常难受。正好在这时候,杨亚洲为一部叫《血色童心》的电视连续剧到上海来找男主角,一眼相中了陆毅。
       说实话,这是陆毅第一次对接戏有强烈的愿望和冲动。这是一个讲述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流亡前苏联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子女在战火纷飞中成长的故事。
       男主角是一个在前苏联出生和成长的中国少年,名叫谢廖沙,他为了自己被战火扼杀的恋情,也为了自己父辈的理想,投身到了反法西斯的战斗行列。但是上海儿艺不同意。最后的结果是,要么辞职,要么留下。陆毅决定为自己的前途冒一次险。父母说什么也不同意。但是,陆毅显然有了自己的想法。
       1994年初夏,陆毅只身来京,等待开机。先是和郭柯宇、梅婷他们一起学俄语,一边等待剧组筹齐资金。最后是别人都走了,就剩下他一个人。办公室旁边的一个小屋就是他的栖身之所。白天,人来人往,忙忙碌碌,谁也没时间答理陆毅。等大家都下班了,孤独的陆毅更加觉得寂寞。
       虽然陆毅从来没有跟家里诉苦,每次打电话都是报喜不报忧,但是,敏感的父母还是感觉到有些异常。一个黄昏,陆毅正在和看门人聊天,突然一个熟悉的声音从背后传来:"陆毅。"陆毅回头一看,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是父亲。陆毅眼圈一热,眼泪差点儿就流出来了。坚强的陆毅终于还是将就要夺眶而出的泪水忍了回去,给父亲一个微笑--父亲一定是怀着担忧而来。
       父亲走进小屋,看到一无所有的房间和满桌的方便面,一夜无话。
       父亲第二天就起程回上海,临行前,他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叮嘱陆毅自己照顾好自己。父子俩一言不发地往前走,车快要开了,父亲从口袋里摸出700块钱塞给陆毅,说:"有困难,跟家里讲。"陆毅的眼泪终于忍不住涌了出来。
       好在,半个月后,剧组终于起程赴俄罗斯,陆毅的天空,守得云开见日出。
       片子最后虽然没有郭柯宇他们的《红樱桃》火,却坚定了陆毅对自己的信心。回到上海,陆毅作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报考上海戏剧学院。
       专业考试,陆毅让考官们眼睛一亮,但是文化考试呢,对于只有初二文化水平的陆毅,两个月的时间,他要补的东西太多。
       生活其实是没有捷径可走的。
       决定报考上戏,本身就是要放下虚名,踏踏实实地走演艺之路,陆毅背水一战,用上了自己常用的笨办法:像背台词一样去背每一本书。
       七月流火,付出的陆毅最后成功了。
       简单而理性的人生
       做一个好的偶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整整一天,目睹陆毅从一个地方奔波到另一个地方,接受采访、签名售书、配合摄影师拍照、星夜时分还要驾车赶往在郊区拍戏的剧组,那些看到陆毅灿烂微笑的人们,不会知道他有多累。我在台下默默观察着陆毅,他的笑容是那么真实,没有一点造假和敷衍的成分。我们离开会场的时候,他还不忘对每一个为他开道的警察挥手致谢。
       尽力做好所有的事情。
       总会有人问陆毅:你觉得自己会向演技派转型吗?
       陆毅不会生气,尽管他一直把自己的每一个角色都当做课题去钻研。记得他向我讲起,他大学的毕业论文写的就是如何理性地驾驭人物。陆毅说,你要给观众看什么,你要保证达到你的目的,所以,情感的发挥,包括像手势做到什么程度、音量有多大,都必须用理性去控制它,一个人在台上会受很多干扰,每次都即兴地去发挥感情,最后呈现出来的结果不可能是稳定的。
       有些吃惊吧,作为偶像的陆毅,对表演的内心感悟,是毫不含糊的理性?
       我们谈到未来,陆毅说,他对未来真的没有太多规划,他只是想好好演好现在手里的戏。当时代让他成为当下的偶像,他愿意把它当做人生的一个课题去完成。
       (于志怡摘自《中国青年》2002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