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成长]将一把小梳子的事业进行到底
作者:文少保

《青年文摘(红版)》 2002年 第1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二○○二年三月 刘九生被评为湖南十大杰出青年农民
       如果时光倒转十几年,你要劝乡下娃刘九生去做木梳卖,他一定会冲你翻白眼的!因为,他认为那是一件很没出息的事。
       但他最终还是在父亲的劝说下,做起了小梳子。不仅如此,后来他当上老板后,还千里迢迢去外地的梳子厂打工,为的竟是偷师学艺!
       最后,当大家都不看好传统木梳的时候,他赋予了它全新的内涵。结果,他一举成为身家3000万的"中国木梳大王"......
       行行出状元:高中毕业生摆弄小梳子
       1968年9月,刘九生出生在湖南省衡阳县栏垅乡一个农民家庭。那年7月,他以优异的成绩通过"预考",正准备参加高考时,父亲却因不慎失足而摔成残疾。从此,为了照顾家庭,刘九生只好含泪放弃高考回到了家中,整日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年轻气盛的刘九生不安心这种一潭死水般的生活,梦想着有朝一日自己能够发家致富,创一番大事业。为此,刘九生曾做过多种生意,但总是没有成功。
       当时,村里有不少人在农闲时做木梳卖,刘九生的父亲也有这门手艺,但刘九生却认为一个大男人,靠做小梳子有什么出息,因而不愿意学。有一天,刘九生正坐在墙角叹气时,父亲走过来,心平气和地对他说道:"孩子,是我对不起你,耽误了你考大学。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如果木梳做得好,也可以发财啊!你如果愿意学,我从明天开始教你。"
       刘九生听后心中一动。第二天,他就跟父亲学起了做木梳。刘九生很聪明,别人要花一个月才能学会的制作工艺,他几天就学会了。他想,要学就学精,做出来的梳子才卖得过别人。于是,闲下来的时候,刘九生就一门心思钻进了木梳的制作当中。
       由于是手工制作,速度慢,刘九生和父亲每天只能做几把梳子。而栏垅乡比较偏僻,他们做好梳子后,只能在乡村集市上低价销 售。所以,尽管父子俩十分勤劳,但是仍然难以改变家中的经济状况。刘九生慢慢地有些灰心了。但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让他对梳子生意有了新的认识。
       1990年9月的一天,刘九生上县城办事时发现,他们村里做的梳子,在这里售价每把要贵几毛钱。刘九生是个有心人,当时他脑中灵光一闪,如果把别人做的梳子买进来,再用汽车拉到市里出售,一把梳子即使只赚两毛钱,一车也能赚个上千元呀!这可比自己一把一把地做梳子卖强多了!打定主意后,刘九生又专程去了一趟附近的衡阳市,了解木梳市场的价格,最后,刘九生确定贩一把梳子到城里卖赚个2毛钱绝对没问题。
       从此,刘九生就开始挨家挨户地上门收购梳子,做起了批发生意,一时间,刘九生的木梳批发生意出奇的好,他很快就赚了五六万元钱。可是,村里人做木梳,靠的是传统的方法,全凭手工,生产速度太慢;而且,他们只在农闲时才做,所以生产量不大。半年后,刘九生常陷于无货可收的境地。怎么办呢?
       刘九生又动开了心思:靠目前这种批发木梳的方法来赚钱,可能难以发大财,要想有出息,最好还是自己投资办厂,一心一意做好木梳这篇文章。
       不久,刘九生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加上东挪西借来的钱,建立了一家属于自己的木梳加工厂。为了节省开支,刘九生把自家的几间房整理收拾了一番,作为生产加工车间,又招了几个工人,开始专门生产木梳。
       由于手工制梳太慢,为了提高生产加工速度,刘九生买来一台电动机、一台刨板机和一台锯齿机,这样一来,他的梳篦厂终于摆脱了传统的手工制作,实现了机械化操作,不仅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而且做出来的梳子更精美,质量也更可靠。
       产量大了,刘九生原来的销售渠道就显得太窄了。他只得四处去开拓销路,不管别人要多少货,都保证以最快的速度将货送到对方手里。为了提高自己厂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刘九生还特意在自家门前的公路上立了一块广告牌:"栏垅梳篦厂,好梳子梳理好头发。"
       1993年12月的一天,刘九生忽然接到衡阳市一家公司老总打来的电话,说他看到栏垅梳篦厂在路边的广告做得好,但不知梳子质量到底如何?如果质量好的话,可以考虑进一些货经销。刘九生放下电话后,一看手表,已是下午3点钟了,如果去衡阳市的公共汽车不晚点的话,今天还来得及将梳子送到那家单位。于是,他立即拿了十几种梳子的样品,踏上了去市里的公共汽车......
       当刘九生走进那家单位时,正好碰上公司员工下班。他的心猛地一沉,以为老总可能早就下班了!正当他有点灰心丧气的时候,忽然发现一个夹着公文包的中年人正从办公室里走出来,他怀着碰碰运气的心理迎上去问道:"请问××总经理的办公室是哪间?"没想到中年人就是那位老总。他看到刘九生如此勤勉,十分感动,紧紧地握住刘九生的手说:"小伙子,你的精神感动了我,我相信你的梳子质量也是最好的。"这一笔生意,为刘九生带来了2万元的利润。
       凭着用心和刻苦,刘九生的事业开始上路了......
       偷师学艺去:百万富翁"卧底"外地木梳厂
       时光一晃就到了1997年,刘九生的木梳厂已发展到上百万资产了。可此时,他的事业却似乎已走到了最顶点,销量始终上不去。刘九生不禁心急如焚。
       这年6月,刘九生去广州出差,办完事情后,准备买点礼物送给家人。他信步走进了一家大商场,东瞧瞧,西看看,忽然,他的眼前一亮,原来是一把精巧的小木梳吸引了他。他一瞧小木梳的价格,28元。天哪!这把木梳咋这么贵,我生产的小木梳才一两元钱一把!
       刘九生当即买下了那把小木梳,放在手心里把玩起来。越看越觉得它物有所值:精致漂亮、质量可靠,不仅是一把耐用的梳子,而且是一件时尚的发饰,让人爱不释手;而自己生产的梳子,就相对显得粗糙、笨拙了,哪能讨当今时尚女性的喜欢呢!他的脑筋猛地一转,商机来了!刘九生决定生产这种小梳子。可是,他也明白,以自己厂里的设备和技术,根本不可能做出这种漂亮的小木梳。怎么办?刘九生想来想去,最后决定去这把小木梳的生产厂家打工,乘机偷师学艺。
       由于这个厂远在千里之外的江苏省常州市,刘九生决定先不回家了,马上赶往江苏那个厂"找工作"。于是,他立即给妻子打电话说明了自己的意图,把厂子暂时托付给她管理。妻子担心地说: "你早已是老板了,还吃得起打工的苦吗?而且,人家怎么会教你呢?"刘九生自信地说:"我一个农村娃,有什么苦不能吃;别人不教,我可以‘偷‘嘛!"
       刘九生找到那个生产厂家后,他求老板给自己一份工作,哪怕是送货也行。恰巧那家木梳厂缺人手,老板见他年轻力壮,工资要求又不高,因此马上答应了,并安排他送货。刘九生心中暗喜,做得非常卖力。当然,他的目的并不是找份工作,而是要学习加工技术,所以,他一送完货回来,就站在工人师傅旁边看,怎样刨板,怎样锯齿,怎样上色,不懂的地方,他就向老板和工人们请教。 老板压根儿也没想到他是来"偷师"的,反而认为他好学,值得培养,于是便欣然相授。
       不仅如此,刘九生还利用送货的机会,摸清了这种木梳的市场潜力,并与不少销售商交上了朋友。一个月后,刘九生不仅掌握了这种木梳的生产技术,而且还为销售终端网络的建设与市场的开拓打下了基础。于是,他果断地辞职了。
       回到家中后,刘九生立即着手安排转产。他明白这种产品最终要摆进大商场的柜台。为了市场识别,他特意为小木梳取了一个朗朗上口的商标--"天天见",并到国家商标局办理了注册手续。几个月后,"天天见"一上市,就立即掀起了旺销热潮......
       正当刘九生准备轰轰烈烈干一番大事业的时候,细心的他却越来越感到身在栏垅乡这个小地方的痛苦:偏僻荒远、交通不便,而且电力不足,常常停电,影响生产。窝在这里,企业如何做得大呢?经过反复思考,刘九生决定把企业搬到经济发达的县城里去。
       1998年5月,刘九生拿出自己创业近10年来的全部家底,在衡阳县科技工业园买下了20亩地,带领全厂人员采用边建设边生产的办法,不到半年时间,就建成了高标准的花园式的厂区,并添置了现代化设备。刘九生的这一"搬厂"举措,让当地人对他刮目相看,佩服不已。
       迁到县城后,刘九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机会。为了把木梳生意做得更透、更规范,1998年,刘九生成立了衡阳市"天天见"梳篦有限公司。
       1998年底,衡阳呼啦啦地一下子冒出了十几个梳子厂,有些实力还挺不错。刘九生为了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决定在增加技术实力上下功夫。当时,正值生产旺季,如果立即实行技改,肯定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但刘九生认为有"舍"才有"得",不能为眼前的利益所惑。因此,他最后决定立即停产改造。于是,"天天见"率先在同行业中采用激光工艺,安装吸尘设备,减少灰尘污染。这次,刘九生虽然暂时蒙受了一点损失,但是却为日后的竞争和发展铺平了道路......
       独门生意经:淘汰品做出畅销货
       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流动资金短缺成了"天天见"梳篦公司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刘九生知道如果缺乏有力的资金支持,自己的企业是很难做大做强的。可光向银行贷款也难以彻底解决问题,怎样解除资金困难呢?刘九生又动开了脑子......
       当时,刘九生每次进一批原材料,少说也得要20万元。合作时间一长,刘九生跟广西、江西省的原材料供应商也混熟了。一天,刘九生试着与一个大供应商协商,搞资金株式会来解决双方资金周转困难的问题。刘九生的办法是,他要进货时,对方给他垫付20万元;等刘九生的销售款回笼了,对方要进货时,刘九生再把这笔资金垫付给对方。通过这么一周转,一笔资金就收到了双倍的效益,创造了双赢的局面。那位供应商同意了,结果他们合作得很好。后来,刘九生又跟几位主要供应商如此合作,终于解决了流动资金短缺的问题。
       市场的需求是千变万化的,刘九生不停地推出新品种。"天天见" 梳篦公司以前并不生产水黄杨木梳,因为这是一种传统产品,不新潮,成本又高,市场前景并不光明,所以,很多厂家都不愿生产,刘九生自然也不例外。但是,2000年3月的一天,一个在外地开拓市场的销售员却给刘九生打来电话,说目前市场上对水黄杨木梳需求量很大,且会保持平稳需求。当时,刘九生接到电话后,大吃一惊......
       刘九生一夜无眠。第二天一大早,他就找来李时珍著的《本草纲目》,从中找到了有关水黄杨木的记载:"水黄杨木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之功效,制梳极佳。"看到这里,他兴奋地一拍大腿,有了!他想,以前不看好水黄杨木梳,主要是从时尚与否和成本高低来判断的,而忽视了它的保健功能。如果抓住"保健"大做文章,以此引导消费者,肯定能畅销;如果再能在生产规模上做文章,就能把生产成本降下来,采取薄利多销策略,一定能够抢占市场份额--而这两点都是不难操作的。
       于是,刘九生马上决定上水黄杨木梳生产线。
       当"天天见"水黄杨木梳大批量进入市场后,市场价格很快下跌了近20%,很多生产这种梳子的厂家因为承受不起压力,纷纷退出了。刘九生的"天天见"公司乘机占领市场空当;同时,水黄杨木梳的保健功能,经过公司的大力推介,也逐步引起了广大消费者的注意和重视,销量与日俱增。前后不过两年时间,"天天见"公司就一举跃为全国最大的木梳生产企业之一。就这样,刘九生重新诠释了水黄杨木梳,把一个行将淘汰的夕阳产品,变幻为朝气蓬勃的掘金机会。
       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刘九生却不敢放松。因为他认为任何产品和经营手段都是可以模仿的,甚至可以模仿到95%,而剩下的5%就是"不断创新、抢占先机",这是难以模仿的。而成功与否,恰恰就是取决于这5%。他只有时时领先5%,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为此,当别的生产商也盯上水黄杨木梳的时候,刘九生又投入巨资,与北京工业大学和吉林工业大学实行技术合作,共同开发木梳自动生产线,采用电脑进行过程监控的独有技术,使技术不断创新......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开拓外国市场已势在必行。刘九生处处留心,寻找着突破口。2000年底,他从报纸上看到一则市场信息,说东南亚一带对木梳的需求量逐年增大,许多东南亚国家从我国武汉、义乌和郑州等地购进大批量木梳。刘九生高兴坏了,决心先把木梳卖到东南亚去!
       确定这一营销目标后,刘九生开始在武汉、郑州和义乌这3个城市间来回奔波,得到第一手全面资料后,他大胆地在这3个城市设立了专门的对外办事处,主要任务就是联系东南亚客商,为"天天见"大举漂洋过海铺路。
       令刘九生备感骄傲的是,那些东南亚客商对"天天见"木梳很感兴趣,办事处设立以后,接到了大量海外订单。
       目前,"天天见"公司产品系列已有一百多种,取材从上等水黄杨木、桃木、檀木到上等牛角、羊角等纯天然材质,品种多样,能满足各类消费者的需要,产品占全国市场份额的40%以上,并远销东南亚国家。公司总资产已达3000万元,是湖南省的"百强私营企业"之一。
       2001年11月,刘九生被评为"全国创业之星";2002年3月,刘九生被共青团湖南省委评为第二届"湖南十大杰出青年农民"。登上领奖台的那一刻,他真正体味到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深刻含义。谈及这些,刘九生说:"有人说我能有今天的成就,是因为选对了行。其实,做什么行业都是其次的,但是首先必须有耐心,不能一遇上困难就放弃,困难的另一面也许就是机会;其次,要勤动脑,尽量迅速地找出解决难题的方法;第三,要有创新意识,哪怕只是领先一点点,也就是百分之百的机会!如果你能做到这三点,无论你做什么,都可以取得成功!"
       (卢俊摘自《打工》
       2002年9月下半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