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社会]时代“留”感
作者:孟 静 丁萍娟 李 楠

《青年文摘(红版)》 2002年 第1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刘阳,北京一本杂志的技术总监,9月14日踏上飞往英国的航班,开始了为期一年的留学生活。
       现在,中国每年有25万个像刘女士这样的人走出国门,他们一起组成了浩浩荡荡的中国留学生队伍。
       1978年,根据邓小平的指示,中国恢复了留学制度:当年,有50位中国公民留学美国。短短24年之内,中国已经掀起了三次留学热潮:公派,大学生留学,全民化的以自费为主的留学。很多中国人都把眼光放到了2008年。根据世贸协议,中国将进一步开放,并和国际社会融合。这也推动了第三次留学高潮的形成。
       “这一轮出国留学潮的特点是,出国留学的目的、途径和群体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业内人士说。
       留学大国
       虽然从今年春天开始,要留学美国的中国人感到美国签证官给予他们的是越来越多的拒绝,但长期从事签证指导的徐小平认为:这和申请去美国的中国人大幅度增长也有关系。
       每年25万的出国留学人员,让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派出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到2000年底,全球留学生总数达到一百六十多万,分布在全世界108个国家。而中国人事部高级官员透露,目前中国在外留学的人员总数为46万人,分布在全球至少103个国家和地区。
       事实上,中国人面临的留学形势在变化:从去年8月起,美国使馆发放的签证数量有所减少;去年6月,加拿大《新移民法》实施,对申请人英语的要求大大提高,技术移民要求夫妻双方都是硕士,投资移民的投资额不能少于40万加元;吸纳中国留学生的另一大国澳大利亚,也不再承认中国人已经摸清门路的托福考试的成绩,而是改看更注重口语的雅思成绩。
       
       但这没有阻挡住中国人的留学热情,从前人们很少选择的国家变得吃香。据英国使馆统计,今年赴英留学人数比去年同期增长了70%,而过去,英国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只是少数中国富人的专利。此外,像德国、法国、乌克兰这样需要改变语言结构但费用低廉的国家也成为中国工薪家庭留学的新热点。法国新任大使蓝峰先生就向中国《新闻周刊》明确表示:欢迎中国留学生到法国学习、交流。以前不为人看重的新西兰、新加坡、马来西亚,也被留学生特别是中学生青睐。
       百年留变
       虽然玄奘西行得到了唐太宗的大力支持,但人们还是倾向于将清朝末年开始的“幼童留美”作为中国公派留学的起点。
       1892年的8月11日,30名穿着长袍马褂,拖着辫子的中国男孩子从上海登上一艘邮船,远赴美国求学。这些从14岁到20岁不等的男孩,成为“幼童留美”的第一批出发者,其中一个名叫詹天佑的男孩后来因京张铁路的设计而名垂青史。
       自此,公派留学成为中国的一个基本政策和传统,不管政权如何更迭,从来没有中断过,一直持续到今天。在清政府执政的最后几年中,一种特殊的公派留学方式渐成主流,即庚款留学。从清末持续到民国时期的庚款留学被称为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二次留学潮”。
       抗日战争的爆发使中国的公派留学事业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公派留学人数锐减,并于1941年跌至谷底,全年只有57人公派出国留学。
       抗日战争结束后,随着公派留学的回升,自费留学的潮流也渐成声势,其中声势最大的是始自20世纪10年代的留法勤工俭学,周恩来、邓小平等人通过先留日,然后赴法勤工俭学的方式前往欧洲学习。自费留学受到了政府的鼓励和经费上的支持,并且需要考试。1943年,参加第一届自费留学考试的共有751人,录取327人,于次年陆续到国外留学。对于成绩优秀的自费学生,政府还发放津贴。
       
       1949年后留苏热潮成了绝对主流,自费留学在中国销声匿迹。“这不仅是空前的,也是绝后的。”
       从1950年到1966年,中国向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派遣了万余名留学生,留苏学生所学的专业也显得整齐划一。几乎全部是自然科学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十余年中,留学事业几乎一片空白。
       1978年,中国恢复了留学制度。从1984年开始,中国公民自费出国留学的权利被确认,自费留学开始不受到学历、年龄、工作年限的限制。国家的留学政策也逐渐成熟。1995年“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方针正式提出。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自费留学越来越活跃,并前所未有地占据了绝对主流的地位。相形之下,公派留学正在处于被淹没的边缘。
       权威数字显示,从1978年到2000年,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人员年平均为2700人,2000年与1980年相比不仅几乎没有增长,而且其间有些年度还有明显减少。二十余年来,在每年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中,国家公派留学人员所占的比例正在逐年减少。
       留塑金身
       骆秋野在国内毕业于北京国际关系学院,他认为留学期间到美国后自己对美国本身的了解并没有质的改变,只是更深了一层。“就中美教育来说,我们从小习惯的教育制度,单枪匹马,各自为营。可是一到了美国读研究生,时时都会遇到小组论文、小组项目、小组研究,每个组都要两个人以上的合作。另外,我们中国学生以学业为重,而美国学生的兴趣非常广泛,体育上更是强项,这样学习起来,他们的身体素质要比我们好多了。”
       “美国大学生大学三年级才选择自己的专业,在这之前可自由涉猎天文地理各个领域。这里的学校大多师资充足,设置专业种类齐全且质量都不错,这使得美国本科学生总体上知识结构更为合理,而同时他们若对某专业很早产生兴趣,学校也有条件为学生提供深度的学习机会。”
       和二十年前相比,出国留学后打算“留”在异国他乡的中国留学生少了,越来越多的留学人员愿意回国找更好的工作或者自己创业。
       据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组委会透露,目前中国有四十多万海外留学人员,其中90%以上都取得了博士或硕士学位,“他们中八成希望回国创业”。
       “中国充满了机会。”这是留学生们的一致的看法。在世界经济普遍低迷的情况下,中国却一枝独秀。而中国政府——从中央到地方——都把吸引留学生回国作为一件重要的工作。这些有留学背景的中国人,被视作能够“和国际接轨”。
       在接触了大量即将留学和已经留学的人之后,留学咨询专家徐小平对留学有了新的理解:留学就是为了赢得就业的能力,一种在就业中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对行业、对所服务的社会的一种贡献的能力。它的历史使命正在减小,逐渐被还原为个体行为。
       尽管没有明确宣布,但是人们已经清楚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留学生:掌握世界先进技术和知识的人才,懂得市场经济运作的高层次人才,熟悉国际政治经济和国际规则的人才。信息、生物、新材料、制造业、航天航空等科学技术专业成为首选。同时,金融、财会、外贸、法律和现代管理等专业,成为中国留学生的最爱。
       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正在和全球融为一体,但能和国际接轨的人才毕竟有限:目前中国在海外的留学生数量不到50万,回到中国的也不过14万。欢迎、优惠,这样的用语让注重实际的民间嗅出了“含金量”,成为留学大潮风起云涌的动力。
       留学童军
       留学生的年龄呈下降趋势是中国第三次留学潮的一个突出特征。深圳最小的留学生才5岁,是去新西兰上幼儿园的。在一些城市,办理出国留学的中学生已占出国人员的70%-80%。中国中小学生出国留学的数字根本无从统计,但种种事实证明,数量越来越多。澳大利亚驻华使馆2001年发出11500多份留学签证中,有50%发放给高中生。
       外国的学校显然已经敏感意识到中国存在庞大的中小学生留学群体。澳大利亚今年在中国举办教育展时,二十多所学校中,瞄准中国中小学生的中学或者职业学院,占到1/3。
       让十几岁的孩子出国留学,显然袒露了中国父母们的传统心理:望子成龙。“这和国外一些大学,尤其是草鸡大学看好中国教育市场、越来越降低门槛有关。”面对留学娃娃增加的现象,专事人力资源研究的博士石伟说:“中国升学竞争过于激烈,一部分高中生丧失了在国内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只好到国外谋求出路。”
       这样一个事实也不容忽视:中国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出国留学镀金以后,找到好工作的可能性随之增加。
       留学年轻化理所当然地引起利弊争论,但弊端论似乎占了上风:在美国生活了15年的刘江说,这些华人孩子在美国被叫做“边缘人”,他们和在美国出生的“香蕉人”还不同,后者是黄皮白心,完全是美国的思维方式,而前者则没有朋友,更容易心理失衡。对许多小留学生来说,他们留学的收获是获得了中西方文化两方面的见识,而坏处是他们在得到这两方面文化过程中,发现自己和哪种文化都格格不入。另外,缺乏留学经验的家长正在不断被中介机构欺骗,也让一些人对此有所顾忌。
       留“金”运动
       美国国务院教育和文化事务局公布的一份报告表明,亚洲地区2000-2001年来美国学习的大学生总人数为305095人,其中中国留美学生人数为59939人,居亚洲地区和世界之首。
       美国教育基金会一位人士透露,这意味着外国学生每年可以为美国带来90亿美元的教育收入。早在1998年,美国媒体报道,高等教育已经排在军火、电子等出口创收行业之后的第五位。
       在国外的留学生费用(不含中介费),大致分为三个档次:英国的费用最为昂贵,每年需人民币15-20万元。其次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每年需人民币10-15万。德国、法国及北欧一些国家高等教育不收学费,但读语言学校和大学预科,每年至少需要人民币5-10万元。
       留学正在让一些国家获得直接的经济效益:新西兰的教育产业已经成为当地经济的主要支柱之一。
       欧洲国家更是用心良苦:法国和德国以免学费吸引外国留学生的主要原因,是认为留学生的消费可以刺激购买力,拉动经济指数。
       有人推算,以目前中国64万留学生计算,造成的民间教育资本的流失,至少在100亿元人民币。
       在中国,留学也使得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中国最大的民间英语培训机构新东方学校,它的兼职教师中大多是跨国公司的金领,年薪至少数十万,其代课费也可想而知。
       无数双眼睛投向了出国留学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各高校纷纷开设托福、雅思班。据估计,中国每年潜在的有出国留学倾向的人大约在60万左右,成为这些英语培训机构存在的市场基础。
       面对这股出国留学潮,已经开始有人批评其盲目性和集体无意识倾向。曾任新东方学校副校长的徐小平批评说:“很多人出国就是为了赚钱——在国外或者回国赚,以为出国就是进了银行。”事实上,“出国更像一种风险投资。”很多留学生回到中国以后,并没有轻而易举地找到理想中的高薪、高职位的工作。
       专家提醒:出国留学要面临许多问题,尤其是自费留学,费用高昂,要想得到更高的回报,就必须做出良好的计划,尤其是对自己的专业、前程的设计要格外重视。许多人为了出国宁愿放弃国内有前景的专业,负债而行,在国外捧起并不适合自己的书本。许多盲目留学者融不进当地社会,只在语言学校混日子,还有一部分人不得不放弃学业转而“练洋摊儿”。因此,在做出出国留学的决定前一定要经过谨慎的思考,结合自己的情况考虑,切不可盲目跟风。
       (谷承良摘自《新闻周刊》2002年第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