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人生]在草尖上奔走
作者:马 德

《青年文摘(红版)》 2002年 第1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我读书从来喜欢先读结局。结局粗俗的书不应该读,结局浅薄的书不值得读。一览无余的不怕,怕的是过程不能荡气回肠;晦涩艰深的不怕,怕的是要义不经推敲琢磨。看了一天的书,什么也没记住,最好去打牌。心浮气躁时读不了书,春风得意时读不了书。
       人在喧嚣尘世,心必隐居山林。读书,不是人在读,而是心在读,是心与心的交融。所以,心静方入读书之境。此种静界,不是海水之静,不是江水之静,而是湖水之静,微澜阵起,恰是共鸣所激起的浪花。
       读着,读着,你就哭了。
       好书往往让人感伤落泪,泣不沾襟。在我以为,读书人有三格:初格读故事,再格读情感,高格读思想。
       我是尘世中人,自不免俗,一心一意读情感。失却了情感的书,如失去了水分的枯枝残柯,虽高立,难免让人望而生畏。
       切透皮肤,是血管。有人读书,总喜欢深入到文字背后,去看个究竟。其实大可不必。正如一处胜景,既然感染于雄浑,何必去穷究雄浑之要旨;既然陶醉于柔媚,何必去寻找柔媚之精神。
       你喜欢就是了,细腻的皮肤之下,是纵横的血管,若执意要看皮肤后面的东西,见到的只会是血。
       幽默的书最具亲和力。诙谐的东西,往往轻松人之肌肉,抚摩人之心灵,快慰人之精神。
       幽默过了头,就成了乏味的调侃。
       郁达夫先生有云:幽默不全是叫人笑的。正如一出戏,总盼着丑角出场,不知那一番腾挪跌宕和嬉皮耍笑之后,留给你的还有什么?比较起来,不知疲倦的调侃之书,比起意义浅近的书更要乏味。
       有人说,倘要写作,必须广阅天下诗书。不尽然。
       一涧飞瀑,碎琼乱玉,造就这胜景的不是水;一地竹影,摇曳生姿,练就此态势的不是风。没有侧立千尺的绝壁,好水难为瀑;没有临风飘举的翠竹,劲风不生姿。
       通俗地譬喻,写作倘是机器,读书只是润滑油。有了恰当的润滑油,机器会转得更快。原本不是机器,有多少润滑油也无济于事。
       写出来写不出来,决定于先天的素养。大气之书阔人之胸襟,恬淡之书静人之躁动。书有言外之味,有弦外之响,是矫人之思想,博人之情感的。
       年轻人读爱情故事,如若赏花圃之花。成年人读爱情故事,如若观水中之月。故年轻人读出曼妙,成年人读出感慨。
       年轻人读爱情故事弥漫以理想化色彩;成年人读爱情故事贯之以理性化分析。所以,吸引年轻人的,惟是浪漫;感染成年人的,只有真实。
       读书人的阅历是一面镜子,可以洞鉴书之矫情、伪情、滥情,可以体察书之虚势、颓势、做势。故阅历越深的人,眼光越挑剔,可读之书越少。
       也因此,阅历亦成了一条绳索,捆绑人之思想。从而使其拒绝了浪漫到瑰丽之书,幼稚到纯真之书。
       少年读书,人生百味不谙,英雄气盛,多生狂气、霸气、傲气;老年读书,世事沧桑阅尽,垂老迟暮,多生哀情、怨情、悲情。
       清心寡欲,方读得好书。为成就功名读书,累,为附庸风雅读书,浮。避开喧嚣尘世,你也未必读得下去书。因为远避深山古刹,走远的只是你的身体,而非内心。
       同样买书:穷时买得的书是书,富时买得的书是纸。不同目的:大抵穷时买书是用来看的,富时买书是用来装点门面的。
       巴蜀鬼才魏明伦先生有云,读书力求三性:韧性、记性、悟性。有韧性没记性,读了白读;有记性没悟性,书是死书。
       想必先生是说与做学问的听的,其实,只要去读就行了,有否记住,决定于书的魅力;能否顿悟,决定于人的造化;有无韧性,决定于读书的初衷和目的。
       从书堆中爬出来的,可能是蛀虫,未必是学者。
       一个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学者,更重要的是他儒雅的学者气质:境高格远的品质,兼济天下的胸怀。
       所以,有的人读一辈子书,也成不了学者。
       人是自由的。如果觉得不自由,实际上是自己没有给自己自由。能够把许多的事情放得下,你肯定就自由了。阅读也一样,有人读书很累,从皮肉到筋骨到精神,浑身每一个毛孔都感到疲惫不堪。读书应该是愉悦的,只要不操着任何的功利目的。
       大幕落下。观众久久不肯散去,兀然静坐,玄思妙想,宛若谛听似有若无的天籁,品茗余韵泡制的清茶,这是戏曲的魅力。
       有的书读到一半,便意蕴全无,是失败的书。完美的书不仅能把人吸引到最后,而且余韵流长,让人一辈子品咂不尽。
       (张晓宇摘自《中国青年》2002年第15期)